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时间:2023-02-01 14:51:10 文言文 我要投稿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之宾语前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之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 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 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 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备考技巧

  纵观历年中考文言文,题型稳定,分数稳定。但是考查的侧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点的运用,可以说这是对考生从传统的识记能力转向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所以,崔老师提醒孩子们,备考文言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考查方向始扭转

  2017年考纲调整中删除了《叔向贺贫》和《捕蛇者说》这两篇文章,新增《伯牙善鼓琴》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是这并没有在今年的中考试题中体现出来。然而虽然在文言文的选择上并没有选择新加入的文章,但是我们从考题的具体内容上可以发现,考查方向有别于往年的。除了,常见的对实词的解释,对重点句子的翻译之外,第三题开始注重考查孩子们对整个文言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筛选对比能力。也就是说,需要在原文找原句回答的基础上,加入了考生的自我“感悟”这一层面。

  考题内容更加灵活,对考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要求更高。考生是否能够用语言表达出与文言所体现的主旨一致的自我感悟。这样看来,中考对语文文言文的考查越来越开放化,开始倾向于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也越来越注重理解与运用。

  警惕题型微变化

  从今年的具体题型来看,对实词的考查依然是偏重于对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方面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一方面识记重点词汇的同时更需要掌握其中的方法。除了要清楚最基础的成分之外,还要加入理解性记忆,切勿死记硬背。

  语句翻译,说白了就是实词+语句连贯,考查到的仍然是那些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并且实用性的实词。要求考生必须在翻译中体现出来,扣住采分点。如今年考查到的 “假”“虽”“卒”等。其中考查到了一词多义。而这些词汇一直到高中都会常见且常用到。只是相对于高中来说较浅显。可以说初中是在为高中的学习打基础,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最好有一个语文的改错本。

  备考方向全方位

  从改革的整体趋势与侧重程度来看,后期对文言文阅读也极有可能直接从“感悟”出题,形式也会更为灵活。语文总体分值的加大,必然会辐射到各个部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只是加入以史地政为背景的文段阅读,文言文是一个最直接体现传统文化的部分,所以分值上很有可能看涨。文言文对于考生是个难点,题型的灵活,分值的上升,会成为后面学习中需要克服的阻碍。而对于明年最后一届总分还是120的考生来说,过渡期就要“以不变应万变”,照常积累文言知识,但是更要关注变化,从新题型中做好备考准备。

  所以说,孩子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不可盲目而行,了解了学习方向,才能更好的备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七妙法

  一是“留”,即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及专业术语等,照录不译。

  (1)、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如: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其中“公输盘”、“楚”、 “云梯”等词就可以保留。

  (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词可以保留。

  二是“补”,即翻译时补出翻译成分。增补语句。文言文中,有的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补一定的语句,使意思通畅、完美。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可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派大军来攻打鲁国。庄公将要出兵抗战,曹刿听到这消息,要求面见庄公。 (1)把文言文中为行文简洁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句中主语多处省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人)无御之者。

  (2)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如: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译为: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3)补出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修饰名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翻译时要把量词补出来。

  如:陈涉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两尉”译成“两个官员”。

  三是“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

  (1) 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其中“夫”是个句首助词,可以删掉。

  再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其中助词“之”,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删去。

  (2)有的表敬副词可以删去。如: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译成:张良说:“遵命。”删去了“谨” 。

  四是“换”,即把古词包括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如“谪”“迁”等)换成现代词。

  (1) 把 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如:吾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 换成“悲痛”。

  (2)用本字换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用本字“早” 换通假字“蚤”。

  五是“调”,即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后置介宾短语的语序等。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译作: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

  (2)调整使动、意动、为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译作: 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齐策》)译作: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

  (3)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译作: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出征万里的人还未归来。韵文讲究精练,这是互文修辞的特点。

  六是“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变文”(“互文同义”)的用法 ,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翻译时可以合并。如:追亡逐北。(《过秦论》)

  其中“追”“逐”都是“追逐”义;“亡”“北”都指“败逃的部队”,翻译时就可以合并译为“追逐败逃的部队”。

  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直译的方法,无法直译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译,那就要在传达原作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

  七是“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如:

  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

  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听起来很别扭,不如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样听起来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之宾语前置】相关文章:

中考文言文中的五种宾语前置03-04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的四种情况02-23

小议宾语前置(网友来稿)12-06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09-22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12-08

中考语文文言文的倒装句详解06-14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06-13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10-28

关于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