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的读后感

时间:2022-12-27 10:04:42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的读后感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的读后感 篇1

  晨读苏子由《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颇有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时年,苏辙仅十九岁,就知道读“百氏之书”固然重要,但身体力行,广交义士,登览“高山大野”则更为必要。此外,竟上书“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身据要律,名满天下,诗文兼擅的宰辅大臣韩琦,可谓大气之至,深谙公共关系学之重要。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言极是。君子,贵于气。“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则可以养而致。”信哉此言也!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豪俊交游……”思来无不钦佩而生敬慕。吾辈若能望其项背,为文不也可能“疏荡”而“颇有其气”乎! 苏辙十九岁就读了那么多圣贤之书,我们只有掉口水的份了。而“决然舍去”,他能为,而我们很多人却不能为。为蝇头小利而失性灵、而失气节的比比皆是。这让我想起另一位古代圣贤,陶渊明。——还是别提他的好,免得我们彼此都脸红。我自然是更为不齿了,虽然亦知“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却还在这里大放厥词;却还整日背躬膝曲,古佛青灯。

  时年,辙十九岁,“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园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我们想想,这在当时是何等的不易啊。即使今天,吾辈中又有几人象苏辙这样一次大范围的游历过,又有几人会象苏辙那样可以参观国家的粮仓、国库,可以在“皇家园林”里徜徉。走很多很多的路,结交了很多很多的俊杰,又去了常人难以进入的很多地方,你说苏辙他能不有大见识吗?怕是想不有都不能吧! 此外,辙再去礼部“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啧啧,欧阳文忠公啊,文风汪洋纯正,容貌秀伟朗润。此乃君子风范,人中极品。这样的人,也让你见上一面,叙上几句,你会是什么感觉啊!

  我想,别说写文章,怕是吃饭走路都有了“六一宗风”吧。 是年,辙十九岁,已中进士,然其却说“偶然得之,非其所乐”,听听,这八字里又透射出多少个,人生的大境界啊! 弟且如此,况兄东坡先生乎。

  时年辙十九。是为所感。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的读后感 篇2

  苏辙是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19岁,与兄苏轼同科中进士,就在此年写了这篇《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在本文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苏辙认为是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表现,认为不先养气而去学习写文章,是学不会写文章的,人的气质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才能获得。苏辙认为,为文决定于养气,养气在于阅历的深浅和宽窄。对于养气与作文的关系,有一定的辩证意义。

  我也同意苏辙这个观点。养气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如果不先养气,那么文章就不成文了。人的气质也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才能得到。有人说人的气质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小部分,因为如果气质是先天的,那么后天又何必再去对气质进行培养呢?大部分的气质是从后天培养出来的。养气得先拓宽视野,并且提高自己的阅历才能做出好文章,这就像造房前一定要先打地基一样,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这篇文章是自荐书一样的,作为涉世未深,刚中进士的后生苏辙是很难高攀得上这位韩太尉的,怎么样才能引起他的注视呢?一般人可能要小心翼翼,卑词厚谈,而苏辙却以高雅拔俗的格调,论文述志的姿态,娓娓道来,精彩纷呈,给我们留下一篇精美绝伦的书信体散文。

  在我们平时工作学习中,也要注重养气,这样才能学习写文章,培养自身的气质。

【上枢密韩太尉书文言文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文言文06-19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07-30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06-13

文言文《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习题06-12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译文06-11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07-13

《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及翻译06-13

《上枢密韩太尉书》译文及赏析03-27

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答案07-14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学设计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