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时间:2021-03-17 14:21:53 徐志摩 我要投稿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通用6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鉴赏“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整体把握其诗歌特点。

  教学设计:

  1、学情: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3、教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一个三十开外、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在康河边长久的踯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听不厌近村晚钟。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桥,还有那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却又不得不向它们告别。

  这位风度潇洒、相貌英俊而又略带倦容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到这里?

  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一个风流倜傥、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短命诗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这个我并不多说,有兴趣的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我要说的是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夏天,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扬娜拉》等。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题目:题目中的“再”,交代了这是诗人第二次离开,第一次的离开,作者写就《康桥,再会吧》,如今情难自控,再次挥笔成诗,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此外,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是优美宁静的康桥风光。就从这点上说,这首诗较之于一般的离别诗,就显得新颖而又含蓄。

  2、朗读。要求入情入境地诵读这首诗。

  ①正音,正字。青荇榆阴漫溯斑斓笙萧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交流诵读感受。(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三、讨论:

  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无限眷念,难舍难分——真爱无声

  (开头的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的宁静与优美已经深深印刻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以致于诗人在即将告别之际,也不忍打破康桥宁静之美,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惜爱之情缘自诗人对康桥对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结尾处的三个“悄悄”,比起“轻轻”,略显沉重,但是,通过诗歌主体部分感情变化可知,诗人在壮怀激烈准备高歌一曲的时候,读懂了“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这一清淡雅致的离别主题,因此以沉默的姿态悄悄告别,可以说,感情上更是加深对康桥的尊重和热爱。可谓真爱无声。)

  学生也可以从选择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条水草”表明永不分离等)来表现热爱自然这一角度作答。

  ②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

  (儒雅的文人也当是性情中人,寻梦就是寻找自由,寻找爱情。当唱欲唱,却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压制,实际上却体现了诗人还给静谧的康河风光以自由而获取自己心灵上的更大自由。从开头的招手到结尾的挥一挥衣袖,感情由眷念到洒脱,境界顿出。)

  学生也可以从“做一条水草“等语句分析诗人对待“物”的民主、平等态度。

  ③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说,这是诗人现实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意象,描绘出一幅静美悠闲的西方油画。加上整齐的诗行,鲜明的节奏,平平仄仄起来,声调舒缓有致,参差错落,就像一支动听的小提琴乐曲。那旋律真是太悦耳、太让人陶醉了!每节的换韵,又使得我们听出了旋律的流动之美。首尾的呼应,又使得乐章的回环严密。而这一切的造化了无痕迹,得益于诗人那颗敏感纤细的心,到这里我们可以悟出:康桥是美丽的,康河的河畔是美丽的,而最美丽的当时诗人那颗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学生可以从意象上进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进行想象。不赘言。

  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语言)

  绘画美: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意境)

  四、课堂练习

  怎么理解诗题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参考资料:

  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五、作业

  1、随笔,下周一交。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2、背诵《再别康桥》

  3、预习:如何分析《死水》中的“三美”?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

  一、回顾离别诗作,引出《再别康桥》

  古来痛苦之事莫过于死别,恰如归有光的三番丧亲,林觉民的就义别妻;死的别离纵是无奈,也只得坦然接受,而生的分离更令人黯然伤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此去经年,纵是良辰美景虚设,更与何人说”的凄清。

  古人对于离别有着深深的体会与情思,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板书: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介绍徐志摩个人资料,他与康桥的渊源。

  (1)学生读一读诗歌,说说诗人的初印象。(情感细腻、对母校的不舍、爱自由有梦想)

  (2)作者徐志摩,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他喜欢以浪漫主义的情思、笔调抒写自我的性灵。诗作章法整饬,讲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变化,代表作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三、朗读。(音乐美、建筑美)

  明确: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学生自由朗读;

  齐读;

  教师范读;

  体会、找差距;

  齐读,指名读。

  诗歌朗诵不仅要咬准字词的读音,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诗人怎样表达自己惜别情怀?)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1)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板书,图画PPT展示,绘画美)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2)分析意象:哪些景物或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点评)【重点】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是“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附:意象句子分析:

  (1)云彩。离别的对象与众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的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确: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4)潭水。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5)“长蒿”一句。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6)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7)“轻轻的”“悄悄的”“沉默”。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五、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杨娜拉!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诵读品味,探寻诗歌之美。

  1、知识目标:

  了解徐志摩及新月派的“三美”诗歌创作主张。

  2、能力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学习新诗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和依依惜别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诗情的领悟;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播放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创境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80年后,伦敦,康河。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刻录下了这段诗句,也铭记下了这个年轻人的康桥情节。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和他的的《再别康桥》。板书课题。

  二、知人知世

  1、徐志摩:学生简介志摩。

  教师强调总结: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社诗派的代表诗人。

  2、康桥:学生读

  通过课前背景资料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齐读)“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三、美之初感受

  1、检测读、评价读

  下面就找一位同学来读《再别康桥》,学生进行评价。

  学案上的字音,学生读

  2、示范读、自由读、感知美

  播放朗读的《再别康桥》,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再别康桥》作为崇尚美、爱、自由和主张诗歌“三美”的徐志摩的代表作,无疑是美的,你觉得美在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四、美之再探究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意象,诗人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深得“意象”三味,我们共同来探讨诗人是怎样借助这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序号 图画(标题) 意象 手法 情感

  各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写的好的一小节进行赏析,探究本诗美及产生美的原因?

  1小组交流

  2交流反馈

  3归律总结

  五、巩固训练:背诵本诗。

  六、课后作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这个对生活、对人生完全诗意的信仰的刚刚站立在壮年顶峰上的一个人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让我们最后再次诵读诗的首尾两节,聆听诗人内心的绝唱。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到离别,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所以就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婉缠绵,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更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洒脱。那么现代人是如何阐释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离别诗”的《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两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诗人在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提问:由诗题《再别康桥》,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离别诗、告别的对象、第二次离别)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在回国的海上写下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三、指导诵读

  学生读——师生评议(款款深情、伤而不哀)——听范读——学生再读

  四、指导鉴赏

  1、听了刚才的朗诵,我想大家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用一个字说就是——美,太美了。是不是?(学生一般都会说是)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感受到美呢?(大致有两个情况:1、意象;2、“三美”)

  金柳、艳影

  青荇、柔波

  潭水、浮藻

  青草、星辉

  教师赏析第二小节做示范,三、四小节给学生自行赏析,五、六教师赏析

  (“新月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主张,就是“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富于画面感。

  介绍之后,在上面板书“绘画美”,那么本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是怎么体现出的?)

  2、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韵律和谐,节奏鲜明,音节优美。

  (开头、结尾两节要在此补充讲解)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递进(语意上都表达了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之情,但“轻轻”改为了“悄悄”,“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惜别之情比之首节更进了一层)②强化(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强化了不舍之情,“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3、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总结、拓展

  徐志摩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偶然》所言,人与人相遇的美好仅仅是偶然的美丽,这种美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记得,也可以忘掉,那交互时互访的光亮与美好。下面请大家按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自行赏析这首《偶然》(音乐、投影)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5

  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特点分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新诗,它不同于学生接触、学习最多的古典诗歌,在字数、句数、声韵、节奏等形式上,用词和语言表达上,抒情方式上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同时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也有继承性,他们有着某些一脉相承的联系。

  《再别康桥》中,诗人描写了康桥柔美的风光,运用想象和联想和暗喻等的修辞手法,把康桥的景物描写的妖娆有情,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感恩、怀念之情。学生要领会诗人描写的画面的意境,深刻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谊。

  2、学生情况分析: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文中学习的诗歌并不多,且大部分是古典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特点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一学生对新鲜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整体一贯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现代新诗《再别康桥》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怀念、惜别之情,品读诗人个性特征。

  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重点:

  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感恩、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渲染,小组探讨,反复朗读涵咏。

  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诗人曾经说过,“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同学们能够猜出这个人是谁吗?对,这个人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通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欣赏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桥。

  请学生介绍作者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海宁,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教师补充:

  我们看,徐志摩一生短暂,但是他在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给现代文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在现代文坛上始终是一颗皎皎明星。他的婚姻爱情故事也非常动人,三个女性与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们说道,甚至还被拍成电视剧《人间的四月天》,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上网搜索一下徐志摩的相关信息和诗歌作品,或者通过购买纸质书籍放在案头时时欣赏,了解一下这位传奇的诗人。

  解析题目:为什么作者说是“再别”?

  徐志摩三次旅行欧洲,在剑桥大学学习两年,也就是诗歌中的康桥,他在剑桥大学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流派的影响,结识了许多有名的文学家,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在这里他的诗情得到触发,进入诗歌创作的暴发期,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康桥成为徐志摩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在1922年离英前夕,写有长诗《康桥再会吧》。1925年途经英国,没有留下告别康桥的诗篇。1928年7月,徐志摩故地重游,在归国的海上,面对浩瀚的大海,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的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初次朗读,注重朗读技巧

  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大家听听他的朗读并作出评价。

  朗读技巧:重音,快慢,声调高低,欢快或低沉

  金柳(重读)新娘、艳影(欢快愉悦)荡漾(徘徊萦绕延长读)招摇(延长)柔波(轻柔)不是清泉,是天上虹(适当读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梦幻空灵的感觉)

  第一、七节读轻缓调,第五节适当高昂,第六节低沉

  这首诗第二、三、四每节中,两句四行,一三行是一句的前半部分,二四行是后续部分,一三行是主语部分,是一些具有宁静柔美特性的事物,二四行是谓语部分,是对宁静柔美性质的事物的进一步、具体的描绘,因此一三行重读,二四行轻读,使柔者更柔,形成一扬一抑的咏叹效果。

  现在大家再次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吧!

  再次朗读,划分诗歌层次

  同学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由哪几节构成,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层意。

  本诗四行一节,一共由七节构成,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层:告别康桥(1节)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第三层:康桥寻梦(5-6节)

  第四层:再别康桥(7节)

  三次朗读,研读揣摩康桥风光景致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徐志摩为我们呈现的康桥风光,思考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主要意象

  河畔的金柳(色彩)-----新娘(暗喻)-------无情变有情,富有女性的温柔、羞涩、美丽

  波光里的艳影(拟人)---------心头荡漾------康和美景在作者的心头萦绕、摇荡不去,美!

  软泥上的青荇(色彩)------油油招摇甘心(拟人)------水草浓绿生机,富有情趣,向人招手?

  榆阴下的潭水---------------天上虹(暗喻、移情)--------究竟是不是天上虹?为什么这么写?

  移情解释:作者主观感情投射到客观物象上,并发生了移位。“天上虹”是美好的意象,象征着作者的梦想、追求、爱情等美好的回忆,作者认为这榆阴下的潭水承载着自己的梦想、追求、爱情等美好回忆,这潭水就在作者的强烈的感情的催化下,移位成了“天上虹”。例如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辞》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作者看到漫天飞舞的杨花,引发离别的伤感之情,眼前的杨花在诗人离愁的强烈伤感情绪下,移位成离人的眼泪。

  我们现在看一下,这些景物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运用了暗喻、拟人、移情、想象、联想等手法,描绘出笔下的这些景物,富有生机活力,充满了人性美,尤其是女性的温柔妩媚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对旧日梦想的怀念。

  分析讨论诗歌的关键点

  1、作者在第一节连用三次“轻轻的”,有没有累赘重复之嫌?

  三次“轻轻的”是作者对自己离别时动作姿态的描写。作者面对康桥,“轻轻的走”“轻轻的招手”,做出了这样优雅潇洒的姿态,实在是一种离别的乐观的情绪表达。

  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是诗人形象呢?

  乐观,飘逸,洒脱,优雅的绅士形象。

  2、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作者在离别康桥的那天,沿河划船而上,直至夜幕掩映,夏虫也都陷于沉默,康桥的周遭环境是那么安静肃穆,而作者在康桥景色的描绘中,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不时陷入对过去学习、创作、爱情等生活的美好回忆,徐志摩对康桥的怀念是静悄悄的进行着的,是属于个人的独家回忆的,是不可以用歌声表达出来的,是作者洒脱、优雅的性格的写照。

  课堂总结及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在徐志摩的指引下,对康桥进行了一番游览,感受到了康桥的美景和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深深的怀念,还从诗歌中感受到了诗人洒脱、优雅的性格特征和诗人的人生理想。那么老师希望你们课下,认真回忆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校园或者反观我们现在的校园生活,找到自己情感的触发点,写成一篇小诗。

  下课。

  板书设计

  第一层:告别康桥(1节)

  第二层:康桥风光(2-4节)

  第三层:康桥寻梦(5-6节)

  第四层:再别康桥(7节)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读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体会诗歌整齐的章法美、和谐的音韵美。

  3、通过搜集和筛选徐志摩的有关资料,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独特的意境美。

  2、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赛诗会

  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古诗中很多吟咏离别的诗歌,你能说出几首?

  课件展示: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玲》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王唯轻拂杨柳吟诵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高适在漫天飞雪中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诠释着离别的豪迈大气,柳永则将离别定格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永恒凄楚……或许就是因了这一次次的离别,世间万物也变得多情,过往的岁月也变成了美丽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隧道,用一份如水般玲珑透明的心境走进一个美丽的地方,感受一种曼妙柔美的哀愁,聆听一场炫美华丽的离别!而这离别的对象,既不是恋人,也不是亲人、朋友,而是……

  【板书:《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 走近志摩

  课件展示:徐志摩(1896—1931) 别名:南湖、云中鹤

  现代诗人、散文家

  新月派诗人

  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

  主要作品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他是现代诗坛上划过天空的美丽流星,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了,把思念留给了整个中国诗坛,也留给了中国新诗诗坛许多千古绝唱。这首《再别康桥》就是他的代表诗作。

  三 走近康桥

  1、由题目可知,诗人告别的对象是?(学生集体回答:康桥)

  康桥,是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所在地,她不仅像一位充满智慧的知识女性,更是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让我们轻轻地走近她,欣赏她。

  康桥图片展示(配乐:《星空》)

  2、康桥情结: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5年和1928年,它曾两次重返康桥。本诗便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所以说是再别康桥,即再一次与康桥分别。

  四 聆听诗歌的音乐美

  1、因着感激和热爱,而又是再一次离开这挚爱的康桥,诗人的感情必定是依依不舍的,那么我们如何读出这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开始读诗,找出你最喜欢的语段用心读,先自由地放声朗读,待会请同学们自我展示。

  (学法指导:注意朗读的节奏是否正确,不能把完整的句子读破了。注意每一句诗的重音,有没有突出来。音量是否适中,音调是否舒缓得当。是否投入感情。)

  2、先自由举手,再点名读,可读整首,也可选段读。

  (学生点评穿插其中,教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

  4、大师朗读:聆听配乐朗诵,指导学生模仿跟读。

  5、请一名有朗读功底的同学,和着音乐,纵情朗读。(配乐:《再别康桥》)

  6、音乐美:

  有人说,这首《再别康桥》是音乐美的典范,你认为呢?

  (学法指导:语言文字内在的“音乐美”主要借助节奏、平仄、押韵、双声、叠韵等形式表现出来。)

  和学生谈论后展示课件总结

  押韵。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使用,更增强了诗的这种节奏感。

  五 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1、和着美妙的音乐,想必同学们的眼前一定浮现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共享,举个例子——老师给出了第一节和第七节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根据示范,为其他几幅图画命名。

  参考:招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艳影图、水底青荇招摇图、榆荫青潭浮藻图、满载星辉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挥手惜别云彩图。

  2、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图都是由一个事物构成,例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一支长篙等,这些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那么,在诗歌中这些融入诗人情感的载体,称为意象,板书:意象=物+情,学习诗歌必定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

  3、好,我们再次回到这几幅图。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品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小组讨论)。

  参考句式:我喜欢 图,诗中这样写道 ,从中我读出了作者 的感情。

  举例:我喜欢河畔金柳艳影图,“柳”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本就有惜别的含义,诗中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情感的景物化作有情感的生命活动,温润可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从中我读出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从中感悟出情感美。

  教学设想: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4、绘画美总结: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

  片深情。全诗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美丽的画面。如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我们说徐志摩的诗歌极具绘画美。

  六 探讨诗歌的建筑美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在他的这首诗歌中,不仅贯彻了“音乐美”和“绘画美”的主张,还体现了诗歌的“建筑美”,你能从全诗的结构上说说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建筑美”的?

  建筑美: (1)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2)首节和末节,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八 结语

  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诗人用一颗敏感的心,用多情的种子孕育着心中的花朵,不管是什么颜色,什么风格,都一准用芬芳传达“爱”、“自由”和“美”。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心灵!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设计(通用6篇)】相关文章:

1.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设计

2.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3.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4.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实施计划设计

5.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6.徐志摩再别康桥美文

7.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

8.英译《再别康桥》 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