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复习笔记

时间:2020-11-03 18:33:53 鱼我所欲也 我要投稿

鱼我所欲也复习笔记

  导语:鱼我所欲也的复习笔记包含哪些内容呢?鱼我所欲也中,作者孟子阐述舍生取义的主张,成为了创世经典的文学作品。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鱼我所欲也的复习笔记,欢迎阅读!

鱼我所欲也复习笔记

  鱼我所欲也复习内容:知识要点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 “舍生取义”的道理.

  3、本段中那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舍生而取义(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为苟得也”,或“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或“患有所不辟也”)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结合本段内容说说贤者是怎样的人?

  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义”)的人

  8、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或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10、“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

  11、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

  12、“向为身死而不受“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

  “行道之人”和“乞人”(或路上的饥民和乞丐)

  13、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5、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16、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7、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18、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1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20、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出这两个事例:

  答:(1)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要有骨气. (2)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讲“礼仪”.(不能为了优厚俸禄而不讲“礼仪”)

  21、本段中作者是如何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

  作者用“一箪食,……乞人不屑也”来举例论证.

  2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25、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又告诫了人们什么?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26、本文从反面说理的句子有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7、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28、对比以下两则材料,对照范例,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范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表现了孟子“生为尊严”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材料一表现裴多菲“生为自由”的价值取向,材料二表现文天祥“生为名声”的价值取向

  29、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还知道与孟子的观点有关的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启发: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是做人的原则.

  30、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32、本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33、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3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35、理解性默写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⑶、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⑷、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⑸、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⑹、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⑺、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⑻、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⑼、“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⑽、《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6、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3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38、“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39、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40、人的本心是什么?

  舍生取义

  4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2、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4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4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4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文中指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孟子学说中是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0、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