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反思

时间:2023-06-12 20:13:39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反思(合集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反思(合集15篇)

小石潭记反思1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让学生读懂文章本身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从中,从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学到写景状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进。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略小石潭的山水美,体会作者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有顺序的写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这节课我就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引导,灌输学生“学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作文服务”的观念。

  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词句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清澈的潭水、形态各异的石头及充满蓬勃生机之美。在作为旁观者欣赏小石潭的美丽之后,请学生以思考者的角度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小石潭描绘的如此美丽的。就此归纳总结出作者写景的特色、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尝试。

  虽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实践操作中我却碰壁了: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课后反思,老师规规矩矩的提问引导,学生自然正正经经的小心答题。这种一问一答的缺乏创新的形式,怎么能激发学生活跃课堂呢?事后,我不禁问自己,这个教学目标难道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学习吗。回答当然是否,只要我多花点时间去“备学生”,这种局面应该可以改变。比如说,在带领学生透过字词理解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让他们去“画一画”,画出他们眼中的小石潭,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再给点时间给学生展示,并让他们简单说说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想想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加以学习练习。我想如果加入这一环节,课堂氛围会活跃不少。

  总而言之,上课之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在教学形式上适当创新,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

小石潭记反思2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优美,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借景抒情散文更受人们的青睐。《小石潭记》我已经多次教过,今年我校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和学生们大胆尝试了一种以阅读为主的散文教学方法,并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师生总结出五遍读书法的点滴经验。

  一、读知内容:

  在借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往往是寄情于景,以景传情,所以欣赏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时,可以让学生们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例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哪些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找出了潭水、潭石、潭树、潭鱼等景物,然后结合明写“石”和暗写“石”的句子,让学生明白文中描写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进而明确作者描写的重点景物是“石”。

  二、读找特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文章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地描绘和精心的刻画,这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事物“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所以在完成了《小石潭记》上一环节的学习后,我及时要求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学生很快归纳出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潭石的特点是结构奇特,潭树的特点是秀丽茂盛,潭鱼的特点是活泼可爱,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气氛幽深冷寂等。

  三、读学表达: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体味散文语言,可对散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小石潭记》一文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且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为了学习散文的表达技巧,我布置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写景状物的技巧。学生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点:

  1、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景物,突出景物的可感性。

  2、变换观察的方法(仰视、俯视、平视等)和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多样。

  4、虚实结合,扩大想象空间。

  5、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修饰语,以求一字传情等。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观察景物的能力。

  四、读悟感情: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阅读抒情散文时,要从具体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点,令辉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将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经历的资料提供给他们,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籁之音、自在的鱼儿带给柳宗元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而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的浓浓的愁绪,才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痛。喜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喜是暂时的,忧才是永恒的。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五、读骋想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石潭记》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1、读文作画。

  2、争做小导游,设计导游词。

  3、与作者对话“我与柳宗元有个约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悲凉心境。

  4、运用本文学习的描写手法,进行小创作。

  这一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中一项完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同学们兴致勃勃,学习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通过尝试五遍读书法,学生们可以掌握分析这一类借景抒情文章的思维程序:

  1、了解文章所写的景物对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对象的,了解景物的特点。

  3、透过字里行间揣摩作者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通过这样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以后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就会自己探索、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小石潭记反思3

  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小石潭记反思4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不称职,因为教学并非只在课堂上的45分钟,而要在课余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特点、爱好等,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益。

  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等都了解不多,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程度等都不了解,这样才造成了同学们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可能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因为自己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发言,不“敢”自由地进行交流,担心受到教师的责难,当然教师并不责难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的缘故吧,然这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让同学们先了解教师的个性、习惯,这样有利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多了解同学,把握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同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同学们多讲,教师讲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有利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

小石潭记反思5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学生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2、走进课文,包括正音识字、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等,强调实词的解释和加强学生个别朗读,整个环节用时二十二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学生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学生朗读课文,布置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江雪》、《黔之驴》等)

  生(甲):以前背过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孤独、失意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再播放一首乐曲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抒发作者_______的心曲。(忧伤抑郁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

  虽然学生已学过作者的同类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以及相关的诗词,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忧伤”时可能把握得更快更好。PPT 画面让学生领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适的古筝乐曲朗读,既学了知识,又得到美的熏陶,还提高了学文言文的兴趣,效果教好。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生预习不够到位。如:

  师: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了课文,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一些词语的正确读音。

  生:(同学纷纷举手,师请一位学习中等的学生)朗读。

  ──此环节该同学就出现了读错字现象。读错的词语有:坻、佁、俶、差。而且读得结结巴巴。其实前三个字,书上注释都有,不应该出错。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现了“参差披拂”他读得正确,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却读错,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这说明课前预习要落实到位,教师要有预见性,要在备课时预设一些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环环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人人都对字、词、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的词语注音,读准字音,这样在朗读时就不会出错,,并且要读熟课文,让学生将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如写作背景、学过的诗、文,相关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正确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了两项:一是熟读、背诵课文;二是扩展阅读训练:读袁宏道的《西湖游记》划出写景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阅读此文后完成练习:

  1、划出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分别什么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的?

  2、表达作者初游西湖时怎样的心情?

  对作业的检查发现,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难点是对实词的理解,以致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依然要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课文的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

小石潭记反思6

  《小石潭记》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并且有很多学生已经会背诵了,所以课堂上,我只是带领学生简单的翻译了课文和赏析了语言的美。过后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对很多语句不理解。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就是要求我们要从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小石潭记反思7

  1、《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2、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语感。但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充分,语感较差。因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4、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当堂背诵。

  5、学生掌握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但当堂没有写完,不能展示。这是因为本节的容量太大,没有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

  6、方法(原创)带动效果

  教学设计中的“红色字体”体现我的教学思路:“充分地读——自由地说——勇敢地问——大胆地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是关键,要做到点拨有力,引导有方,教师自己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20xx年12月,在邯郸市组织的初中语文讲课比赛中,我尝试此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石潭记反思8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从文体上看,本文首先是一篇文言文,然后才是一篇游记性散文。基于此两点,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点,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用自己的视角来品味小石潭,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抑郁悲凉的心境,领会作者移步换景、寓情于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导浯: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米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展示课题)

  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简况及被贬的遭遇,了解写作背景,听课文配乐朗诵,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多种读的形式,创设浓厚的.阅读古文的氛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环节,也让学生初步领会到自主互助学习的乐趣。又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明白的字词,分组讨论交流。,我们已经成功迈过了第一道门槛,相信这第二道门槛也不在话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自由译文,译文要求:忠实于原文,表述要明确,语句要通畅。让学生尝试逐句翻译,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加强,由老师“串讲”单向灌输变成了学生自学。

  柳宗元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全面的欣赏到小石潭的美景,他不是停留在一点上,而是移动自己的脚步,向前走去,引领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他在无形中已经交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于是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适时点播,让学生轻松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写出作者的游踪,以“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这节课上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诗意课堂性。

  教学的不足之处:

  课堂上时间没分配好,给学生时间太多了有一个知识点没有点拔到位,拓展延伸没有展开。读的方式不够灵活多样,没让学生读出美感,应以学生为主体,备课以学生为首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小石潭记反思9

  新《课标》中对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新课标也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与引导;但由于接触文言文还不够多,他们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文言文学习方法及技巧还比较生疏。而《小石潭记》虽是一篇美文,值得赏析借鉴的地方很多。但文中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是教学的难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前预习时读,课上自读、听读、挑读,在熟读扫清字音障碍的基础上疏通、积累、感知作者的情感,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的.习惯,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设置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互动中强化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 目标具体,评价及时,做到了目标、内容、评价的一致。 因为是第一课时,我以扫清字音、字义障碍,感知作者情感为切入点,确定了四个学习目标

  1、 扫清“悄怆、佁、坻”等字的字音障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采用先自主疏通、后合作释疑的方式,疏通文意。

  3、 辨析、积累“以、可”等一词多义及“凄、斗、西”等词类活用。

  4、 能够找出体现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课前查阅的背景资料,领会作者的情感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这四个目标展开,学生每完成一个目标,我都会通过检测、提问等方式及时评价,做到心中有数。四个目标完成后,我又通过巩固练习对学生进行综合检测。应该说,学生对这节课所学清清楚楚。学会了什么,哪个环节还有欠缺明明白白。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疏通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讨论,仍无法解决的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在疏通的基础上,我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辨析、积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通过检测发现

  学生掌握的很好。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比以往的串讲效果好得多。在感悟作者情感、领会寓景于情的写法一环节,我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研讨,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由于过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目标的达成,致使有些环节考虑不周。如在问题的设计和教学各环节时间的分配上把握不够准确。主要表现在问题提出后,不同层次学生理解接受的差距较大;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探讨,呈现个性化研究结果的时间不够充分。

  另外我在课堂上的语言方面还有待提高。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提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地追求。我们是教师,话说好了就会让学生感到无比的舒适,从而产生美感,会大大地缩短教师与孩子们心灵的距离,会在课堂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只有深深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才会对其所教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语言艺术。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他的话更易感染学生,学生也更容易进入他的课堂中。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教学素质。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提高语言魅力,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我以后一定会不断地学习,来提高我的个人素质。

小石潭记反思10

  《小石潭记》是游记散文的精品,如何把它上好?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根据我对它的解读和单元要求,我把它定为美文赏析课,这样设计了教学。

  复习导入,朗读比较《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用语气词和不用语气词的区别。这既是对学生文言诗文朗读感知能力的训练,语感的培养,又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气词的作用。背景介绍,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处境心情,为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做铺垫,并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文学作品。

  朗读,理思路。请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四个字概括,十个字的诗意概括,在学生有难度时,适时给予引导,给学生以抓手。不仅让其明白概括有多种形式,更是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细读,寻美点。请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发现文章的美妙之处。并提示学生:文章的美妙之处,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描绘画面、视角的转换等角度赏析。在学生细读批注、交流、展示(师生对话)后,老师把学生忽略的视角转换、表现手法补充出来。此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语言品析、赏析文章、合作探究的能力。

  品读,明手法。请学生结合文章语句,用含有“清”字的词语说说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学生展示后,唯独没有说小石潭源流的,而这一段是作者感情的转折点-----乐转忧。曲折清幽、不可探寻的小潭源流,让作者回到现实,而他的前途命运不就和小潭源头一样迷茫、不可知吗?为下一段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清心情的抒发起到了推动作用。我顺势引导学生认识该段的作用。紧接着,在《潇湘水云》的背景音乐中,学生朗读我用含有“清”字的句子对文章的缩写,及重要的写作手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并让学生跳出自己的视野,用文学家的眼光来欣赏文章,正如近代林纾所说“—小小题目,至于穷形尽相,物无遁情,体物直到精微地步矣”。

  最后,由文章进而积极认识,抑郁不得志的柳宗元一生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时,始终都想为人民做点实事、好事,他那高贵不屈的灵魂值得我们学习,完成本课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的渗透。

  这一课,我虽侥幸成了校学科名师,但这一课我是有很多处理不到位或不当的地方,留给我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教学思路要清晰、简明。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注重课堂动静结合,给学生以沉思默想的时间。

  二、要选好文章的突破点。本课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是如何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而这里的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点。当我想到童志斌博士把《村行》中“行人”和《送友人》中“班马”作为诗歌的突破点后。细读文章后,我把“清”字做为突破点,“清”不仅是清幽秀丽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凄清心情的反映。

  三、要预知学生难点。比如,“细读,寻美点”环节,针对学生容易忽视且不易想到的画面美和视角的转换,来引导学生理解,并由老师讲解突破提高学生对经典美文的赏析能力。

  四、师生对话的角度要恰当。师生对话的角度主要是:评、补、导、点。评,是评价学生发言的优点。补,是补充学生发言中没有到位的。导,是指导学生还可以如何品析,还可以品析什么。点,是点出学生表达中的弱点等。而这一点自己做的还不够到位,缺少激励性评价,缺少适时对学生的引导等。

  五、教学技能要提高。课堂教学随处都可见老师的教学技能如何,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能灵活应对课堂中出现的任何情况,而这一点恰恰是我没有做好的。比如:当出示背景时,“……为发泄自己孤(寂)愁苦之情……”大屏幕上少了“寂”一字,老师只是更正了一下。如果,老师顺势让学生说说,此句应该加一个什么字,加在哪儿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情。虽然简单的一句话却也能见老师的教学技能。

  六、上课语言不够精炼、简明。公开课上老师的语言要语语中的,不啰嗦,不重复,而自己却没有做到。比如:最后由课本到课外,让学生积极认识柳宗元高贵不屈的灵魂时,因一次没有说清,就又说了一次,以致最后没有了让学生感情诵读的时间,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

  七、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是文雅的、有感染力的,语文课也应是灵动多姿的。而这些恰恰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也深知,自己的教学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会在此漫漫教学路上求索、思考、改进不止。

小石潭记反思11

  选修课的学习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在讲这首诗课的过程中弱化了知识的以及技巧的传授,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体会诗文的音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确实不易,所以,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把它讲解好,更不容易。在备课过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复研究课本,发现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诗的意境、主旨、情感等,无论选哪个点,都可以讲上一节课。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赏这首诗,发现它的美。

  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读出了音韵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对诗歌的有自己的.见解。课后的作业当中也有所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当然,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读的时间太少了,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如果加多一个分组读或请朗读能力最好的同学演示一下,或许更能带动同学置身诗境。其次是在讲到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时,我处理得不够好。前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宁静旷远,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面前却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恒,人生渺小的感伤。

小石潭记反思12

  第一课时

  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朗读,生字正音。

  3、小组内合作,尝试梳理课文文意。

  4、答疑。(回答学生在梳理文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请一名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6、其他同学指正。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8、朗读课文比赛。

  第二课时

  1、讨论各段大意:

  明确:

  ① 水之清;

  ② 水之鱼;

  ③ 水之源;

  ④ 环境与心情;

  ⑤ 同游者介绍。

  2、比较本文与《三峡》在写法和内容上的异同:

  明确:《三峡》多客观描写,本文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又抒发了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3、思考如下问题:

  ①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④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

  ①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

  ② “全石以为底,……为岩”。

  ③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④ “四面竹书环合,……悄怆幽邃”。

  4、说说你曾经去过的地方,介绍这个地方的景物特色以及你当时的心理感受。

  5、作业:写一篇游记。下周一课堂上交流,老师也将带来自己的游记交流。

  第三课时

  1、生交流所写的游记,组内选拔优秀篇章。

  2、读优秀作品。

  3、议所读作品。

  4、教师读自己的纳木措湖游记。

  【反思】

  这本是几节平常的文言文学习课,一如既往的备课,一如既往地走进课堂。可是,一切却不一样了……

  在和学生一起分享小石潭秀美风景的同时,一时间心血来潮,竟滔滔不绝的'讲起了自己到过的许多地方的风景特色。包括江南的如梦水乡,丽江的风韵古城,大西北的朴素民风……大到人文风景,小到土特小吃,给学生说了很多。虔诚的学生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无一人走神。我也越讲越起劲,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蹩脚的地图,地图太难看了,学生哄笑了起来,我也一脸歉意,手忙脚乱的修改,学生立马说:没事没事。我知道,他们迫不及待要听的是老师天南海北的神吹胡侃,他们那么喜欢跑题的老师,又怎么会怪老师画不好地图呢。

  这样上课或许背离的追求教学成绩的初衷,可是我认为于学生是有益的。至今,我仍然记得自己在小学学习“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这句话时的茫然与困惑,也不能忘记自己在真正走出家门去领略各地风情的兴奋与惊讶。的确,我们的祖国太美丽,太富饶,可是,有多少孩子真正领略了,又有多少学生为祖国的地大物博所深深折服,“爱祖国”更多的时候变成了一句口号或是空谈。责任感有时候就是一瞬间产生的,我就是在那一刻,在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的眼睛中明白了这一点:我有责任让他们发自内心为我们祖国的美丽富饶所折服,进而真正热爱我们祖国大好河山。我鼓励学生走出去,在课堂上讲这么多题外话无非调动他们的兴趣。98级学生一毕业就集体出去了,他们说是受我的影响,我觉得自己值,也为学生感到高兴,我认为只有走出去才会有经历,才会有体验,才会写出好文章,才不枉我们生在如此美丽的国家中。

  第三课时给学生读了我的纳木措游记,那是我在旅藏途中的日记,教室里鸦雀无声,从学生虔诚的眼神中我读到了虔诚,在学生专注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信任。给学生一些熏陶,一些影响,我感到骄傲。许多学生有不良爱好,比如上网吧,看日本漫画,看劣质录像电影,学校三令五申的禁止仍不得奏效。我常想:究竟是管教不够还是缺乏正确引导?一味严管究竟有没有用?若是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呢?譬如: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爱好什么,追求什么……

小石潭记反思13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实习的语文老师,古文教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而李老师在这方面颇有经验。听了《小石潭记》的一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字词句的翻译及背诵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课李老师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教学内容紧扣目标,这节课的设计有两条线,以“读”为明线,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暗线来进行的。通过设计的初读(听录音)——解决生字词,再读(生齐读)——解决词组,疏通文意,三读(师范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读(生默读)——体会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见本节课的设计很好,环环相扣,学生的能力呈台阶式上升。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这位老师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颇深。

  通过本次听课,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石潭记反思14

  教《小石潭记》,我采用的是学生自读自学的方式。在学生已经基本能背诵和依照注释解释全文的基础上,我以“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小石潭的‘小’”这个问题来检验大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且以此来拓宽教学的境界。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课堂教学的部分实录:

  师:课文题目是《小石潭记》,你从文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写的,也可以是侧面描写的。

  生:潭中鱼只有“百许头”,这潭真是很小啊!

  生:从文中对鱼的'描写来看,这些鱼“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体态轻盈、动作轻灵,应该是不太大的鱼。小石潭中生小鱼,这也符合一般的规律!

  生:而且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离观鱼,才会看到鱼们“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这样近距离观看的,应该这个小石潭也不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这石头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可见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个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树枝藤蔓缠绕了,这种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话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树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话就形不成这种奇异的景象了。

  生:对,后文还谈到“四面竹树环合”,能够有“环合”景象的,肯定不会是太大的潭。

  生:水声是“如鸣佩环”,佩环的声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碰击发出的声音。如果是大江大湖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激越彭湃的或者波涛汹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声音才可能“如鸣佩环”。

  生:我觉得“水犹清冽”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石潭的“小”,因为虽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达到“犹清冽”的地步,一般来说潭不会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浑浊了,而且也不太会给人特别清凉的感觉。

  生:第一句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对“小潭”,很自然嘛!(众笑)

  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

  生:我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潭的小。从全文来看,要产生“幽邃”之感,不应该是境界阔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话,心里忧伤的感觉就应该用“苍凉”来形容了。

  师: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如何?

  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不太一样,这是沙漠的景象。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也挺忧伤的,还是春天的景象,因为境界阔大,所以产生的忧伤就不会是“幽邃悄怆”。

  师:杨雅云的这个发现很有意思,这已经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了。她的体会很独特。景物的逼仄有时候会导致心理感受的逼仄,景物的特点往往影响人的情绪啊!就好像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石潭记反思15

  《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过写美丽的小石潭来寄托自己被贬的悲凉情怀。文字优美,景物如画,情感真挚。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写的令人向往。然而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我却总是将课上的平淡无味,总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他们跟我一起欣赏美景,从而走入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是我的一大遗憾,这次上课前我颇费了点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课时的好点子,但第1课时着实想不了什么有新意的设计。最后没办法只得作罢,我想这第一课时学生又会没什么劲吧。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 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这时周航举起了手。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 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作者也许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就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我还久久不能平静。语文课堂不是就应该这样吗?各执己见,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平心而论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本身与课文大意的讲解关系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试的理念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然而他们发现了。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本课第二课时中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争论点。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这一方式对于文言文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太多的“满堂灌”之风,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课堂都像今天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那学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将语文课上“活”除了课堂上适时制造争论点外,还要求教师备课要精,急智要强。虽然我要达到这些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堂课给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

【小石潭记反思】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反思11-28

小石潭记反思11-30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6-24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02

《小石潭记》反思15篇11-28

小石潭记反思15篇11-30

小石潭记反思(15篇)12-01

《小石潭记》反思(15篇)12-06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精】12-07

【热】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