欢迎来到瑞文网!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2-01-06 08:44:34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我要投稿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精选13篇)

  在生活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精选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1

  一、 课题的来源和确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贯彻这种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校都对此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各科也安排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软硬件都相对落后,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他们不如城里的同龄人见多识广,独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们缺乏自信,也缺乏对周围人事的关心。我校实行双休日,对距家较远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时间可以支配,作为班主任正好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性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我校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在阅读了大量研究性学习案例后,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我将课题定为“校园·生活”。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校园,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才能使学生关爱自己的校园,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校园主人翁的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校园文明,远离危险,参与营造“平安校园”,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质。

  二、 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一) 课题目标

  1. 认识到维护和创造校园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2. 让学生学会设计、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合作、讨论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学会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

  3. 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关爱他人。

  (二) 方案设计

  1. 子课题的确立

  “校园·生活”涉及面很广,学生也各有所长,各人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以下七个课题:

  “校园·生活”

  纪律现状与问题

  卫生现状与问题

  校园安全现状与问题

  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

  教学情况调查

  校园饮食情况调查

  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

  2. 具体方案设计

  课题组成员为高一(7)班66名同学。在公布七个子课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编成七个小组。每小组任命一名组长,再由组长组织成员共同讨论本小组研究方案,然后进行分工实施。

  三、 活动实施过程

  1. 学习培训:对学生进行社会学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指导。

  2. 分组讨论,制定调查问卷并各复印30份。讨论确定本组研究方案并进行调查。

  3. 各小组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并撰写调查报告。由班主任进行整体汇整。

  4. 课题总结。由班主任撰写整体报告,并利用班会课,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进行总结点评。

  四、 学生的研究成果

  (一) 纪律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总体来说,我校大多数学生的纪律状况良好,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尊敬师长,考试和作业过程中都有较强自主性。但也有11%的学生存在一些问题,如打饭插队,上课玩手机或者睡觉现象等等。

  问题存在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自律,同时和部分老师要求不严格也密切相关。

  (二) 学校卫生现状调查报告

  对于寝室卫生,有一半同学认为寝室卫生间设计不合理。59%的同学认为寝室区有异味、不卫生。但同时,同学也坦承各班寝室垃圾能够及时清理。

  对于教室卫生,高中部有近五成的班级达不到清洁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普遍原因是少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于校园卫生区卫生,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将垃圾倒在指定场所,对校园卫生间卫生也基本满意,但近七成的学生认为校园整体不是很清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较强的卫生意识,能够自觉维护校园和教、寝室卫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清洁的校园环境中,并承认这对学习有影响。学生们对良好卫生环境的普遍心理需求,是学校能彻底改善卫生的希望所在,只要学校适当调整卫生间布局,改善部分设施,加大宣传,班级进一步加强对卫生管理,并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个清洁美丽的校园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2

  一、摘要:本小组6名成员通过探究实践,阐述了网络的产生及发展,调查了各年级初中生对网络的看法,及网络对各年级初中生的影响。最后,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并通过分析结果得出网络对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利与弊,针对这些利与弊,我们向广大中学生提出了良好的建议。

  二、关键词:网络发展,网络用途,心理健康,学习生活。

  三、前言:

  (1)问题的提出::经调查发现,周围同学普遍拥有电脑,并能够上网。但同学们对网络的认识及应用不尽相同,为了明确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究竟有何作用,并使同学正确认识网络,我们决定以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为课题展开研究。

  (2)探究方法及成员分工

  ①方法:a,向附近三所学校的学生共100名分发问卷,并收回反馈。

  b,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搜查相关资料。

  ②成员分工:

  ③步骤:

  9月1日:讨论研究内容,确定主题

  9月2日—9月3日:拟订实施方案,人员分工

  9月4日—9月11日:开展研究调查

  9月12日:小组成员讨论调查结果,归案总结

  9月13日:撰写研究成果。

  四、正文

  (一)网络及网络的诞生与发展

  1、什么是网络:

  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系统

  2、网络的诞生:最早的网络,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划局(ARPA)建立的。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net。 ARPAnet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net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net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 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net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2个著名的科学教育网CSNET和BITNET先后建立。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规划建立了13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及国家教育科技网。随后替代了ARPANET的骨干地位。 1988年Internet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net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net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3、网络的发展: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

  20世纪60年代早期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 只提供终端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

  20世纪60年代中期

  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子网。 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 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

  1981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 TCP/IP协议的诞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

  交互性: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高速、可视化。

  (二)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

  1、调查方式:通过发放给周围三所中学的100名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并收回反馈信息,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总结。

  2、调查问卷内容:

  中学生如何看待网络调查问卷

  年级:学校:

  ①你上网的地点是?

  A 家中 B 网吧 C 其他

  ②你认为网络是用来?

  A查找资料 B收发邮件 C用来娱乐 D网上聊天

  ③你一天上网?

  A1小时以下 B 1-2小时 C 2-3小时 D 3小时以上

  ④你认为网络对学习?

  A有帮助 B不影响 C影响成绩

  ⑤网络对于你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吗?

  A无影响 B视力下降 C睡眠不足 D头昏眼花

  ⑥网络对你的性格有影响吗?

  A 无影响 B情绪低落 C烦躁 D孤独

  ⑦ 家长对你上网的态度如何?

  A 认可 B 无所谓 C 不认可

  3、调查结果:

  小组成员回收问卷,并通过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在100名同学中,

  ①52%的同学上网地点在“家中”,32%的同学上网地点是“网吧”,16%同学在其他地点如“学校机房”、“图书室”等。

  ②34%的同学认为网络是用来“查找资料”,19%的同学用来“收发邮件”,30%的同学用来“娱乐”,17%的同学运用“网络聊天”。

  ③67%的学生每天上网“一小时以下”,24%的学生每天上网“1-2小时”,5%的同学每天上网“2-3小时”,%4的同学每天上网“3小时以上”。

  ④43%的同学认为网络对学习“有帮助”,21%的同学认为“不影响”,36%的同学认为“影响成绩”。

  ⑤32%同学认为上网“不影响健康”50%的同学认为“视力下降”,12%的同学认为上网导致“睡眠不足”,6%的同学因上网导致“头昏眼花”。

  ⑥45%的同学认为上网对性格“无影响”,18%的同学由于上网导致“情绪低落 ”,21%的同学认为上网使人“烦躁”,16%的同学因上网感到了“孤独”。

  ⑦45%的家长“认可”孩子上网,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上不上网“无所谓”,42%的家长“不认可”孩子上网。

  (三)调查结果分析

  小组成员统计出调查结果后,对于调查结果大家持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讨论,大家根据每个调查问题的回馈情况得出了以下分析。

  1、周围的中学生家中普遍拥有电脑,所以大数中学生上网地点是“家中”,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出入“网吧”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内的场所上网,这些场所有些常常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还可能有危险发生。

  2、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用途,越来越多的同学运用电脑来获取信息和搜集资料,也有很多同学视网络为展示自己的平台,或交友园地。还有一部分同学运用网络来释放压力,比如听音乐,看电影等。但仍有一部分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这样上网会残害身心。

  3、多数同学的上网时间控制在每天2小时以内,这令我们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体力充沛。

  4、几乎一半的同学认为网络不会影响学习。因为很多同学通过将网络视为学习工具,非但没有成绩下降,反而取得了进步。但对于过度上网的同学们,大多数人认为这样影响成绩。

  5、电脑对人身体有一定的辐射,所以如果上网时间过长,会导致身体的不适,长时间盯着屏幕更会导致视力下降。更有同学因为长时间上网而没有时间休息,这样不仅对身体不利,也对学习不利。

  6、多数同学认为上网不影响性格,但有部分同学因为上网而出现了烦躁、失落等心理反应。还有一些同学因为上网,而忽略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自闭,感到孤独。

  7、家长对于孩子上网的态度是一半一半,认可的家长认为通过上网,孩子见识了更多,学习了更多,只要有节制地上网,网络不乏是一个完美的学习工具。而反对的家长认为,孩子一上网就不想离开,这样会影响学习。

  (四)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小组成员在对结果做出了详细分析之后,发现中学生的上网情况不尽相同,多数小组成员认为上网对于中学生是具有帮助的,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危险。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大家总结出几条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

  1、利处

  ①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空间。据调查发现,许多中学生能通过网络搜寻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并有43%的同学认为上网对学习有帮助。网络使中学生的受教育环境不仅仅限制在课堂上,并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于自己类型的教育。

  ②因特网网络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调查表明,34%的学生都能通过因特网随意获得自己的需要的信息,可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但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也给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③中学生也可以通过使用网络培养自己的个性。网络给中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每个中学生都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爱好。很多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兴趣,网络可以帮助他们更加透彻的了解信息技术,并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

  ④网络可以增强中学生的交流能力。网络的匿名性等特性决定了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更多的同龄人交流自己的看法,而得到更小的侵犯与伤害。19%的同学运用电脑来收发邮件,14%的同学能够网上聊天,这对于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来说,无益是拓宽了交际面。

  ⑤适量的游戏,可以帮助中学生放松心情,摆除压力。一些电脑游戏还能锻炼中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2、弊处

  ①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容易使中学生滥用网络,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②中学生上网情况的不同,32%的同学上网地点是“网吧”,一些在网吧上网的同学容易遭到人身危险。过度上网也对身体有所损害。50%的同学认为“视力下降”,12%的同学认为上网导致“睡眠不足”,6%的同学因上网导致“头昏眼花”

  ③网络的虚拟性容易使学生缺乏与现实的交流,16%的同学因上网感到了“孤独”。

  ④调查中也发现18%的同学由于上网导致“情绪低落 ”,21%的同学认为上 网使人“烦躁”。网络的诱惑性造成中学生“网络上瘾”、“网络孤独”等症状。

  ⑤中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上网容易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关于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小组成员认为,只要正确上网,不滥用网络,上网的利大于弊。

  五、结论及建议

  关于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已经结束。通过调查,小组成员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能够正确认识并使用网络的。但有部分学生仍因使用不当而使身心受到伤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引起重视.

  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但大多数校园网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不少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知识、网络应用还知之甚少,远不及自己的学生。这样去引导被教育者,结果可想而知。调查中一些学生呼吁: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迎接挑战,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水平。

  2、家长学会方法,减少或者避免网络文化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

  通过调查了解:中学生在上网时可能遇到这些潜在威胁:

  (1)不适宜的内容。很多中学生在网上经常接触一些非法行为的内容。调查表明,有很多同学因此导致了性格的变化与成绩的下降。

  (2)技术问题。中学生可能因为无意中打开了神秘邮件的附件或者从不安全的网站上下载内容而将病毒、蠕虫、僵尸、特洛伊木马或其他恶意程序代码引入计算机。

  那么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作为父母,可以采取很多方便的措施,在孩子上网时得到保护。

  (1)指定互联网规则。明确地了解什么样的网站是适合访问或可接受的,使用互联网有 么样的规则。

  (2)制定家庭政策。列出一系列家庭里任何成员在浏览网络时应该或不该做的事情.

  (3)将计算机安臵在所有家庭成员都可以使用的地方,而不是放在孩子的房间里。

  (4)监督孩子接收和发出的电子邮件。

  (5)安装一套互联网安全产品,对孩子浏览的网站加以限制。

  通过采取上述简单的步骤,家长和孩子就互联网指南作开诚布公地交流,这样家长就不必焦虑不安,而孩子也可以享受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网上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或者避免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六、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解决了什么是网络,网络的诞生与发展,中学生如何看待网络,网络对中学生有何影响,及学校和家长应如何帮助学生正确上网等一系列问题。使我们大家对网络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使我们在探究当中,学得了许多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并没有明确各年级同学的调查人数;调查方式较单一;调查内容略显不足的问题,将来定会注意。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3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已经教过的内容有:

  1、怎样提问题;

  2、怎样把问题变成课题;

  3、如何研究课题;

  4、怎样查找资料;

  5、教学评价;

  有些教学内容在本学期教学中有涉及,但没有拿出课时讲授,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要作专门的讲解,如:调查与采访;课题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

  二、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强调:

  1、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主题的探究实践,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并经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发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就是训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次是思维的目的和方向;第三是开阔思路、知识准备、选择方法。对学生的所有能力训练,都要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教师起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4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开题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为什么会想到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的特定对象是什么;通过研究,试图实现什么;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决定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研究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具体的时间安排和实施步骤怎样 (尤其是一开始准备实施的步骤) ,需要哪些工具和资料;如何得到这些工具和资料;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研究成果是研究报告、实物,还是其它;以及导师的建议和鉴定等。其中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主要部分。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名称要简洁明了。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研究范畴、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概括出来,让人能够从题目中看出要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二)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有的也称“问题的由来”,即提出问题,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是指通过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有时,也可以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顶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五)研究课题的可行性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即研究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如上网和设计问卷等比较基础的方法)、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等。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六)研究的内容和难点

  高中阶段,研究学习课题研究的类型大致有科学实验类型、读书报告类型、社会调查类型和项目设计类型等。无论是哪种类型,都要有具体的研究内容和预计的研究难点。

  (七)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进度、时间安捧安排等。

  (八)成员分工

  开题时,要明确课题组每个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角色和应完成的任务,如组织协调、资料搜集和处理、撰写报告、外出调查、拍摄等等。

  (九)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

  预期成果即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

  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等,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形式来表现。

  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二、撰写开题报告注意事项

  1.课题研究背景说明大而空

  2.课题研究价值判断欠全面正确

  3.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研究问题偏离课题中心

  4.研究步骤不合理,研究方法欠科学

  5.对课题研究困难估计不足

  为了方便开题会上进行开题报告,有能力的课题组应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PowerPoint制作好开题报告会所需要的PPT演示文稿(幻灯片),还应该做好开题的答辩准备。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 教育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它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传递着不同的内容,并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同时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 ”农业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之适应的是个别式学习;工业社会是大工业生产,与之适应的是集体接受式学习;信息时代最大特点是信息的复杂繁多,对信息快速而准确的处理能力尤为重要,效率低下的传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与之适应的应该是高效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在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和西方现代语文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在提高国民语文水平、普及国民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由于各方面原因而在流变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该吸收的被吸收了,该扬弃的却没有扬弃,在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谐音符。

  综合考察中国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主要还有着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传统封建语文教育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飘浮着“专制主义”的阴影。具体表现为教师角色的“唯我独尊”,无视学习主体个性生命的存在,教学方法的“一言堂”“填鸭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只能唯师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识是尊;只能被动接受,全盘接受,不愿也不敢个性思考个性表达,这些倾向从部分中学生不敢交际、羞于表达、畏惧与老师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见端倪。这些情形的出现与学校教育有关,也与家庭教育背景有关;追踪溯源,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时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领域的映射。

  二是受苏联语文教育模式影响,中学语文课堂还流行着机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体表现为无视文本的个性化特色,一律机械的“字词句语修逻,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写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还表现为随意粘贴时代标签、阶级标签,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来属于艺术范畴的文学文本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使索然无味。有个性的学生曾这样说:“老师没讲时,我读了非常感动。听了老师的讲解之后,再也不想读了。”这种语文教学不仅忽视了文本的个性,还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只可能是知识的机器、思想的奴隶。

  三是受“语言学”影响,中学语文课堂上还流行着“伪科学”的语言分析。老师过于放大语文的交际工具作用,忽略艺术作品之中浸润的作者独特的生命情感,无视语文的人文内涵,把动态的情感文本看作静态的语言学材料,一味进行语言学的材料分析。在这种语文教学思想中,学生接受了无数次的所谓科学的语言分析之后,不仅语言水平没有提高,语文能力没有增强,反而对语文永远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变成“你说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这三种因素的影响,现代语文教育满目疮痍,步履维艰,永远的高投资低回报,高投入低产出,永远的“少慢差费”,永远的“学与不学一个样”。

  这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当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了现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终于引发了 1997 年文化界关于现代语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讨论。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概念,立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设”中也明确提出“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科实践的需要。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正式实施起来,各学科也积极渗透研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就其性质来说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高中语文自然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肥沃土壤。 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现今的中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学习方式。虽然研究性学习都在各领域各学科大力推行与实践,语文学科也进行了不少尝试,然而却是少有真正语文味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具体表现为: 语文专题式研究活动的多,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少;课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内课内研究的少;研究性学习方法及理论研究的多,实践操作研究的少。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背离了自身应有的特点,使语文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综合实践课,没有体现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特色,改变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壳,影响了学生继续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回归语文,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高中语文要有高中语文的特色,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当然要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个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以及理论研究,给“语文研究性学习”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义,而国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研究性学习的概定简洁具体、便于操作,“ 研究性学习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里就明确了 研究性学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使学生“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建立在国家《指南》对“ 研究性学习”的界定基础之上又与高中语文学科紧密结合的产物 本身固有的特定内涵 。

  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语文学习,而不应该是综合实践课。因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终归还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它的目标就应该是具体的高中语文,主阵地就是高中语文课堂,当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区语文活动,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与综合。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学习,但有研究性质。这种研究性质怎么体现呢?那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那么,这种学习就必然是实践性的主动性的学习活动。研究,必然会发现新的问题,并继而产生新的见解,因此,研究性学习又必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科学研究,而是获取知识、培养品德、形成能力,总之是学习,因此,仍然需要老师的指导,要在一定科学思想指导下科学的思考并实施。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为目标,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创造性地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中自主选择、确定相关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表达,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语文学习活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但凡高中语文学习的听、读、讲、写所有领域都是其研究学习的对象。

  我们的课题遵循“问题就是课题,发展就是成果”思想,坚持“三个结合”原则,即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语文学习相结合,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课堂相结合,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知识的获得、能力、情感、人格的形成相结合。课题目标定位为高中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旨在研究怎样使高中生在语文听说读写之中获得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研究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进行语文研究性教学,使师生都获得高效发展,而不是进行关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争鸣与建构。

  具体说来,我们的研究内容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有效学习”。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养成主动学习品质,扭转长期以来的语文课堂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变传统的“听语文”为“学语文”,变传统的“理论语文”为“实践语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语文学习效率。

  2.开展语文“创新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素养,促进语文学科的“高效学习”。通过个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探索与指导,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学习的素养。

  3.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培养教师“研究性教学”素养,积极构建高中语文“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通过教学目标双向细目化专题式研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培养师生的研究素养,形成特色语文课堂,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建立在现当代中外人文研究、教育研究理论新成果之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指导下,并创造性接受现阶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新成果。

  1.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材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成为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

  2.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它永远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语句把客体对象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认为文本解读具有多元性。文学作品“未定点”的不确定性使作品具有了开放性,这些“未定点”有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充和具体化。当代哲学解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说:“对一个文本或艺术品真正意义的发现是没有止境的,这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不仅新的误解被不断克服,而使真义得以从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断涌现,并揭示出全新的意义。”也就是说,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是一个无限增值的过程,文本意义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姚斯说:“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接受美学认为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也是由解读主体的异质性所决定的。个体在思想、阅历等各方面都是异质的,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作者、文本、读者形成了一个三极的格局,那么,任何解读都只是审美主体从个人独特的视角去理解诠释。总之,文本的开放性和解读主体的异质性共同增加了文本解读多元性的可能。同一文本,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期待视野下对其进行不同的体验、解读与研究。

  3.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创新教育在我国作为一种思潮是在1999年6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教育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反对“填鸭式”,变消极被动的“满堂灌”为积极的课堂讨论;在学习内容上,反对只强调“专深”,主张通识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反对片面追求“结论”,而注意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氛围上,反对强化“严格”,忽视“赞赏”,而力求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另外,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正是创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和体现。

  4.比较阅读理论。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彼此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感知对象,同时或相继出现,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可引导学生把一个独立的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或几篇文本集中起来,有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

  5.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崭新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知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认为智力以组合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是多种智能的组合体,教育的功能就是扬长避短,促进个体独有智能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是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在语文领域之中就应该是承认阅读与表达差异的合理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允许并提倡学习主体的在学习活动中的个性阅读与个性表达。

  6.近现代语文教学新理论。一是叶圣陶的“例子说”教材观。叶圣陶曾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人们将叶圣陶的教材观归结为“例子说”。既然教材文本是例子,那么“例子”就不能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只是“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到达更广阔的人文空间,“达到不需要教”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二是当代的“大语文”教学观。“大语文”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和发展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训练。

  7.中学语文新课标。新课标是倡导语文教学中经典诗文创新阅读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类似表述还很多,很显然,这些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的,是倡导经典诗文阅读走个性化多元解读之路的。

  四、研究方法与计划

  我们的课题创造性借鉴吸收现有的能够拿来为我所用的各种科学研究方法。

  1、文献法。我们广泛收集并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分析借鉴其优点,改进其不足,大胆拿来为我所用,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运用研究实践之中。我们从课题开展伊始就创办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导报”,开始前半年是每月两期,后来改为每月一期,向课题组成员及时介绍推荐相关理论文章和课题组自己的科研成果,给课题组成员以理论、方法和实践的指导与交流。

  2、调查法。为了摸清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印发了相关调查问卷,由各子课题研究教师负责,在学生中进行信息调查与反馈,从不同角度掌握学生学习习惯、方法以及对待学习方式转变的态度,从此获得大量而又真实的资料与信息,为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必要的资料参考。

  3、观察法。课题研究人员互相深入班级听课,参与校内外课改活动,在听课中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通过观察不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而观察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情况,记录统计并分析所获信息;同时,由教师通过召开学习主题班会、学习交流活动来观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方式。

  4、归纳法。为促进课题研究更有效进行,迅速提高课题组成员整体研究水平,我们组织实验班学生和课题组成员教师及时进行教和学的经验总结,形成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并以自办的“研究性学习导报”为交流平台,及时发表交流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文章、开发的案例、研究成果和学生作品,以期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两年来,我们编印了22期导报,及时发给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交流。

  本课题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具体分四步实施:

  (一)课题酝酿确立阶段(20xx.10-20xx.12)

  ①确立子课题目录;

  ②各个教师的具体情况认定,成员申报子课题;

  ③总课题审定成员申报的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xx.12-20xx.1)

  ①各子课题制定相关的研究细目,及课题组成员分工;

  ②调查了解实验班学生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看法;

  ③了解教师前阶段个体研究的情况,找准下阶段研究的重点;

  ④印发、学习并研究相关理论文章,确立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⑤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三)实验阶段(20xx.1-20xx.12)

  ①理清语文课程资源情况,找准开发和配置的突破口;

  ②开展子课题的实践研究;

  ③广泛开展读写专题研究,作好个案积累与分析,使有成型的成果出现;

  ④有目的地举行围绕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重点抓好课前集体准备、课后评析反思等环节;

  ⑤及时写好阶段小结和研究论文,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及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阶段性专题性成果。

  (四)总结结题阶段(20xx.12-20xx.2)

  ①各子课题开设课题研究汇报课;

  ②召开课题研究评议会,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

  ③课题组对各子课题进行评估验收;

  ④申请结题,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论文等一系列材料;

  ⑤集中各子课题研究材料,形成课题研究综合成果;

  ⑥准备总课题结题报告,迎接市教科院专家组进行课题验收。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6

  一.选择课题原因

  酸奶是以鲜牛奶为原料,加入乳酸杆菌发酵而成,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份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尤其对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老年人以及乳糖不耐受者,更是适宜的营养品。

  酸奶的制作是我国传统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选择此课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生活小知识,让学生们体验制作的乐趣。因此,我们选择此课题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以酸奶的制作为例初步了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大致了解酸奶制作的制作原理和过程和影响酸奶品质的因素。其次,通过研究此课题,不仅加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力,还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让我们对此次研究充满无限期待。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了解的酸奶的制作原理

  (2)知道酸奶的作用

  (3)分析影响酸奶品质的因素

  (4)清楚酸奶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四.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查阅资料

  (2)进行制作酸奶的实验

  (3)讨论并交流

  (4)总结并归纳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11月底)

  1.成立课题小组,并进行组内分工;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撰写小组及个人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5月)

  1.围绕课题在网上查找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

  2.整理资料并进行小组内交流;

  3.小组内进行课题研究实践;

  4,展开小组内经验交流与共享活动。

  第三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与其他组交流实践经验并展示课题成果;

  2.撰写小组及个人结题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7

  1、选题意义和背景。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致力于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协作能力、批判精神、严谨作风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提高创新探索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调查以了解目前研究性学习的现状。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学校将研究性学习定位成学生做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和科研能力当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探究,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要求相当高,学生面对这个庞大的工程,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另外,一个课题的完成,通常要耗费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时间,由于学生的常规学习任务的影响,这种单一的长时间的课题研究,往往到最后就流于形式,草草收尾,学生借助网络、书籍,上交一份不是自己研究的研究报告,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学生无论上了多少节研究性学习课,无论研究了多少个问题,书写了多少份调查报告,最终都会成为“瞎子摸象”,偏离研究性学习的宗旨。

  针对目前的两大问题:数学课堂的40分钟,惜时如金,用于深入探究的时间不够;研究性学习课题耗时长,学生完成困难较大且收效甚微。于是,笔者考虑,能否将数学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找到两者的结合的平衡点,让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功效。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2.1,国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传统的以掌握文化知识为授课目的和以讲授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教育改革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从十八世纪以来,至少有三次大规模的研究性学习浪潮。第一次是在l8世纪末到l9世纪初的欧洲,在受“启蒙运动”的启发之后,卢梭、福路贝尔、裴斯泰洛齐等人倡导“要理性思维”的研究性学习浪潮。第二次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这次倡导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因为实验科学的迅猛发展,为了顺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适应及改造自然和社会能力的人才。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欧美、亚洲等各国,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布鲁纳等人,他们对“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的合理性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与发达国家相比,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先进的理论,借鉴各国实践的成功经验,使我国的课程改革得到更好发展。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提出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形成了“问题教学法”。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设计问题必须考虑学生的情况、已掌握的知识、直接经验,问题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经验情境,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动生成教学内容。“问题教学法”强调的是在“做中学”,“做”即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操作,在“做”的同时进行反思,最终获得新知识。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法”带着浓重的研究色彩,是让学生在研究中主动构建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有与研究性教学相类似的主张,他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类似于科学家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疑问,然后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问。学生应在探索中发现新知识,把握住学科的基本结构框架。

  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对高中生开设的社会研究课,说明美国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其重视,而研究课最显着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日本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也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学校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办学理念自己J编写教材;第二,综合活动课程注重操作性、体验性,是对分科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第三,综合活动课程的课时安排较灵活,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安排上课时间,少则一节课,多则一天;第四,综合活动课程的方式多样化,可以打破班级这一基本教学单位,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组;第五,综合活动课程不是由固定的教师负责,而是由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组织,还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前来指导。

  世界各国的研究性学习,其操作的方式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在学生培养的方向上是统一的,教育理念和出发点如出一辙。

  2.2、我国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现状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在我国古代教育家们智慧的教学思想中早就有所体现,如孔子推崇的“学、思、问”及启发式教学,孟子和朱熹所倡导的批判、怀疑精神。

  20xx年1月3l日,《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新增综合实践活动课,至20xx年4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阅读等不同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索、数学创造的过程。笔者经过观察发现,目前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笔者所在的无锡市第一中学为例,在高二安排了每周一课时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一般会用半个学期(大概10课时左右)的时间研究一个课题并提交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具体流程是:学生按兴趣自行分组,每组讨论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或者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学生自行分配任务。由于论文完成的周期较长,小组课题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师可能本身对学生所研究问题并不是十—分熟悉,所以教师未必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说传统教学是“灌输式”的,那目前这种研究性学习就是“放羊式”的。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寻找一个方式,将学科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掌握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的优秀文化和规律性知识,同时又能学以致用,通过实践研究积累经验。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与此同时,研究性学习也应运而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世界性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新尝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走进我区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已三年,我们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就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实践探索,这些探索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些思考:

  第一,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为了倡导这种方式,我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初期,较多的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落脚点。

  第二,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就有可能在新的层面上开展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记忆理解等层面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否定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为基础,因此不同年级、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其主题研究学习在内容、形式和深度上应当有差异、分层次。

  第三,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理念,又是一种多用途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融合许多教育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学生根据其自身经验背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理论,它关注的是学生积极地从事“做”的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创建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构建个人知识体系的方法。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每个人都有不同智力强项和优势,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来完成一个学习课题,就意味着他们要探究的去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开发各种智能并注重了学习与实际生活的整合,能帮助学生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遥远的生活做准备,通过适当的培养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学生的每一种智能都可以得到提高。

  第四,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当全员参与,每个学生都是有充分的学习潜能的。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都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因此,尽管学生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参与研究性学习并取得良好收获的可能性则是全体学生都具有的,所以,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全员参与性。通过以上思考,我们进行了如下实践:

  一、确定我区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结合我区实际,我们将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确定为: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并体验过程的快乐;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各学校结合本校特点,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各有所侧重。

  二、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

  在实践中,我们更加认识到,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虽然发生了转变,但教师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首先抓好教师的培训及研讨工作,重点学习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试行)》,区教研室专门就“高中研究性学习策略”、“学科整合”、“指导方案设计”等方面组织了十余次讲座和校际交流活动,并通过东丽教研网将教师的优秀作品进行了展示和交流,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都有了大大的提高;其次是通过典型引路,确定研究性学习的样本校,要样本校率先拿出成果。各校结合本校实际,都建立了相应的学习制度,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并切实为确有特长的研究性学习骨干教师提供进一步的发展条件,注重调动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重点抓好课程实施和课例研讨

  本区专门就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问题进行了研究,制定了《东丽区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确保各校研究性学习课表化。提出了以新课改理念学习为重点、教学设计为突破、课例研讨为载体的教研工作思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各校都能采取因校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校校内资源优势开展研究。有条件的学校定时开放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便利条件。如一百中学结合本校实际把研究过程确定为选题、开题、证题、结题四个阶段,将资料的收集整理贯穿研究始终,还对研究过程中的小组创建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承担了市级课题“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钢管公司中学确立了主管校长、教务主任以及年级主任组成的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和由各学科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制定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和细则,并为学生编印了《研究性学习手册》(一个学期一册),使研究性学习的各个实施环节从时间到人员有计划、有系统。无论是设立专门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研究还是与让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相结合,我区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中,回庆瑞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研究专题获得了天津市首届研究性学习成果二等奖,还有多位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论文获市区级奖项。

  区教研室定期组织各校研学教师教研和下校观摩活动,就本校实际进行研讨,共同探索研究性学习有效教学的途径。本学期共组织全区观摩课四节,并在课后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一百中学高一学生亲子关系研究”就高中生与父母关系的现状在本校范围内展开调查,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获得了合作和探究的体验,更是对高中生的亲子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与家长形成良好的关系,增进了亲子感情;“一百中学高一新生学习方法研究”关注新生入学后的学习不适感,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通过情景剧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让人耳目一新;钢管公司中学的“农民起义之作用专题研究”从历史角度,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检阅收集资料解决问题,并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汇报了研究成果;还有一百中学的“关注身边,热爱生活”就学生身边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这些专题研究活动都较好地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获得了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更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思考与设想

  几年来,我区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是遵循着“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方法踏踏实实开展起来的。随着“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教研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研究性课程教学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认识到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不仅要让教师和学生熟悉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内容,更要深刻地转变自思想观念,改变教育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要经历:从个体走向合作;从课堂走向实验室;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走向教学资源多元化的开拓;从填鸭式的单向传授走向双向点拨、启发和探讨。由于师生同时启动研究课题,保证了"研究性学习"课的顺利实施,使教师能自然地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打成一片,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程,不仅以相对独立的实体形态存在着,而且以非实体形态存在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尤其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并且教育实践也证明,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每周2-3个课时的专题研究课,是很难奏效的。因此,我们还应进一步拓展理念,渗透扩张,着力构建以各科教学为基础,以专题研究课程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我区还处在实践与探索阶段。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方法,进一步推进我区教育改革的深化开展。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9

  一、课题的确定以及其重要性

  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改以来,学校也相应设置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课程。这次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我校六安一中贯彻这种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我校师生都是一个挑战,通过对素质教育的要义进行深入理解,并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我们小组将课题定为“高一、二、三年课级课余活动调查分析”。就目前中国学生尤其是即将步入大学走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课余生活最多的就是补课,即使有一些学生拥有比较好的兴趣爱好,但苦于家长和学业的压力不得不选择放弃,这就导致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进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也降低(主要因为除了学习便所知甚少),最后当面临社会的检验之时,学而不会用的学生自然会在优胜劣汰的现实中被扫地出局。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作为与国际接轨在二十一世纪飞速发展的中国更加需要高素质的人材来作为强大的支撑,而这些人材便大多来源于拥有无限潜力和激情的学生,所以我和我的学习小组做了这个关于高中生课余生活的研究课程。

  二、调查研究的方式和过程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以调查问卷为主,辅以随机采访高中各级学生的方法,发出调查问卷150张,收回有效答卷127张,共采访了30位学生,成功采访了27名各年级高中生,为我们的论文获取了充分的、有足够代表性的数据支持。

  三、问卷与采访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与采访我们发现,在接受调查的45名高一学生中有25名学生的课余生活以上网游戏为主(占总人数55%),11名学生选择阅读课外书(占总人数24%),9名学生选择辅导班(占总人数20%),其中有20名学生(占总人数40%)受到家长要求和影响,而选择辅导班的10个人中只有3个人是自愿,占总人数的6%。上述数据表明,高一学生虽然受家长和学习影响,但还不是太过紧张,有自由选择课余活动的权力,但多数人却选择了以上网玩游戏的方式度过,这让人不免担心沉迷于此会影响身心健康。据采访员李程回报的结果,多数上网玩游戏的学生是受到家长的外出管制,被限制在家,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耗磨完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虽是家长出于一片好心,但是未免过于极端,反而物极则反。

  在接受采访的49名高二学生中,竟有36名学生明确表示课余生活受学习和家长严重影响,超过了73%,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在家长的要求下竟全部上了辅导班!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高二不满意课余生活的学生比例占到了87%!据采访员李程和刘梦源回报的信息显示,有的家长即使没有强制让自己的子女上辅导班,也会限制子女进行别的活动,在随机采访的27名学生里有13名学生表示自己高二的时候,一些诸如音乐、美术的辅导班课程都被家长叫停,理由是害怕影响成绩。

  在高三学生一共接受调查的33名学生中,除6名学生选择自由的课余生活并较感满意外,其余26名学生均为辅导班常客(占到了78%),满意度为一般,但据采访员李程回馈的信息显示,他们均感压力很大,身心十分疲惫,但高考在即,不能不奋力一搏。

  四、对数据分析的结论

  通过上述的数据和采访显示出一个趋势,高中生对课余生活的满意度从高一时是最高,到高二最低,轮到高三的时候小幅回升转为一般。这个趋势背后也有一定的意义,中国学校的课内生活尤其是高中生活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紧张是高中学生生活的主旋律,所以才需要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来调和,高一到高二对课余生活态度的转变也是可以理解。但是,高二的不满意到高三的一般(即可以接受的态度)转变,不禁让人心忧——真的是不再在乎课余生活了吗?真的对课余生活改变态度了么?其实在家长的要求下和学业的重压之下,从原来不满的抗争发展到最后无所谓的麻木不仁——无所谓什么课余生活了,反正自己也改变不了。中国学生为什么会被说没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想与此不无关联,生搬硬套固然是一种没有创造力的表现,但是究其原因,我们大多数的高中生在这个阶段便已经养成服从的习惯(绝对服从家长,绝对服从自己无法抗拒的东西),以后步入大学和社会仍将保留绝大部分。别人说是,我不去说不是,那个专家说一,我就不敢说二——反观美国学生,老师一犯错,必定揭出其短,专家的话他们也要怀疑半天,这才能创新,打破规矩,才能成新的方圆。

  从整体数据上看,高中生的课余生活时间呈现出一种“从高一到高二递减,到高三几乎没有”的趋势,虽为高考的大环境所迫,但也不是没有时间实践。从人步入社会的时间段来看,高中生活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强的实践能力的时候,只要能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运用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实践能力就可以了——比如说运用物理学科中电路的知识可以找出导致短路的线路,运用酸碱中和的原理消除井水里过多的碱等等,都是课余生活中可以实践的事情,也不复杂。考虑到家长对孩子的种种限制,这也怪不得学生,家生的阻碍永远是孩子不可逾越的鸿沟。

  上述的调查还有一点让人十分担忧,在问卷第二大问中我们设置了B项为“体育锻炼”供学生选择,结果在接受调查中的127名高中生里只有26个人选择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20%左右,数量少得可怜。坦白地说,这种普遍现象在全中国都屡见不鲜——“腾讯新闻”曾报道中国当代学生身体素质普遍降低,甚至不如父辈;1999年中日两国学生举办友谊比赛时,中国学生几乎没有坚持到最后的,而日本学生即使发烧也咬紧牙关坚持到了最后,日方负责人曾高傲地表示“你们中国的下一代是斗不过我们的”。通讯员江远洋走访了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室,心理医生告诉我们:一个坚持长期体育锻炼的人不仅仅只会是身体好,他的韧性和坚强度也会增强,充满积极的干劲和充盈的激情,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开朗阳光,坚持定量的体育锻炼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十分明显的帮助。中国人是不是东亚病夫,不是口头说的算,只有整体国民身体素质提高才是正道,而学生则是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少年强则国强!

  五、最后的建议

  通过上述对各种数据的分析,我们小组成员经过一番探讨之后,给出以下建议:

  1、高中生应在高一时趁学业较轻之际,抓紧时机通过课余生活强化自己的各项能力,比如通过集体活动加强个人的团作合作精神,对日后步入社会和适应工作有相当大的好处。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也应当作为课余生活的重要选择。高二、高三的时候可以减少课余生活的时间,以学习为主,文武双修。

  2、家长不应过分强求孩子的课余生活,更多地给予孩子自己处理,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这也是对子女独立能力的一种培养。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诸如科学实验一类的事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在物质上给予支持。

  3、学校应减少作业负担和学业重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引导并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课余生活习惯,这也同样有利于开展先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主办一些集体活动,借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六、课题研究体会

  冯骥才先生曾说:“多去看自然博物馆、艺术展等,这些活的,立体的书会带给中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人所运用到的知识并非只限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已,尤其是在这个充满了激烈竞争的二十一世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即使不能保证每一项都是精英但整体知识面较广也是一种无形的竞争资本,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过硬的实践能力能让一个人从一件小到甚至只是修理同事的电脑这样的事情中也会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其实有些问题并非只有专家才能解决。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研究学习报告可以较为深刻并充分地揭示出高中学生在课余生活上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并希望可以为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感谢所有参与本次调查的同学与专家!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10

  研究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

  课题题目: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

  简要背景说明:

  一、必要性和急迫性

  农村中学同样肩负着培养人的重任,同样要为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服务,农村的孩子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会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所以,农村中学同样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开设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相对城市中学来讲农村中学,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要模糊一些,实施起来要困难一些农村中学实质上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在农村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可以打破以学科分类作为课程基本形态的教学体系,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解脱出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生活化及实践性,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知识更有价值。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农村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农村中学同城市中学相比毕业后留在当地的学生要多,这批学生回到农村第一线后,直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他们是否具有科学素养,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将直接影响中国农村的发展进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意义尤为重大,形势也更为迫切。

  二、劣势及优势

  农村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首先会遇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软件建设”问题,即老师的教育观念及指导水平问题,一般农村中学较重视学科教学,老师擅长书本知识的传授,自身对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了解很少,所掌握的知识都局限在本专业范围内,这将会削弱课题研究中老师的指导;农村中学信息又相对闭塞,对新事物了解甚少,这些都会影响农村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成效。

  二是“硬件建设”问题,即学习资源建设,主要指农村中学在信息技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较薄弱,学生很难通过网络进行外源学习,凭借实验室进行物理性、化学性实验也受到制约,纯理论性研究也相对困难。

  当然农村中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也有着城市中学所没有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

  第一,地域优势,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隐含着丰富的资源,产业结构形式多样,自然物种丰富,民俗风情各异。这些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丰富、生动的内容。

  第二,农村学生较纯朴、能吃苦耐劳,对学习执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也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科学的精神。

  三、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

  在省外,乃至全国同类课题的研究很多,大致从研究性学习的原则、方法、途径等方面作了一些理论研究。而结合农村高中现状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方面做的研究很少。我们认为本课题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取向,实施取向和追求的境界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探索农村高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教育发展形势需要的优秀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基本内容:

  一、当课程改革越来越成为教育关注的中心时,新型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便应运而生,研究性学习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切合我们当前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宗旨,即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本课题研究基本内容如下;

  (1)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取向--生命体验

  目前的研究性课程,基本目标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学生的能力,情感和知识三方面。我们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以布卢姆目标体系基本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以上三方面同时,形成自己的研究性学习目标体系。同时,开发另外两个功能,一是发展教师和学生对现象过程或信息的个性化的解读能力;二是培养教师和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这两方面正是学习生命回归体验的本义,即在于挖掘人的这两方面潜质。终身学习的'旗帜永远引导他们去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解读和体验生命的存在,从中汲取智慧,以应付知识和信息的“爆炸”,提升教师和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意志。

  (2)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取向--学习化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学生是参与的主体,教师是参与、指导和帮助者;实施方式:灵活选题、开放时空,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选择内容:强调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实施程序:准备--实施--结论--报告,具体实施方案由学生各自需要设定。因此,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取向应该是一个学习化、实践化及不断反复提升的的过程。我们在研究上述内容时,还要重点研究,研究性学习课程一般方法与学科课程具体方法的协调问题,以求得方法论上的突破。

  (3)研究性学习课程追求境界--学习自由

  研究性学习课程追求境界--学习自由主要有五方面内涵:

  ①研究性课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为基础,强调以学生切身的现实生活和实践领域为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达到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的形成并力争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形成为目的。

  ②学生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开发者、探索和创造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③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定位要具有一定的难度。

  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色就是打破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给学生的特长的个性的良性发展开辟空间和时间。

  ⑤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最大的开放性。

  二、课程实施方案

  1.成立,辽中一高中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管理小组

  由学校行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部分教师组成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管理小组,负责对课程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实施、调控督促。

  2.学习动员,树立课程意识

  (1)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体会新课程计划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对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重要作用。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新课程计划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

  (2)学校采取送出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分批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参观。

  (3)收集、印发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专着、理论文章、经验交流资料等,并组织学习或分组讨论,使教师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目标,开展方法和操作步骤。

  (4)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一系列的讲座,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作好学生的动员工作,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对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参与热情。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怎样进行课题研究等。并在20xx年6月下旬,学校指导学生自由组成课题组,开始进行研究,并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暑假进行调查研究,为下一期的继续实施打下基础。

  3.确定课程教育目标,制定整体计划,编制进度计划。

  4.课程实施管理:

  (1)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对课程的管理体系。

  (2)重视对学生的课题活动的指导,教师及时了解课题活动的进展情况,协调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3)课题研究期间,举行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各种学习以及实践考察,以达到开阔视野,理顺思路的目的。

  (4)领导小组、管理小组成员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举行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增进了解,促进课题研究健康发展。

  (5)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发现、培养课程骨干教师,给他们提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使之能承担起课题研究导师的重担。

  三、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中这的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3)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再后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谈访、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巳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目前的研究型课程,基本目标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学生的能力、情感和知识三方面。我们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研究,以布鲁姆目标体系基本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以上三方面同时,形成符合农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

  理论意义:

  中国农村人口多,农村地域辽阔,农村中小学人数多,比例大,农村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相对滞后(也必然会有些优势),科教兴国,发展教育,首先要研究农村中小学教育,所以结合农村实际来研究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如何开展,构建符合农村高中教育的理论与模式,合理开发教育资源,以此来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从理论方面填补了农村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空白,释放农村的智力资源,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和创新价值。

  实践意义: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符合农村高中特点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论模式,从而进行农村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以此推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富于团队精神的有竞争能力的合格四化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②从国情和农村实际出发,利用农村教育资源发展农村高中教育,服务农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课题的目标: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需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研究课程:各学科

  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

  (2)活动步骤:分阶段实施

  (3)活动所需的条件: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电脑上网社会调查与访问、实地参观考察与测量等

  (4)交通工具:自行车、出租车等

  (5)其它:各科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其他手段或方式,但不违背教育规律,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为宗旨,以学生接受能力为限。

  (6)预期的.成果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11

  一、调查背景

  20xx年5月,我校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开设了题为计算机硬件发展的研究性课程,至今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为了检验这段时间研究性学习的进展状况,特作此调查。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对各类学生进行分析,剖析当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找出影响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各种因素,明确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深化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及学生心目中的意义,以便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凤阳县临淮中学全体高二年级学生。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以笔答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5份,有效问卷495份)、个别访谈、课堂教学观察等。

  四、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括号中为选择该项的百分比)

  1、你了解研究性学习吗?

  A:非常了解(69.8%)

  B:一般了解(25.3%)

  C:不了解 (4.9%)

  2、你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感兴趣吗?

  A:很有兴趣(75.5%)

  B:一般 (20.5%)

  C:没有兴趣(4%)

  3、你认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主要在于?

  A:改变获取知识的途径(20.8%)

  B:形成创新意识、有利于终身发展(61%)

  C:培养合作意识(18.2%)

  4、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A:找不到资料(28.4%)

  B:不知道如何研究(35.5%)

  C:不会写论文(26.5%)

  5、当前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

  A:提升教师研究素养(45.5%)

  B:学校提供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环境(23.8%)

  C:给一些自由时间空间(30.7%)

  6、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大的阻力来自于?

  A:家长不支持( 28.9%)

  B:高考制度的约束(57.6% )

  C:学校能够提供的条件有限( 13.5%)

  7、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好方式?

  A: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50.2%)

  B:充分利用双休日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29.8%)

  C:在每学期中集中选择三周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20%)

  8、如何评价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取得的成果?

  A:考试打分(20.8%)

  B:老师给予评价(16.4%)

  C:成果展评、师生共同评定等级(62.8%)

  五、调查结果分析

  1、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调查显示,有75.5%的同学对研究性学习非常感兴趣,仅有4%的同学对研究性学习提不起兴趣,70.5%的同学认为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能力;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支持研究性学习呢?我想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学习方式适应了当代中学生活泼、开放的特性,学生再也不愿面对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渴求,实际上是对解放个性、发展特长的渴求,对教育制度改革的渴求。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困难、及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使同学们形成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由此可见,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的作用都有清醒的认识,普遍认为研究性学习有益之处在于更远的将来,是一种长远的益处。调查数据也表明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包括找不到资料(28.4%)、不知道如何研究(35.5%)、不会写论文(20.7%)等,这也正是有少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不感兴趣的一方面原因。笔者认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事情,不应成为放弃研究性学习的理由。毕竟,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因而,要使研究性学习正常有序充满活力的开展下去,就必须迅速加强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提高指导效果,同时,学校应为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面向学生开放图书馆、网络教室),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调查的数据和访谈我们发现这些也正是广大学生的心声。

  3、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阻力

  通过调查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高考仍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拦路虎,调查数据表明有52.6%的同学认为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大阻力来自于高考;访谈中我们知道虽然他们对研究性学习亦抱有很大的兴趣,希望得到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40.7%),这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呼唤;但同时他们对高考的竞争形势也充满了担忧。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究竟如何支配呢?我想作为一名教师,理应从更加广泛的时空和以更加深远的见识去考虑问题,提升教学品位,引导学生合理的分配时间,处理好备战高考与参加研究学性学习俩者之间的关系。

  4、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调查发现有50.2%的学生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即“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方式。从访谈的情况来看,学生认为把研究性学习和正常的教学(实际是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应该把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这样同学们心理上更能接受。同时有29.8%的学生认为可以利用双休日时间,20%的学生认为可以在每学期中选择一段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访谈,我们了解到在现行考试制度下,在每学期中选择一段时间集中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研究性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利用双休日时间理论是可行的。但也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学生课后作业多,另一方面在双休日学生很难集中在一起,更谈不起合作研究了,这样即便最终有了成果,也只是摘摘抄抄,失去了研究性学习应有的本义,不如不开展。笔者综合各种情况,认为采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比较妥当的。

  5、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结题后,我们需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及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调查数据显示有62.8%的学生赞成用成果展评,师生共同评定等级的方式进行评价。这一数据有力的表明学生非常看重对客观成果的评估,体现了学生看重做事的有头有尾和希望得到真正的体验;同时也表明了学生非常看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为此,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活动过程评价与研究成果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要形式。

  六、调查后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师的研究素养

  教师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加强教师的研究素养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研究素养的加强应重在:

  ①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上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林汉达说:“假如文字是矿工使用的铁锄,那么学问是这铁锄所开出来的矿物。”他说:“中国历来的读书人大半的努力全在美化他的工具上,他把铁锄檫亮了还不够,再把锄的尖头镶了金、嵌了玉,又把锄柄改为象牙的了,费了一生的光阴,只做成了一柄镶金嵌玉的锄头,什么矿也没开。”要知道,光有一把锄头,是什么作用也没有的。教师的职责,不在帮助学生占有或获得一柄“镶金嵌玉”的锄头,而是要能够用一把普通的锄头也能开采出“金矿”来,这样的教师方为称职的教师。

  ②掌握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要让教师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方法、程序、评价等相关知识,至少要使教师在正常的教学中,能够做到“渗透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具有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师的开放、怀疑的思想。

  2、加快考试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12

  现代社会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应付这些压力,保持个体的情绪健康,更好地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挑战,是一个现代人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问题。

  我国高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要比高中生大,这是因为高中毕业面临的升学和择业更为迫切。

  在社会中还存在不少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无法得到调节而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种种悲剧也给许许多多的家长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伤痛。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自我减压法:

  面对学习和工作力而产生的种种心理上的问题,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调解。

  1、不要把目标定得高于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时间,将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编定先后次序,然后依次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可减低同时展开多份任务而又无法完成所带来的压力。

  3、课余时应做适量运动,既可强健身体,亦可减压,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减轻肌肉疲劳。

  4、遇到困扰或情绪低落时,可与家人或朋友倾诉,通过与同学,同事的沟通获得支持和关怀,亦可发泄情绪,以下提供两种心理宣泄FLASH,可点击下载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这对松弛绷紧的神经至关紧要,对于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6、如果实在感觉压力太大,无法应承致使情绪低落,不妨去听听CD,看看电视剧,或者到酒吧去坐一坐,哪怕偶尔“疯狂”消费一把也可以。当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办法,不可频频使用,更不能成为你懒惰涣散的借口。

  7、养成持之以恒,平衡有序的生活习惯,不要做“书呆子”,别放弃享受美食,享受户外活动或发展个人兴趣所带来的乐趣。

  二、病症的心理调适

  如果面对学习压力造成的种种生理上的不适,可借助以下办法使之得以缓解。

  1、头痛:以拇指轻按太阳穴,眉头及耳背等部位,再以画圆法轻轻按压。

  2、肌肉痛楚(如肩部及腰部不适):可做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坐直身子,放松肩部,两手放背后,十指互扣然后用力向后拉,如此这般重复多次。

  3、胃痛:因耽误进餐时间引起胃痛,可喝一点温牛奶,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求助于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4、便秘:如持续便秘数日,那么你不妨尝试着每天早起10分钟,然后先饮一杯白开水,会有一定帮助。

  5、失眠:先一个能承托颈肩弯,软硬,高度适中的枕头,睡眠会舒适,播放一些调子抒情的音乐,或如海浪,雀鸣等大自然声音,在助你的神经松弛下来,如果你觉得读外语也可催眠,那么也不妨试试。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13

  当今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信息时代,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增强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可靠保证。因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其目标就是:着重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力,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形成掌握与运用知识、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和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及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又提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而校经过几个月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我受学校校长委托,代表学校课题作开题报告,请同学研究讨论。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在高中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

  答: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应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

  答:研究性学生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二是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突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是开放性。第二个是探究性。第三个是实践性。

  4、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那么,研究性学习应当如何实施和组织呢?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

  5、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老师指导作用该如何发挥?

  答: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6、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那么,研究性学习应当如何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具有哪些特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第二个特点是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料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以及具有专长的教师等校内现有教育资源。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开发和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专业技术部门(包括农村衫技术研究与推广部门)的人力资源和研究资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能,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学校必须加强组织和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共同负责学生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工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帮助学校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

  一、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和人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提出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四、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一)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重视资料积累,提供共享机会。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求新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于本人和他人,以及以后的各届学生,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

  (三)适应差异,发挥优势。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足够的余地。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规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工协作。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学生自己调查、观访(也可有组织的)采访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中研究题目。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拭试体作用,同时,也重视老师指导作用。左右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草药,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六、研究性学生的评价

  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

  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节中掌握和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局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评价要贯穿研究性学生的全过程。操作时可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开题评价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学生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范文01-05

教育研究性学习总结与反思范文12-30

数学研究性学习总结01-08

小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01-09

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9篇)12-10

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9篇12-10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12-23

李白《将进酒》原文赏析及研究性学习01-25

高中英语学习计划范文-学习计划12-28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精选5篇)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