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时间:2022-08-23 10:31:44 辛弃疾 我要投稿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在高中阶段想要学好一篇古文,让古文翻译成白话文是最佳的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识和文法,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宋代 辛弃疾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译文

  心想到高楼上观看美景躲避忧愁,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我走过好几个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许许多多亲戚好友都已白了头。

  回家退休吧,回到家中去退休。难道个个都要到边塞去立功封侯?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我能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该有多么自由。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经行:经过。

  白头:头发变花白。

  归休去:退休、致仕。去,语助词。

  不成:反诘词,难道。

  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元:同“原”。

  得似:真是,宋元问人口语。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无从得知。从词意上推断,此词可能是作于词人久经官场生涯的中年以后。在长久的官场生涯中,作者看透了其间尔虞我诈的种种现实。在仕宦与归隐的得失之间,他思之筹之,不得要领,因而愁绪百结,久不能脱。词人最终思考的结果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首词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上片主要抒发时光易逝的愁恨。起韵一笔包举,总言忧愁的难以摆脱,为下文分别诉说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预留了地步。在这里,词人“天真地”想通过上楼登高来摆脱令他难以忍受又无法回避的忧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满了奇趣,而他感到忧愁如有脚、又随他上楼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在表达上,化不可见的抽象之愁为有可以触碰与回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写抽象的生动趣味,同时,“欲上······愁还”的传情方法,又为文气增加了转折跌宕的灵活之趣。接韵具体表明他所忧愁的内容,是自然也在变迁、亲朋也在衰老白头的时间不居之恨。“几处”与“多少”的限定,空处传神,包揽无限,写出了自然变迁和人生衰老之多简直无法据实计算的大愁苦。这种对于时光易逝的忧愁,是词人“时间意识”觉醒的表现,而“时间意识”又是与人对于存在的反思与觉悟有关的,是一种看似脆弱,其实深刻的对于生命虚无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词人产生这样深刻的生命虚无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单纯的哲学思考,而是由非常具体而强烈的生命体验所导致的。

  于是,过片再进一层,揭示了导致其时间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业难成之愁。他以感情强烈的语言反复其意与反问自己: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难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罢休不成?意谓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实际上,它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业的愁苦。这样,上下片就由这两种愁苦在文理上连成浑然的一体。结韵进而揭出使自己产生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的具体触机,是那种恍若浮云一样到处漂泊的游宦生涯。然后他再转过一层,巧妙运用“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意义为自己下了这一转语,如果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很自由。这样的转语,泄露了他“游宦成羁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采用层层剥笋的见心法,由愁一时间之愁一功业难成之愁一游宦成羁旅之愁,这样就由远而近,填充了越来越具体的生命痛苦:通过他的“剥笋”法抒情,越来越清晰地表现了他愁苦的来处。其总体艺术风貌是,感情浓郁,措意生动,文理自然而兼变化之趣。此外,因为暗喻的巧妙运用,这首词显示了深厚的韵味。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轶事典故

  义斩义端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是山东境内的耿京起义。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被任命为掌管文书和帅印的掌书记。在此年中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从此刮目相看。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当即求饶说:“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辛弃疾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名士相会

  据宋人赵溍《养疴漫笔》著,陈亮最初听闻辛弃疾之名时,前往拜访。将要到他家门口时,碰到一座小桥,陈亮三次试图策马跃过,但马却三次退却。陈亮大怒,挥剑斩下马的首级,把马推倒在地,徒步进门。辛弃疾倚楼相望,大感惊异。派人询问详情,而陈亮已经到了门外,于是结为好友。

  在辛弃疾出帅淮军时,陈亮正处于穷困潦倒的绝境。他前往治所拜访辛弃疾,与他谈论天下大事。酒酣之际,辛弃疾畅谈宋金之间的利害,“南(宋)之可以并北(金)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还提及钱塘(临安)并非帝王所居之地,如果敌人“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临安)满城皆鱼鳖”。饮毕,辛弃疾邀请陈亮住在自己的屋子里。陈亮半辗转反侧,思量道:“辛弃疾平素沈重寡言,醒来后一定会后悔自己的失言,将要杀我灭口。”于是盗走他的骏马逃走。一个多月后,陈亮主动致信辛弃疾,求借十万缗以接济,辛弃疾也如数相借。

  淳熙五年(1178年),辛弃疾在与陈亮临安相会。[27]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北郊带湖访问作者。辛弃疾和陈亮纵谈天下大事,极为投契。陈亮在带湖住了十天,又同游鹅湖(今江西铅山东北)。后来,陈亮因朱熹失约未来紫溪(地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匆匆别去。辛弃疾思念陈亮,曾先写《贺新郎》一首寄给陈亮。陈亮很快就和了一首《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辛弃疾见到陈亮的和词以后,再次回忆他们相会时的情景,写下《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51]

  哭祭朱熹

  辛弃疾曾经与理学家朱熹共游武夷山,朱熹写下“克己复礼”“夙兴夜寐”八个字,分别悬挂在辛弃疾两间斋室的门上。朱熹病逝时,他的学说已被宣布为“伪学”。在当权者韩侂胄一派的压力下,许多朱熹的门人弟子不敢前往吊唁,而辛弃疾却不畏禁令,前往哭祭,并留下了一句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相关文章:

鹧鸪天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10-04

辛弃疾的鹧鸪天原文及赏析10-29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辛弃疾10-07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辛弃疾的原文赏析及翻译04-07

鹧鸪天辛弃疾翻译及赏析10-30

鹧鸪天·鹅湖寺道中_辛弃疾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赏析07-13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原文及赏析01-05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原文赏析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