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导学案:《醉翁亭记》

时间:2021-12-15 11:21:15 醉翁亭记 我要投稿

文言文导学案:《醉翁亭记》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导学案:《醉翁亭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导学案:《醉翁亭记》

  【题目解说】

  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亭的名称,就是由欧阳修用自己的号来命名的。

  【走进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诗歌《踏莎行》、《醉翁亭记》。

  【背景链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

  【字词全解】

  ⒈生难字词

  林壑(hè)、琅琊(láng yá)、潺潺(chán)、僧(sēng)辄(zhé)、霏(fēi)携(xié)洌(liè)蔌(sù)酿泉(niàng)翼然(yì)、岩穴(xuè)晦明(huì)朝暮(zhāo mù)酣(hān)、颓然(tuí)

  ⒉一词多义

  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

  名:①名之者谁:命名②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得: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②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③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意:①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②每有会意:意旨③此中有真意:心思;

  高:①而年又最高:大②风霜高洁:高爽;

  宴:①太守宴也:宴请②宴酣之乐:宴会;

  出:①水落而石出者:显露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在: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②已而夕阳在山:挂在;

  归: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②云归而岩穴暝:归聚;聚拢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②太守谓谁:为,是;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②临溪而渔:靠近③把酒临风:面对

  ⒊虚词

  乎:①在乎山水之间也:于②颓然乎其间者:在。

  而: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②而年又最高:表递进;③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④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⑤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⒋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⑦鸣声上下(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

  ⒌古今异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古义:背着东西的人今义:失败的一方;

  ③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④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⑤野芳发而幽香古义:香花今义:芳香;

  ⑥射者中古义:投壶今义:射箭。

  ⒍成语

  ①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②峰回路转:本意指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④水落石出: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⑤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句段解读】

  体会“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的妙处。

  此句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色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重点探究】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剖析】“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主旨归纳】

  本文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写作借鉴】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结构图解】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以醉写乐醉情:与民同乐

  醉

  融情入景,借景抒情

  句式灵活,骈散相间

  我们醉

  文美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资料集锦】

  欧阳修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3分)

  A、环滁(chú)林壑(hè)蔚然(wèi)琅琊(yá)B、翼然(yì)辄醉(zhé)酿泉(niàng)繁阴(fán)

  C、酒洌(1iè)野蔌(shù)伛偻(lǚ)觥筹(gōng)D、颓然(tuí)苍颜(cāng)提携(xié)喧哗(xuān)

  2、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翼然临于泉上(靠近)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C、野芳发而幽香(香味)D、佳木秀而繁阴(秀美)

  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答: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然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答: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达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4、填空。(5分)

  (1)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3)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射者中……起坐而喧哗者。

  (4)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

  (5)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分)

  答: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

  ㈠阅读“已而夕阳在山……庐陵欧阳修也”一段,完成6~13题。(21分)

  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已而夕阳在山(不久)②树林阴翳(遮盖)

  ③鸣声上下(树的上部和下部)④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

  ⑤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⑥醒能述以文者(记述)

  7、翻译句子。(4分)

  ⑴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答: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在叫,游人离去而禽鸟却在欢乐。

  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8、点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3分)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的含义。(3分)

  答:太守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乐在与民同乐。

  10、课文以(乐)字贯穿全文。(2分)

  11、描写山间夕照全景的起句是:已而夕阳在山,结句是:游人去而禽鸟乐也。(3分)

  12、文段中共写了太守乐、众宾乐、禽鸟乐三种乐,其中最高境界的乐是太守乐,原因是醉能同其乐。(3分)

  ㈡阅读《丰乐亭记(节选)》,完成12~15题。(17分)

  丰乐亭记(节选)

  修(即欧阳修自称)既治滁(即滁州)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潝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批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晨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三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亭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辜生无事之时也。

  13、概括短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3分)

  答:写丰乐亭周围美景及丰乐亭建造情况。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下则幽谷(是,为)(2)顾而乐之(喜欢)

  (3)掇幽芳而荫乔木(乘凉,歇阴)(4)于是疏泉凿石(疏通)

  13、本文写景也有它的顺序。第一段和第二段写景各主要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3分)

  答: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来写的,下→下→中;第二段是以时间顺序为主或以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潝然而仰出。

  答: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②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亭游也。

  答: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15、欧阳修在几篇文章都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思想。请你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与民同乐”思想的句子来。(3分)

  答:“而与滁人往游其间”“乃日与滁人……府而听泉”“又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综合·展示个性的绿地】(11分)

  16、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3分)

  成语:三顾茅庐人物及故事: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人物及故事: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等。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20xx年度国家监测语料库撮了新词500条。继20xx年“被XX”、“楼XX”、“XX门”、“XX族”广为流传之后,20xx年“XX姐”、“XX哥”、“XX帝”、“XX体”以及由“微博”衍生出的“微XX”特别活跃。如“微博控”们运用“微博体”写“微小说”,看“微喜剧”,读“微新闻”,进行“微访”。

  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人们走进了一个不再设有严格意义的“把关人”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成了语言创造者,都成了‘造词家’”。新词语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活泼。同时,各种传媒通过热字、热词、流行语来盘点一年的重大社会生活的做法也愈演愈烈。20xx年11月10日,“给力”一词在《人民日报》头条标题中使用,引民舆论震撼。

  (1)请给到上材料拟写一个标题:新词语时代来临(或新词语成为时代特征。意思相近即可,必须抓住关键词“新词语”(4分)

  (2)依据以上信息,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文中所涉现象的认识。(4分)

  答:赞成、否定或辩证看待皆可,并要言之成理。示例1:新词语成为时代特征,是积极的。它们生动活泼地反映生活,也展现了欣欣向荣的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示例2: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有诸多消极因素。因为新词创造的随意性和使用的泛滥化干扰正常的社会文化生活秩序。

【文言文导学案:《醉翁亭记》】相关文章:

1.《背影》导学案

2.《沁园春雪》导学案

3.人教版乡愁导学案

4.乡愁导学案免费

5.《采薇》 导学案

6.有关《离骚》导学案

7.《观沧海》导学案

8.《观潮》优秀导学案

9.小学《观潮》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