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结构的用法介绍

时间:2022-08-13 17:30:25 文言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结构的用法介绍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结构的用法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结构的用法介绍

  初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结构的用法介绍

  一、以为,以为

  以为是由介词以和动词为组合而成的凝固结构,完整形式是以为。随着语境的不同,这种凝固结构的用法和意义也有不同。

  1.认为是。

  例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是同这个人一类。

  2.用做或把当作的意思。

  例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

  3.当以的宾语,在上文已经出现时,这个宾语便省去,以为便结合在一起,构成以为的固定格式。这种凝固结构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者认为(觉得)是。

  例如: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柳宗元《黔之驴》)

  老虎看见它(驴子),真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4.以为的后面跟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它与现代汉语的以为、认为相当。

  例如: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私下认为他这个人(蔺相如)是个勇士。

  二、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耶)

  1.不亦乎

  文言文常用的不亦乎句式,表示测度或委婉的诘问,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相当于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

  例如: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行进,而剑却在水里并没有跟着行进,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2.无乃乎

  无乃与句末的疑问语气助词乎相呼应,用委婉的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相当于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肴殳之战》)

  疲劳的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闻的事。军队疲劳并且精力已尽,远方的国王已经做好了防备,恐怕不能有所作为吧。

  3.得无乎(耶)

  得无乎(耶)中的得,和否定副词无、微、非连用,构成得无、得微、得非(相当于口语的莫非、恐怕、该不会),并与乎相呼应,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莫非吧、恐怕是吧。

  例如:

  (1)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有所不同吧!

  三、何以为、何为、何为

  1.何以为

  在文言中,何以为这种句式表示反问,何有时可用奚、恶代替,是怎么,为什么的意思。这种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用得着呢,或用(要)做什么,或有什么呢。

  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君子讲究质朴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干什么呢?

  2.何为

  相当于(要)干什么呢。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是菜刀和案板,我们则是待切的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3.何为

  何为就是为何、为什么,多用于直接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

  例如: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不是想要取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掉我(韩信)这样的壮士!

  拓展阅读:

  文言文固定句式结构解析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常常组合在一起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表示一定的意义,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古汉语中称之为固定结构。现就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固定结构例说如下:

  1.不亦乎;表示反问,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肯定的看法,可译成;不也是吗,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是很愉快吗?

  (《<论语>十则》)

  2.“有……者”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可译成“有个……的人”,例如:“有好事者船载以人。”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子到了黔地。

  (《黔之驴》)

  3.“何所……”表示疑问,可译成“……的是什么”,例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女儿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

  (《木兰诗》)

  4.“如……何”表示反问,可泽成“把……怎么样”,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匠,如太行、王屋何?”凭您的力量,连像魁父这样的小丘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愚公移山》)

  5.“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可译成“有什么……呢”,例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陋室铭》)

  6.“为……所”表示被动,可译成“被”,例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活板》)

  7.“……何如”表示询问,可译成“如何,怎么样”,例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捕蛇者说》)

  8.“非……则”表选择,可译成“不是……就是……”,例如:“非死则徙尔。”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捕蛇者说》)

  9.“得无……乎”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可能会有所不同吧?

  (《岳阳楼记》)

  10.“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以引起论述,可译成“像那”;“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论述,可译成“至于,义如”,例如:“若夫霪雨霏霏”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又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岳阳楼记》)

  11.“然则……”表示承接关系,可译成“既然这样,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这样,在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岳阳楼记》)

  12.“是以”、“是故”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可译成“因此”,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出师表》)。“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此,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鱼我所欲也》)。

  13.“所以”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的H的、原因等,可译成“……的原因”,例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出师表》)

  14.“……者……也”表示判断,可译成“是”。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陈涉世家》)

  15.“孰与”用于:二者之间的比较,可译成“与……相比,哪一个……”,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漂亮?(《邹忌讽齐王纳谏》)

【初中语文文言文固定结构的用法介绍】相关文章:

文言文固定句式结构解析12-08

高考文言文则字的用法介绍03-28

present用法固定搭配10-12

文言文虚词与用法08-04

文言文焉的用法03-13

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09-28

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03-24

文言文字词为的用法02-23

文言文实词道的用法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