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时间:2022-04-20 14:50:4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刘敬叔孙通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收录于《史记》中。是汉初两位重要臣僚刘敬和叔孙通的合传。出自史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篇1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②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险,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③,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④,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⑤, 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刘敬,本姓娄,后受赐姓刘。挽辂: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②周公: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③成、康之时: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④榱:椽子。⑤三代之际:夏、商、周三代盛世的功业。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之属傅相焉

  相:察看

  B.臣窃以为不侔也

  侔:等同

  C.卒然有急

  卒:突然

  D.案秦之故地

  案:控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敬希望晋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娄敬换上好衣服,娄敬却坚持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保持本色的一面。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洛阳,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之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而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2)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参考答案

  9.(3分) B

  10.(3分)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1.(3分)A(相,辅助。)

  12.(3分)C(留候张良是赞同的。)

  13.(1)(5分)凭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依托非常良好肥沃的土地,这就是所说的物产丰饶之地啊。(因,凭借。故,就有的底子。资,依托。以上各1分。句意2分。)

  (2)(5分)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下的皮能制成的;楼台亭榭的椽子,也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筑成的;夏、商、周三代的业绩,也不是一个贤士的智慧能成就的。(裘,皮衣。腋,腋下的皮。补出谓语制成、筑成、成就。以上各1分)

  参考译文

  刘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五年(前202),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娄敬进城后就摘下拉车子用的'那块横木,穿着羊皮袄,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适宜国家发展的事。”虞将军要给他一件鲜洁的好衣服换上,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皇帝。皇帝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

  等了一会儿,皇帝就问娄敬要谈什么事,娄敬便劝说皇帝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tái,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的暴政而到豳(bīn,宾)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的缘故,离开豳,驱赶着牲口移居到岐山,国内的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地解决了虞国和芮(ruì,瑞)国的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的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的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便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搤”è译出)他的咽喉(“亢”gāng译出),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汉高帝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皇帝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皇帝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太史公说:俗语说“价值千金的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下的皮能制成的;楼台亭榭的椽子(“ 榱” cuī译出),也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筑成的;夏、商、周三代的业绩,也不是一个贤士的智慧能成就的。”。确实如此呀!高祖从低微的平民起事,平定了天下,谋划大计,用兵作战,可以说极尽能事了。然而刘敬摘下拉车的横木去见皇帝一次进言,便建立了万代相传的稳固大业,才能智慧怎么能会少数人专有呀!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 篇2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①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高帝曰:“吾听公言。”

  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适:同“嫡”,指嫡长子。

  阅读题目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B.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C.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D.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矢石争天下蒙,与“蒙故业”的“蒙”皆为“冒着”之意。

  B.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厌,与“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为“厌弃”之意。

  C.公所事者且十主事,与“仰不足以事父母”的“事”皆为“侍奉”之意。

  D.卒为汉家儒宗卒,与“卒莫消长也”的“卒”皆为“最终”之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叔孙通审时度势,按需选材。汉王征天下时,他专门引荐盗匪和壮士,不提及弟子;汉王守江山时,他则召儒生与弟子共同制定朝会礼仪。

  B.叔孙通顺应时代,灵活制礼。他认为礼是依时代人情的变化而增减的,并提出稍微采纳古代礼法和秦朝礼仪制度,结合起来制定新的礼仪。

  C.叔孙通笑对质疑,自信坚定。鲁地儒生不赞同叔孙通的观点,认为礼乐是国家稳定后自然兴起的,无需争相去制定,叔孙通因此鄙视他们。

  D.叔孙通以史为镜,勇于死谏。高祖打算替换太子时,叔孙通陈说了晋献公与秦始皇的惨痛教训,极力劝谏高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2)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参考答案

  9.C(“之”作“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D;“叔孙通留事项王”中,“留”的目的是“事项王”,二者之间联系紧密,不应断开,排除A。)

  10.A(“蒙故业”的“蒙”是继承,沿袭之意。)

  11.C(“叔孙通因而鄙视他们”有误,原文是“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他是鄙视儒生们不知道时世的变化。)

  12.(1)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或,有的;妄,胡乱,狂妄;击,砍削;患,为……而担忧。)

  (2)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蚤,同“早”,早点;诈,用欺骗的方式;自使,使自己;灭祀,灭国。)

  【参考译文】

  叔孙通是薛县人。秦朝时以长于文章,知识渊博被征召入宫,等待任命为博士。等项梁到了薛县,叔孙通便投靠了他。后来项梁在定陶战死,叔孙通就跟随了楚怀王熊心。怀王被项羽封为义帝,叔孙通便留下奉事项羽。汉高帝二年,汉王刘邦带领五个诸侯王攻进彭城,叔孙通就投降了汉王。汉王战败西去,叔孙通也跟了去终于投靠了汉王。

  当初,叔孙通投降汉王时,跟随的儒生弟子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孙通从来不说推荐他们的话,而专门称说推荐那些曾经聚众偷盗的勇士。儒生弟子们都暗地骂他。叔孙通听到骂他的话,就对儒生们说:“汉王正冒着利箭坚石争夺天下,各位儒生难道能搏斗吗?所以我先要称道斩将夺旗能冒死厮杀的勇士。各位姑且等等我,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汉高帝五年,天下已经统一,诸侯们在定陶共同尊推汉王为皇帝。汉高帝把秦朝的那些严苛的仪礼法规全部取消,只是拟定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规矩。可是群臣在朝廷饮酒作乐争论功劳,醉了有的狂呼乱叫,甚至拔出剑来砍削庭中立柱,高帝为这事感到头疼。叔孙通知道皇帝愈来愈讨厌这类事,就劝说道:“那些儒生很难为您进攻夺取,可是能够帮您保守成果。我希望征召鲁地的一些儒生,跟我的子弟们一起制定朝廷上的仪礼。”高帝说:“只怕会像过去那样的烦琐难行吧?”叔孙通说:“从前五帝的乐章,各有不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不尽相同。‘礼’么,是要依循时势的变迁、人情的不同来制订(适合当世的)礼仪文饰的啊!所以夏商周三朝的礼仪,都是依循前朝的礼仪加以减损增益而可让人分辨它们的异同,使其不相重复。我愿意略用古代礼节与秦朝的礼仪糅合起来制定新礼节。”

  于是叔孙通奉命征召了鲁地儒生三十多人。鲁地有两个儒生不愿走,说:“你所侍奉的人主已经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的还没有埋葬,伤的还没有复元,又要来制订礼乐。要知道礼乐所以发生,必须累积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兴盛起来啊!我们不忍心做你所要做的事。你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古道,所以我们不跟你去。你自己去罢,不要污损了我们的人格!”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鄙陋的儒生啊,一点也不懂时世的变化。”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高帝打算让赵王刘如意代替太子,叔孙通向皇帝进谏规劝道:“从前,晋献公因为宠幸骊姬的缘故废掉太子,立了奚齐,使晋国大乱几十年,被天下人耻笑。秦始皇因为不早早确定扶苏当太子,让赵高能够用欺诈伎俩立了胡亥,结果自取灭亡,这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事实。现在太子仁义忠孝,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吕后与陛下同经艰难困苦,同吃粗茶淡饭,是患难与共的夫妻,怎么可以背弃她呢!陛下一定要废掉嫡长子而扶立小儿子。我宁愿先受一死,让我的一腔鲜血染红大地。”高帝说:“我听从您的意见。”

  孙通善于看风使舵,度量事务,制定礼仪法规或取或舍,能够随着时世来变化,最终成了汉代儒家的宗师。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相关文章:

《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理解及答案12-20

《史记·田叔列传》阅读答案10-27

《旧唐书李商隐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08-31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09-07

韩愈《获麟解》的阅读答案及译文解析12-26

《宋史列传》阅读原文及答案12-16

《柳宗元传》阅读答案及译文12-26

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12-26

童蒙吉《刘公平倭冢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07-16

曾巩阅读解析及答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