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阅读答案

时间:2024-02-03 10:29:5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美阅读答案

  现如今,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美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美阅读答案

论美阅读答案1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通读全文,请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要观点的句子,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段,作者把“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的原因归结为“造物的吝啬”,你认同这个看法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中国正处在明末清初),他在文章中选用的事例都是欧洲的,设若培根学贯中西,他可能会选择哪些中国的例子来证明文中的'一些观点呢?请就文中的某一观点写出一个相对应的例子。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下美女效应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许多人不惜花费巨资,忍受剧痛,开始整容手术,闪亮登场。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美阅读答案

  1、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不设统一答案,认同与不认同均可。认同的可从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阐述理由;不认同的可从这是唯心主义的思想阐述理由。

  3、不设统一答案,举例要是明朝以前的例子,例子要能证明观点。

  观点: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例子:众所周知,孔子鸡胸驼背,容貌丑陋,然而他渊博的学问,高深的智慧,令他受万世景仰。

  4、不设统一答案,赞成与反对均可。赞成者可从作者并没有否定外表美的角度阐述理由;反对者可从内在美要胜于外在美的角度阐述理由。

论美阅读答案2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影的衬托下……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影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所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的内在的美。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过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见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加以合成的方法,画出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会喜欢。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美人的迟暮也是美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有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傀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 、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篇短文《论美》。作者认为什么最美?

  2 、哪一个自然段列举了两种情况作对比论证?

  3 、将文中划线的三种美,按作者的观点由高层次向低层次作排列是

  4 .第 5 段“美有如盛夏的水果”的“美”是指哪种美?

  答案

  1. 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2. 第四段

  3.优雅行为之美→形体美→颜色美

  4.颜色美

论美阅读答案3

  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加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者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也有不少人,他们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个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会喜欢。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举止优美文雅。有句谚语说得好:“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雅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貌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全的。世界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第二段中加点的“此”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彼”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性的把握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前后关照,一般是承前指代,找到相关原话回答即可。

  答案: 美貌 其他方面的才能

  2.第二段中加点(线)的“全”能否去掉?为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性的把握能力。它要求我们理解语言应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进行。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来进行品析。我们知道,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阅读时应十分注意这一点。

  答案: 不能。“全”从范围上进行限定,说明“这话”既有正确的地方,又有不对之处,避免了绝对,显得客观严密。

  3.作者引用“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谚语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生动性的把握能力。理解这句谚语的目的,应结合语言环境去体会其独特的内涵,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正确答题。

  答案: 作者引用这句谚语,是为了确凿有力而形象通俗地证明作风优雅而美的老人显得可爱这一观点。

论美阅读答案4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①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 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 朓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②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 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 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大师,也是出现在这个时代。

  ③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注①]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 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 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④这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 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气息。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撰述人刘义庆生于晋末,注释者刘孝标也是梁人;当时晋人的流风余韵犹未泯灭,所述的内容,至少在精神的传模方面,离真象不远(唐修晋书也多取材于它)。

  ⑤要研究中国人的美感和艺术精神的特性,《世说新语》一书里有不少重要的资料和启示,是不可忽略的。今就个人读书札记粗略举出数点,以供读者参考,详细而有系统的发挥,则有待于将来。

  ⑥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在政治上 先已表现于曹操那种超道德观念的用人标准。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桓温问殷浩曰:“卿何如我?”殷答曰:“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这种自我价值 的发现和肯定,在西洋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事。

  ⑦山水美的发现和晋人的艺术心灵。《世说》载东晋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几句话不是后来五代北宋荆(浩)、关(同)、 董(源)、巨(然)等山水画境界的绝妙写照么?中国伟大的山水画的意境,已包具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中了!

  ⑧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 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无论对于自然,对探求哲理,对于友谊,都有可述。如,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节选自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 》有删改)

  (注)①罗曼司:除了用于表示男女爱情之场合以外,罗曼司还是一种特定的文学形式,指讲述英勇 事迹传说或重大历史传奇的文学作品。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汉末魏晋六朝”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汉末魏晋六朝富有的艺术精神特质,来源于当时人们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以及人们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行为。

  B.我们历史上,汉末魏晋六朝以后的文学艺术发展方向,基本上就是由汉末魏晋六朝打下的基础和确定了发展方向。

  C.以前的汉代,艺术上过于质朴,以后的唐代,艺术上过于成熟,这两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都远不如汉末魏晋六朝。

  D.汉末魏晋六朝的`社会特点,促使很多人物的命运都富有传奇色彩,由此也诞生了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文学作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对《世说新语》的解释与评说,不正确的一项

  A.《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性格画出了两晋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的色彩和气息,全面真实地还原了两 晋的历史真实。

  B.《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刘义庆,刘孝标为它做过注释;这本书语言简练而且遒劲,具有非常强的表 现力。

  C.《世说新语》反映了晋人在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之后,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

  D.晋人艺术境界造诣的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更主要的是他们的“一往情深”,这在《世说新语》中都有反映。

  3.下列对本文结构的分析,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文章前三段是总述汉末魏晋六朝的风貌,后五段是以《世说新语》 做事例来证明前三段的论断。

  B.文章前三段概括出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目的是做铺垫,为的是引出后文来论说《世说新语》 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

  C.全文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文章前三段是对汉末魏晋六朝的整体风貌的概述,后五段论说《世说新语》表现出来的晋人之美。

  D.文章后五段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由论说《世说新语》表现的晋人之美、艺术精神、追求自然主义, 一直到晋人的“一往情深”。

  阅读答案:

  1.(3分)C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C项,“这两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成就都远不如汉末魏晋六朝”于文无据。故选C。

  2.(3分)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全面真实地还原了魏晋的历史真实”错,原文是“离真象不远”。故选A。

  3.(3分)B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结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由标题“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可知AC 错,D项,“文章后五段采用的是递进式结构”错误,后五段是一种总分结构,第④⑤段是总说,后三段是分说。故选B。

论美阅读答案5

  1.“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中“颜色”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最高的美”又应当是一种怎样的美?请你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么理解“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拉丁谚语“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这句话,谈谈你对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最美不过夕阳红”含义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其中加点字“机遇”和“公式”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7.“美犹如盛夏的水果”,这里的“美”是指的什么?请你以“美”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

  答:

  1.面容之美

  2.三者之美的不同层次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重于外在美

  3.最高的美是内在美,是品德之美,它难于直观,也不可能做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美是整体的、和谐的,不可分割的。

  5.晚秋和夕阳红都象征老人。夕阳瑰丽多姿,温馨从容,老人尽管岁至暮年,但是因为作风优雅,生活充实,其风采依然属人世间至善至美者。

  6.事物之美有其“自然天成”的一面,有时并不是人力所可以企及的。一个画家与一张从来没有那么美的脸面之间,不是可以借助于公式之类的人为手段所能够联结起来的。这正如达芬奇与他的《蒙娜丽莎》一样,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妙手偶得。

  7.美的形貌略

论美阅读答案6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

  阅读题: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肃然起敬:

  愧悔:

  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C.美的创造和发现需要机遇,而不需要规范它,也不需要公式限制它。

  D.美不应该用规范和公式去限制它,而是在适当的机遇中发现和表现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5分)

  4.第二、四、五段主要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5分)

  答案:

  1.肃然起敬:很严肃地敬重起米。愧悔:羞愧与悔恨。

  2.D

  3.示例: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4、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论美阅读答案7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选自《论美》)

  17.“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中“此”与“彼”分别指什么?(用第1段中的词语回答)(2 分)

  “此”指代:“彼”指代:

  18.选文中提到了多个有关“美”的概念,其中与“最高的美”内涵基本相同的有(写出两个即可):、(2分)

  19.意大利克罗齐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量。”这句话可以帮助理解第2 段中的'哪一观点?( 2 分)

  答:

  20.下列句子的意思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2分 ) 【 】

  A. 美貌的人并不具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B .按照几何比例不可能画出最美的人像。

  C,外形不美的人事业上却大有作为 。

  D.各种形式的美都是难于直观的。

  2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

  A.第1 段文字以两种人为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B.第2 段文字通过三个层次美的比较,充分说明内在美即品德美重于外在美。

  C .第2 段文字末划横线的句子,意思是说美是整体的、和谐的、不可分割的。

  D.选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虽然都是理论分析,但文笔生动,颇有幽默感。

  【参考答案】

  17. 此:美貌(或:容颜俊秀。或:外形美)(1分)彼:才能(或:(有所)作为。或:内在美)(1分)

  18. 内在美、奇妙的美、优雅行为之美(答对任意两个即可。答“整体美”或“难于直观的美”也算对)(2分)

  19. 最高的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或:最高的美是难于直观的)(意思对即可)(2分)

  20. B (2分)

  21. D (2分)

论美阅读答案8

  阅读《论美》选段,完成14~15题。(7分)

  ①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②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4、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15、第②段中“真正”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15、“真正”表示名副其实,突出了作者强调内在的德行美,勉励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论美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文章,第—4题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愧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C.美的创造和发现需要机遇,而不需要规范它,也不需要公式限制它。

  D.美不应该用规范和公式去限制它,而是在适当的机遇中发现和表现它。

  【答】( )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四、五段主要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肃然起敬:很严肃地敬重起米。愧悔:羞愧与悔恨。

  2、D。

  3、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4、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论美阅读答案10

  阅读《论美》,完成问题。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阅读题:

  1、通读全文,请在文中找出能概括文章主要观点的句子,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2段,作者把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的原因归结为造物的吝啬,你认同这个看法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中国正处在明末清初),他在文章中选用的事例都是欧洲的,设若培根学贯中西,他可能会选择哪些中国的例子来证明文中的一些观点呢?请就文中的某一观点写出一个相对应的例子。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下美女效应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许多人不惜花费巨资,忍受剧痛,开始整容手术,闪亮登场。你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不设统一答案,认同与不认同均可。认同的可从这是一种幽默的说法阐述理由;不认同的可从这是唯心主义的思想阐述理由。

  3、不设统一答案,举例要是明朝以前的例子,例子要能证明观点。

  观点: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例子:众所周知,孔子鸡胸驼背,容貌丑陋,然而他渊博的学问,高深的智慧,令他受万世景仰。

  4、不设统一答案,赞成与反对均可。赞成者可从作者并没有否定外表美的角度阐述理由;反对者可从内在美要胜于外在美的角度阐述理由。

论美阅读答案11

  ①就美的本质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

  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

  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历史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

  (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

  10、作者认为自然事物怎样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请简要说明(6分)

  1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6分)

  12、根据文意,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说该如何理解?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0、(6分)社会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阶段(2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2分),自然事物开始具有了审美性质后,(2分)这样的自然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意思对即可)

  11、(6分)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人化”的正确理解。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2、(6分)①“自然的人化”是指伴随历史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改变。② “自然的人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出现的。③“自然的人化”是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0、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先在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从文本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认为自然事物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的条件相关的答题区间,然后根据语段提示,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例如第2段“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和第5段“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可根据这些语句提炼性的概括为答案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论证思路的能力,也就是梳理文章结构的能力。梳理文章思路就是弄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章是怎样展开的。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关键要说明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或者先表明本段作者的观点,再看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如果是对比论证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答,最后重申论点。第一段提出论点,2到4段剖析并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阐述自己观点的正确理解。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试题分析:要理解作者的“自然的人化”,自然要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章中找出与作者针对观点“自然的人化”相关的观点性的语句,然后提炼出来概括归纳即可。例如,第二段,““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第5段,““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可根据这些语句提炼出来作为答案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论美阅读答案12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美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非斯帕斯、腓力普玉、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形,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愧悔:__________________

  2.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C.美的创造和发现需要机遇,而不需要规范它,也不需要公式限制它。

  D.美不应该用规范和公式去限制它,而是在适当的机遇中发现和表现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4.第二、四、五段主要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答案:1、肃然起敬:很严肃地敬重起米。愧悔:羞愧与悔恨。

  2、……证、对比论证。

论美阅读答案13

  读下面语段回答题9—13题:(14分)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饱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9.揣摩文中红色的词,想一想,为什么不能删去?(2分)

  10.文中“晚秋的景色”中的“晚秋”指的是什么?(2分)

  11.作者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想说明什么观点?(4分)

  12.为什么“世上有许多美人”“晚年”“愧悔”?(3分)

  13.美怎样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3分)

  参考答案:

  9. 如果删去“有些”,那就等于说是“全部”,以偏概全。“尽管”与“却”相对应,说明推断的前提,强调了美德的重要性。

  10.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人的老年。

  11. 说明形体美是难以永久保持的。

  12. 在多数情况下,青年人不懂得追求德行美,所以到了老年会愧悔。

  13. 美只有落在懂得德行美的人身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美阅读答案14

  论美

  培根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美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非斯帕斯、腓力普、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形,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是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2、写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肃然起敬:

  愧悔:

  13、对“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只有机遇才是美的。

  B、只有机遇才是美的,规范的是不美的,根据公式创造的也是不美的。

  C、美的创造和发现需要机遇,而不需要规范它,也不需要公式限制它。

  D、美不应该用规范和公式去限制它,而是在适当的机遇中发现和表现它。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15、第二、四、五段主要各使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

  12、肃然起敬:很严肃地敬重起来。愧悔:羞愧与悔恨。 13、D 14、示例: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15、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论美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论握手》阅读理解及答案10-10

《太宗论盗》阅读答案05-22

《废墟之美》阅读答案06-23

《读通鉴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8-22

六国论阅读答案11-20

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03-23

关于论无私奉献的阅读及答案10-19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阅读答案06-30

关于《无言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