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心经之暇心篇

时间:2020-10-08 08:32:57 心经 我要投稿

曾国藩心经之暇心篇

  曾国藩心经的暇心篇主要讲了什么呢?我们能从曾国藩心经的暇心篇中学到什么呢?

  暇心篇

  圣人于此淡然泊然,若知之若不知之,若着力若不着力,此中消息最难体验。

  试观古今来能胜大任者,虽身极劳,心极忙,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

  暇则静,静则明自主;休则通,通则灵机常活。

  1

  [原典]

  尔与澄叔二月二十八日之信顷已接到。尔七律十五首圆适深稳,步趋义山,而劲气倔强处颇似山谷。尔于情韵、趣味二者皆由天分中得之,凡诗文趣味约有二种:一曰诙诡之趣,一曰闲适之趣。诙诡之趣,惟庄、柳之文,苏、黄之诗。韩公诗文,皆极诙诡,此外实不多见。闲适之趣,文惟柳子厚游记近之,诗则韦、孟、白傅均极闲适。而余所好者,尤在陶之五古、杜之五律、陆之七绝,以为人生具此高淡襟怀,虽南面王不以易其乐也。尔胸怀颇雅淡,试将此三人之诗研究一番,但不可走入孤僻一路耳。

  [注疏]

  原典大意是:你和澄叔二月二十八日的信已经收到。你写的七言律诗十五首圆适深稳,有些像义山,而刚劲有力之处又有些像山谷。你在韵味、情趣方面的造诣都来自于天赋。做诗写文章有两种趣味:一种是诙诡之趣,一种是闲适之趣。诙诡之趣体现比较好的是庄子、柳宗元的文章和苏轼、黄庭坚的诗。韩愈的诗作、文章都很诙诡,其他人在这方面表现较好的我还没有注意到。闲适之趣体现较好的,如果论写文章,那么柳宗元的游记不错;如果论写诗,那么韦、孟、白傅等人的作品不错。我最喜欢的.是陶渊明的五言古诗、杜甫的五言律诗、陆游的七绝,他们三人的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一种极为宽广的胸怀,如果你有了这种胸怀,即便让你去做皇帝,你也不去。你的胸怀比较淡雅,因此,如果有时间,你不妨研究一下这三个人的诗作,只是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和摹仿他们,因为这样的话就会物极必反,会走向孤僻的歧路上去。

  2

  [原典]

  因忧日内以金陵、宁国危险之状,忧灼过度。又以江西诸事掣肘,闷损不堪。皆由平日于养气上欠工夫,故不能不动心。欲求养气,不外“自反而缩,行慊于心”两句;欲求行慊于心,不外“清、慎、勤”三字、因将此三字多缀数语,为之疏解。“清”字曰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慎”字曰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勤”字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此十二语者,吾当守之终身。遇大忧患、大拂逆之时,庶几免于尤悔耳。

  [注疏]

  原典大意是:这几天来,南京、宁国的军事形势非常危险,我整天为此忧心忡忡。江西省那边又有不少事情受到别人牵制,没法放开手脚、自由活动,因而,心中郁闷异常。这些都是由于平时在修养上欠工夫导致的。而要想做好修养工夫,不外乎“自反而缩,行慊于心”这两句;要想做到行慊于心,就要在“清、慎、勤”三字上下功夫。“清”就是名利双淡、清心寡欲,一丝不苟,鬼伏神钦;“慎”字就是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之于己;“勤”字就是要手到眼到,全心全意,困知勉行,夜以继日。在这三方面下功夫,就是我今后修行要注意的重点。不论发生什么重大的忧祸,不论发生什么不如意之事,只要时刻提醒自己按照这几个方面去做,就一定可以免于后悔。

  3

  [原典]

  阅王面农所注张子《正蒙》,于尽性知命之旨,略有所会。盖尽其所可知者,于己,性也;听其不可知者,于天,命也。《易·系辞》“尺蠖之屈”八句,尽性也;“过此以'往”四句,知命也。农夫之服田力穑,勤者有秋,隋惰者歉收,性也;为稼汤世,终归礁烂,命民。爱人、治人、礼人,性也;爱之而不亲,治之而不治,礼之而不答,命也。圣人之不可及处,在尽性以至于命。尽性犹下学之事,至于命则上达矣。当尽性之时,功力已至十分,而效验或有应有不应,圣人于此淡然泊然,若知之若不知之,若着力若不着力,此中消息最难体验。若于性分当尽之事,百倍其功以赴之,而俟命之学,则以淡如泊如为宗,庶几其近道乎!

  [注疏]

  原典大意是:阅读工夫之所注解的张载的《正蒙》篇,对于尽性知命的主旨有所体会了,对于自己所能知道的事,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尽性;对于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听天由命,这就是知命。《易·系辞》里“尺蠖之屈”后面八句,讲得就是尽性;“过此以往”后面四句,讲得就是知命:农夫耕田种庄稼,勤快的人收获丰实,懒惰的人收成就欠缺,这是人力所能及,因此这是尽性;在商汤时代种庄稼,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有好的收成,这就是命。热爱别人、教育别人、礼貌地对待别人,这是个人之力所能及,是尽性;热爱别人而别人对自己却不怎么亲近,教育别人,而别人却不走正道,礼貌地对待别人而别人却不这样对待自己,这就不是自己个人的事,这就是天命。圣人同其他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仅尽性而且可以知天命。尽性还属于下学之事,而知天命就属于上达之事了,在尽性的时候,有十分力就出十分力,至于是否会有效,效果如何,圣人是不怎么关心的,他们对于这个已经能淡然处之。好像知道好像不知道,好像尽力了又好像没尽力,这其中的微妙区别是最难体验的。对于尽性之事,自己用百倍努力去做,对于听天由命之事,以淡泊态度处之,这样做就基本上可以算合乎大道了。

  4

  [原典]

  稍暇则温《周易》,而心不与理洽;掩卷时,又忧书自书,我自我。然犹稍胜于悠忽过去也。试观古今来能胜大任者,虽身极劳,心极忙,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故万汇杂投,应之绰有余裕。盖暇则静,静则明自生;休则通,通则灵机常活。明与灵,吾心所恃以酬万事也。大抵治兵与治心,事虽异而理则同。少纵即逝,常操乃存。危微之机,所关甚巨。将之以敬,贞之以诚,一有未至,则罅瑕立见,而流弊遂不可胜言,自非常惺惺不可也、天下事,坏于玩怠者固多,坏于张皇者实亦不少。镇静二字,实任重致远、酬酢万变之本。几须沉,乃能观变;神必凝,方可应事。若纷纷扰扰,不惟自损,且负国负民矣。

  [注疏]

  原典大意是:稍有空闲时间,就开始温习《周易》,但心所想的跟书中所讲的有些不一致;闭上书本,不禁忧心仲忡,书还是书,我还是我。虽然如此,但比刚才没读时的感觉还是要好一些。试观古往今来能担当大任之人,即使身体非常劳累,要考虑的事也非常之多,但仍然在内心保留有一份休闲的情趣,所谓苦中求乐。因此,尽管事情干头万绪,但他们应付起来却绰绰有余。为什么呢?有了闲适之心自然会安静、平和,安静平和了,做事自然通达无误,聪明和灵巧,是我应付各种事端的法宝。大概说来,治兵与修身养性,事情虽然不同,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一样的。奇思妙想,稍纵即逝,只有经常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在危险刚刚开始的时候,关系最为巨大,此时采取措施,胜过以后采取措施百倍。小心慎微地做事,还要继之以坦诚布公的心态,其中哪一方面做的不够,都会错误百出,而以后的流弊和恶劣影响就更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因此平时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防微杜渐。天下事因为玩忽职守、懈怠而坏的固然不少,坏于惊慌失措、犹豫不决的事也为数不少。镇静二个字,实在是任重致远,应付万端的根本。“几”必须隐藏起来,才能观察各种变化的原因;精力必须集中,这样才可以应付事端。如果整天让自己的心思纷纷扰扰,不但有损于自己的身心,也辜负国家和老百姓的重托。

  5

  [原典]

  余向来虽处顺境,寸心每多沉闷郁抑,在军中尤甚。此次专求怡悦,不复稍存郁损之怀。“晋”初爻所谓“裕无咎”者也。望吾弟亦从裕字上打叠此心,安安稳稳。研几工夫最要紧;,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研几也。周子曰:几善恶。中庸曰: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刘念台曰:卜动念以知几。皆谓此也。失此不察,则心放而难收矣。

  [注疏]

  原典大意是:虽然我一直处于顺境之中,但内心里却有很多郁闷之事,在军中领兵打仗更是如此。这我要专门寻求快乐,不再存有一点忧郁之心。“晋”初爻所说的“裕无咎”就是这个意思,心情舒畅,寻求生活的乐趣不是什么让人愧疚的事。希望我弟也从“裕”字上下功夫,安安稳稳,认真做好研几的功夫,就是注意事情发展的苗头,小错误及时纠正,以免将来犯大错。颜子所说的自己所有的不足之处自己都知道,这就是通过研几做到的。周子说:注意小的善恶。《中庸》说:小的东西(善恶)虽然藏而不露,但如果仔细研究,也能洞察一切。刘念台说:通过猜测他的想法就可以知道他将要做什么。这些说法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如果这一点不注意,那么心一旦放开就再也难收回来了。

【曾国藩心经之暇心篇】相关文章:

心,呼唤着心经典散文10-04

心经:佛的契机契理之教06-06

哄老婆开心经典暖心语句07-21

太极拳心经之八方通融11-27

欲望从心也止于心经典美文欣赏09-15

治心经11-27

小结心经06-07

画一颗心在你的掌心经典作文11-12

张爱玲的心经11-06

管理多心经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