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伊索寓言课堂设计

时间:2022-12-26 12:27:35 寓言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改写伊索寓言课堂设计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寓言的故事比较简单,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要求塑造性格鲜明的拟人化形象。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寓言故事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改写伊索寓言课堂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写伊索寓言课堂设计

改写伊索寓言课堂设计 1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含有讽刺意义和教育意义。

  寓言最基本的特征是主题有寄寓性。它总是寓深刻复杂的道理于浅显简单的故事之中。例如《守株待兔》的故事,它不仅仅在于说明用什么方法可以逮住野兔,而更在于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讲出一个普遍而又抽象的道理:如果把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一味期待着这种偶然性的再次出现,结果必定一无所得。有些讽刺性的寓言可能一眼看不出有什么寓意,但是经过思索就会感到其中有普遍而深刻的含义。

  寓言的主人公常常是人,也有的是动植物。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动植物当成人来写。寓言一般都有故事性,但情节不太曲折、复杂。它常运用夸张和想象,但不荒诞。寓言也多运用比喻,目的是通过比喻性的故事来说明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寓言创作,我国在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非常繁荣了,像《自相矛盾》、《螳臂挡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叶公好龙》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后来唐朝柳宗元、明朝刘基等,也创作了许多有名的作品,如《黔之驴》、《卖柑者言》等。

  在外国,《伊索寓言》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就广泛流传了。现在我们读到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整理、记录而成的,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寓言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本来是来自普通人的言谈,几乎任何人一生中都能讲一些聪明话,有的就是寓言。有心的诗人和哲学家听见了,就用文字把它们记了下来。历史这个巨人很喜欢这些记载,就把它们珍藏起来。以后,当普通人从书中再看见寓言的时候,忘了这是自己讲的,不禁大为惊讶,叫道:“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珍宝呀,这样光辉灿烂!”

  寓言是慷慨的,当童话请它帮助的时候,它就到童话那去;当小说请它帮助的时候,它就到小说那里去……所以,现在我们从童话、小说、诗歌、戏剧里都可以看见寓言的影子。

  寓言长得又矮又小,说起话来却很逗。它虽然年纪很老,孩子们却把它看成是平等的同伴。因此,寓言是孩子们的好朋友。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代希腊曾广泛流传着几百则短小的寓言故事,它们的作者相传为伊索。伊索原是奴隶,由于才智出众,善讲寓言故事,受到主人的赏识,被解放为自由民,但今天的《伊索寓言》是经过后人改写而成的。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主角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作者通过描写动物之间和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奴隶、平民反抗压迫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有的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和富有者的专横霸道,对贫弱者的苦难处境寄予同情。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的2、3、4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教师适当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1、由一个寓言故事导入:

  (1)学生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2)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4)我国古代的寓言

  2、简介韩非及《韩非子》(投影)

  3、学习《郑人买履》: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小组成员互读;圈出文中不明白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重点字字音;小组成员互译。教师巡视指导

  附:字音:履度

  词义:欲置坐反遂无

  辨析:先自度其足宁信度,无自信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投影)

  (2)小组间就以上内容互相提问,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3)找出文中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郑人和卖鞋人的一段对话

  (5)展示自己的设计,其他人进行评议

  (6)小组讨论交流:郑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投影)

  4、总结

  5、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的故事。

  教学构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以上三点体现在教学步骤3的(1)、(2)、(4)

  2、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以上体现在教学步骤3的(1)、(2)、(4)、(5)、(6)

  3、情感价值观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以上体现在教学步骤3的(3)、(6)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教学目标:

  1、熟读浅近文言文,通过理解意思,理清层次,来背诵古文

  2、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具有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的观念,不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把握全文大意

  1、听录音,听清读音

  2、正音

  涉坠遽契惑

  3、散读,读准字音

  4、齐读

  5、再听录音,边听边划好停顿、重音

  6、跟读录音,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7、复述故事大意

  二、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词义

  1、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涉江:渡江其:他

  坠:落、掉遽:急速

  契:同“锲”,刻是:这里

  所成坠:落下去的地方所契者:刻的地方

  求:寻找行:走

  不亦――乎:不也是吗惑:糊涂

  2、再读课文

  三、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和注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齐读课文

  2、解释字词

  二、学生逐句朗读,解释意思

  有一个乘船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落到水中,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三、理清层次,弄清句子的关系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

  没有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5、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讲讲与刻舟求剑相类似的事,加深理解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练习册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寓言,理解寓意,领悟道理。

  重难点、关键

改写伊索寓言课堂设计 2

  说课导入: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

  一、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伊索寓言》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属于故事集锦,由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和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人格化修辞方式等,来讲明某个原理或者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嘲讽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萨摩斯岛上一个丑陋无比,但智慧无穷的奴隶伊索所作。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说理深邃,诙谐有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本课所录入的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显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人读后兴味盎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狐狸和葡萄》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牧童和狼》讲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耍弄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去帮助他;《蝉和狐狸》讲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二、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和阅读的提升点:

  1、已有的阅读基础:

  二年级学过《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课外读过《狼来了》《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等相关寓言故事,本课学习理解内容基本没有难度,寓意也明白如话。

  2、阅读的提升点:

  异中读同。把不同的寓言故事总结归类,从不同的寓言中读出相似的规律。同中读异。依托寓言塑造的形象,读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感知大意、紧扣语言,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获得教益。

  2、阅读比较三则寓言故事,了解《伊索寓言》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获得更多的智慧。

  四、教学重难点:

  紧扣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并从中获得教益。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

  (二)引入课题,初读三则寓言,初知大意。

  (三)品读语言,感悟形象,理解寓意。

  1、课文讲了三个故事,很简单。故事中的主人公各说了一句话,读一读。比较三个故事中三句话的异同:都是谎话(自欺的谎话;欺人的谎话;奉承话)

  2、.质疑:为什么说谎话?(安慰自己;排遣寂寞;美丽的陷阱,可怕的阴谋)

  (四)归纳特点,激发兴趣

  1、三则寓言有什么相似之处?(分享关联性)

  2、结尾类似(寓言的一般套路:故事+道理);题目类似,以角色命名(伊索寓言的特色);有一个意想不到之处(故事有“看点”)。

  如果课堂上还有足够的时间,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个块面:

  说说新想法(阅读的思辨品质)

  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如果葡萄架上有只麻雀,它说......此时,狐狸会说什么?

  如果狼一直没有来,那牧童的世界将会怎样?如果蝉遇到了当初那只乌鸦,它们会说些什么?

  如果所有的“如果”都成立,那么,故事最后的寓意又该怎么改写?这样的课内教学,学生课外再读《伊索寓言》,一定会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见解,建构起“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阅读品质。

【改写伊索寓言课堂设计】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07-22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11-02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5篇07-22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5篇)07-22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6篇08-03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6篇)08-03

伊索寓言精选08-23

伊索寓言经典08-23

伊索寓言08-26

中国寓言与伊索寓言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