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最出名的诗

时间:2020-10-26 14:52:29 杨万里 我要投稿

杨万里最出名的诗

  杨万里最出名的'诗是哪些呢,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下杨万里最出名的诗吧,希望大家喜欢!

  杨万里最出名的诗

  一、学而不化,非学也。 ——杨万里

  二、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 ——杨万里

  三、闭门造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杨万里

  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五、"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

  六、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杨万里

  七、莫河早行奇绝处,四面八方野香味。 ——杨万里

  八、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杨万里

  九、政缘在野有优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杨万里 《野菊》

  十、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十一、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 ——杨万里 《无名氏》

  十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小池》

  十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 《小池》

  十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十五、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 《夏夜追凉》

  十六、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十七、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末信没春寒。 ——杨万里 《新竹》

  十八、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杨万里

  十九、愿坚晚节于岁寒。 ——杨万里

  二十、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

  二十一、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拨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杨万里

  二十二、"蝉声无意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 ——杨万里·听蝉 ——杨万里"

  二十三、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杨万里 《秋凉晚步》

  二十四、绿杨接叶杏交花,嫩水新生尚露沙 ——杨万里

  二十五、殿上胪傅第一声,殿前拭目万人惊。 名登龙虎黄金榜,人在烟霄白玉京。 香满乾坤书一卷,风吹鬓发雪千茎。 旧时脱却银袍处,还望清光侍集英。 ——杨万里 《四月十七日侍立集英殿观进士唱名》

  二十六、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杨万里

  二十七、岭上芭蕉雪打死,霜雪打死还有心 ——杨万里

  二十八、大波一跳入半天,粉碎银山成雪片 ——杨万里

  二十九、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 ——杨万里

  三十、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杨万里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三十一、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春鞋第一痕 ——杨万里 《过大皋渡》

  三十二、君子不器,不以一能而盈诸身;及其使人也,器之,不以众能而责诸人 君子不像一件器物一样,不能因为有了一技之长就满足;而用人的时候,就要像使用器物一样,不能苛求其各方面都有才能。 ——杨万里 《庸言》

  三十三、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 ——杨万里 《红白莲》

  三十四、桃花爱作春寒信,只恐桃花也自寒。 ——杨万里 《渡太和江》

  杨万里介绍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个人作品

  《诚斋集》(《钦定四库全书》版)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包括十种诗集及各体文章),今存。并有《杨文节公诗集》四十二卷。另著有《诚斋诗话》一卷,不专论诗,也有一些文论。所作赋,以《浯溪赋》、《海赋》为有名。所作词今存仅15首,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杨万里又精于《易》学,有《诚斋易传》二十卷,以史证《易》,为经学家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