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05 10:15:14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行自主性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下面我结合《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关于文言文字、词、句意的教学。

  现行使用的语文教材,文言文书下注释对重、难点句子均作了翻译,这些都为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们在讲授文言文时,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记,“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和预习卷提供的译文,尝试解决重点词句的意思,对有疑难的字句做上记号,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帮助自学,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个别疑难。如果仍有疑难则举手向老师质疑,由老师引导基础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学生都不能译讲则由老师讲授。接着老师指名学生逐字逐句翻译,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暴露存在的问题,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学习任务。

  二、关于文言文朗读的教学。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的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我们也可以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即先让学生试读,其余学生和老师随时指出读错的字音和断错的句子,指出后再由学生重读,如果学生读不准,则由老师范读指导。在不断试读训练中提高朗读水平。今天课堂上请的这个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读得比较流畅,因为在课前,我已经布置学生读熟,甚至要求他们背诵课文,但课堂上还是有读错字,学生能够加以纠正。但我觉得本课在朗读指导上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是公开课,我怕时间不够用,所以先放播音员的朗读,让学生更快地把握朗读句读,其实这样做的确能节约时间,但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不利的。我设想,假如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每人先读一句,肯定能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己发现,再播放朗读录音,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我想在后面的文言文教学中多放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

  十运用改编法进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这时,你可以尝试对文本进行改编,把游记改成导游的解说词。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语言、体会写景的特点,可通过让学生们来当一回导游来实现:1、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2、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既能够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广泛的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迁移。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2

  教《小石潭记》,我采用的是学生自读自学的方式。在学生已经基本能背诵和依照注释解释全文的基础上,我以“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小石潭的‘小’”这个问题来检验大家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且以此来拓宽教学的境界。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课堂教学的部分实录:

  师:课文题目是《小石潭记》,你从文中那些地方体会出了石潭的“小”啊?可以是正面描写的,也可以是侧面描写的。

  生:潭中鱼只有“百许头”,这潭真是很小啊!

  生:从文中对鱼的描写来看,这些鱼“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些鱼体态轻盈、动作轻灵,应该是不太大的鱼。小石潭中生小鱼,这也符合一般的规律!

  生:而且从字里行间来看,作者一直都是近距离观鱼,才会看到鱼们“皆若空游无所依”,能够这样近距离观看的,应该这个小石潭也不大。

  生: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石头为底,这石头再大也大不了哪里去吧。可见小石潭不大。

  生:我是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感受到石潭的小的,既然整个石潭四周完全是被树枝藤蔓缠绕了,这种景象如果是在原始森林里的话可能很好理解,但在一般的树林中,如果潭太大的话就形不成这种奇异的景象了。

  生:对,后文还谈到“四面竹树环合”,能够有“环合”景象的,肯定不会是太大的潭。

  生:水声是“如鸣佩环”,佩环的声音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碰击发出的声音。如果是大江大湖发出的声音应该是激越彭湃的或者波涛汹涌的,只有小溪流小湖水的声音才可能“如鸣佩环”。

  生:我觉得“水犹清冽”也从侧面说明了小石潭的“小”,因为虽然大湖大江也有清澈的,但是要达到“犹清冽”的地步,一般来说潭不会太大,大了水就容易浑浊了,而且也不太会给人特别清凉的感觉。

  生:第一句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丘对“小潭”,很自然嘛!(众笑)

  生:我觉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也说明了潭的小,潭的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和北斗星都不是宽阔的东西,作者这样形容其实也说明了石潭不会太大。

  生:我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从侧面说明了石潭的小。从全文来看,要产生“幽邃”之感,不应该是境界阔大的地方,如果地方很大的话,心里忧伤的感觉就应该用“苍凉”来形容了。

  师:很有意思!举个例子如何?

  生:比如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不太一样,这是沙漠的景象。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句也挺忧伤的,还是春天的景象,因为境界阔大,所以产生的忧伤就不会是“幽邃悄怆”。

  师:杨雅云的这个发现很有意思,这已经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了。她的体会很独特。景物的逼仄有时候会导致心理感受的逼仄,景物的特点往往影响人的情绪啊!就好像我们经常所说的一句话──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3

  1、《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2、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3、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语感。但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充分,语感较差。因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4、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当堂背诵。

  5、学生掌握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做到学以致用。但当堂没有写完,不能展示。这是因为本节的容量太大,没有学生充足的写作时间。

  6、方法(原创)带动效果

  教学设计中的“红色字体”体现我的教学思路:“充分地读——自由地说——勇敢地问——大胆地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引导学生学习是关键,要做到点拨有力,引导有方,教师自己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20xx年12月,在邯郸市组织的初中语文讲课比赛中,我尝试此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4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优美,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借景抒情散文更受人们的青睐。《小石潭记》我已经多次教过,今年我校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和学生们大胆尝试了一种以阅读为主的散文教学方法,并从中受益匪浅,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们师生总结出五遍读书法的点滴经验。

  一、读知内容:

  在借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往往是寄情于景,以景传情,所以欣赏一篇优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时,可以让学生们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例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我要求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哪些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学生初读课文后,很容易找出了潭水、潭石、潭树、潭鱼等景物,然后结合明写“石”和暗写“石”的句子,让学生明白文中描写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进而明确作者描写的重点景物是“石”。

  二、读找特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文章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地描绘和精心的刻画,这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事物“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所以在完成了《小石潭记》上一环节的学习后,我及时要求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学生很快归纳出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潭石的特点是结构奇特,潭树的特点是秀丽茂盛,潭鱼的特点是活泼可爱,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气氛幽深冷寂等。

  三、读学表达:

  语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体味散文语言,可对散文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小石潭记》一文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且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为了学习散文的表达技巧,我布置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总结写景状物的技巧。学生们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点:

  1、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描摹景物,突出景物的可感性。

  2、变换观察的方法(仰视、俯视、平视等)和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

  3、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多样。

  4、虚实结合,扩大想象空间。

  5、运用恰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修饰语,以求一字传情等。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观察景物的能力。

  四、读悟感情: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阅读抒情散文时,要从具体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点,令辉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将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经历的资料提供给他们,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籁之音、自在的鱼儿带给柳宗元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而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的浓浓的愁绪,才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痛。喜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喜是暂时的,忧才是永恒的。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五、读骋想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石潭记》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1、读文作画。

  2、争做小导游,设计导游词。

  3、与作者对话“我与柳宗元有个约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悲凉心境。

  4、运用本文学习的描写手法,进行小创作。

  这一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中一项完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同学们兴致勃勃,学习又掀起了新一轮高潮。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通过尝试五遍读书法,学生们可以掌握分析这一类借景抒情文章的思维程序:

  1、了解文章所写的景物对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对象的,了解景物的特点。

  3、透过字里行间揣摩作者寓于景物之中的深情。通过这样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以后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就会自己探索、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5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是柳宗元紧接《钴坶谭西小丘记》之后写的。柳宗元在游小丘后数日又和他的朋友吴武陵、龚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游西山,在小丘西边百二十步的地方发现了小石潭,他就写了这篇游记。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在这篇山水游记里作者主要是记小石潭,他写潭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风景画,通过刻画优美的景色,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富有诗意的散文,而且又写得极为精美,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上的是《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在个别处如“下见(现)小潭”“参差(cēn cī)披拂”,教师一点即好。之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学生思考交流之后是课堂检测,第一节课结束。

  可是在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学生的朗读还不过关,对课文一些字词句的理解不到位,在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周边农村孩子,不仅语文底子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在课堂上没有很深入的指导学生朗读,有些句子长的也只是稍微点了一下,读的还不够。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理想。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石潭之美,美在 。”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在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只是能读通课文,未能很好的理解课文,而这个问题不应出在初读课文之时,而应在理解课文之后,我相信如果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这个问题对学生不是很难。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6

  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一位教师运用课件制作了几幅精美的图片。有石潭概貌图,有石潭游鱼图,有石潭氛围图。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熟读理解课文,一边出示图片。学生兴致盎然地看着图片,读着课文。看到教学的这幅情景,我总感觉有所欠缺。

  语文学习是感悟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探究,通过语言文字来浮想联翩。这则案例把书上的文字简单地制成几幅图展示给学生,说白了就是把课文的描绘从图片中找出来。学生看到了图片,但缺乏了想象和思考,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一些教师煞费苦心地做出图画般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做往往会淹没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掩盖了想象的过程。反之,让学生自我构建图画,尽管构建的图画并不一样,但却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晶。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7

  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8

  《小石潭记》课前让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并且有很多学生对课文以会背诵了,所以课堂上,我只是带领学生简单的翻译了课文和赏析了语言的美。过后却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对很多语句不理解。

  由此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就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

  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9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学生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2、走进课文,包括正音识字、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等,强调实词的解释和加强学生个别朗读,整个环节用时二十二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学生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学生朗读课文,布置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江雪》、《黔之驴》等)

  生(甲):以前背过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孤独、失意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再播放一首乐曲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抒发作者_______的心曲。(忧伤抑郁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

  虽然学生已学过作者的同类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以及相关的诗词,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忧伤”时可能把握得更快更好。PPT 画面让学生领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适的古筝乐曲朗读,既学了知识,又得到美的熏陶,还提高了学文言文的兴趣,效果教好。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学生预习不够到位。如:

  师: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了课文,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一些词语的正确读音。

  生:(同学纷纷举手,师请一位学习中等的学生)朗读。

  ──此环节该同学就出现了读错字现象。读错的词语有:坻、佁、俶、差。而且读得结结巴巴。其实前三个字,书上注释都有,不应该出错。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现了“参差披拂”他读得正确,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却读错,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这说明课前预习要落实到位,教师要有预见性,要在备课时预设一些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环环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人人都对字、词、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的词语注音,读准字音,这样在朗读时就不会出错,,并且要读熟课文,让学生将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如写作背景、学过的诗、文,相关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正确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了两项:一是熟读、背诵课文;二是扩展阅读训练:读袁宏道的《西湖游记》划出写景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阅读此文后完成练习:

  1、划出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分别什么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的?

  2、表达作者初游西湖时怎样的心情?

  对作业的检查发现,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难点是对实词的理解,以致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依然要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课文的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0

  完成了《小石潭记》的教学,表面上看,所有教学目标均已实现。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两个课时掌握好得多,通过能通过相互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文言大意,因为文言文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点,所以在教学时都特别注意,故此次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注意,同学们对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达到目标,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写景物的写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写景物的顺序,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祖国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学们非常难的一个点,同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也是毕业升学考试中必考的一个项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大家关注,因此,根据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尽量让大家在课堂上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计划,读书的时间多于了分析的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少于了同学自己分析理解体会的时间。这可能是在此次教学中特别的地方吧,当然由于自己对学情的掌握还不全面,对于极少部分同学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极少部分同学可能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别像班级中的一个姓陈的同学,因为不动手,不动口,课余时间帮扶又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学习滞后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不称职,因为教学并非只在课堂上的45分钟,而要在课余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特点、爱好等,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益。

  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等都了解不多,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程度等都不了解,这样才造成了同学们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可能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因为自己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发言,不“敢”自由地进行交流,担心受到教师的责难,当然教师并不责难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的缘故吧,然这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让同学们先了解教师的个性、习惯,这样有利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多了解同学,把握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同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同学们多讲,教师讲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有利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

  第一课时

  1、教师示范朗读。

  2、学生朗读,生字正音。

  3、小组内合作,尝试梳理课文文意。

  4、答疑。(回答学生在梳理文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请一名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6、其他同学指正。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8、朗读课文比赛。

  第二课时

  1、讨论各段大意:

  明确:

  ① 水之清;

  ② 水之鱼;

  ③ 水之源;

  ④ 环境与心情;

  ⑤ 同游者介绍。

  2、比较本文与《三峡》在写法和内容上的异同:

  明确:《三峡》多客观描写,本文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幽静,又抒发了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3、思考如下问题:

  ①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④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

  ①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

  ② “全石以为底,……为岩”。

  ③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④ “四面竹书环合,……悄怆幽邃”。

  4、说说你曾经去过的地方,介绍这个地方的景物特色以及你当时的心理感受。

  5、作业:写一篇游记。下周一课堂上交流,老师也将带来自己的游记交流。

  第三课时

  1、生交流所写的游记,组内选拔优秀篇章。

  2、读优秀作品。

  3、议所读作品。

  4、教师读自己的纳木措湖游记。

  【反思】

  这本是几节平常的文言文学习课,一如既往的备课,一如既往地走进课堂。可是,一切却不一样了……

  在和学生一起分享小石潭秀美风景的同时,一时间心血来潮,竟滔滔不绝的讲起了自己到过的许多地方的风景特色。包括江南的如梦水乡,丽江的风韵古城,大西北的朴素民风……大到人文风景,小到土特小吃,给学生说了很多。虔诚的学生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无一人走神。我也越讲越起劲,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蹩脚的地图,地图太难看了,学生哄笑了起来,我也一脸歉意,手忙脚乱的修改,学生立马说:没事没事。我知道,他们迫不及待要听的是老师天南海北的神吹胡侃,他们那么喜欢跑题的老师,又怎么会怪老师画不好地图呢。

  这样上课或许背离的追求教学成绩的初衷,可是我认为于学生是有益的。至今,我仍然记得自己在小学学习“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这句话时的茫然与困惑,也不能忘记自己在真正走出家门去领略各地风情的兴奋与惊讶。的确,我们的祖国太美丽,太富饶,可是,有多少孩子真正领略了,又有多少学生为祖国的地大物博所深深折服,“爱祖国”更多的时候变成了一句口号或是空谈。责任感有时候就是一瞬间产生的,我就是在那一刻,在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的眼睛中明白了这一点:我有责任让他们发自内心为我们祖国的美丽富饶所折服,进而真正热爱我们祖国大好河山。我鼓励学生走出去,在课堂上讲这么多题外话无非调动他们的兴趣。98级学生一毕业就集体出去了,他们说是受我的影响,我觉得自己值,也为学生感到高兴,我认为只有走出去才会有经历,才会有体验,才会写出好文章,才不枉我们生在如此美丽的国家中。

  第三课时给学生读了我的纳木措游记,那是我在旅藏途中的日记,教室里鸦雀无声,从学生虔诚的眼神中我读到了虔诚,在学生专注的笑脸上我看到了信任。给学生一些熏陶,一些影响,我感到骄傲。许多学生有不良爱好,比如上网吧,看日本漫画,看劣质录像电影,学校三令五申的禁止仍不得奏效。我常想:究竟是管教不够还是缺乏正确引导?一味严管究竟有没有用?若是引导他们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呢?譬如: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爱好什么,追求什么……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2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刻画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领会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我以向导的身份,以课后训练一"发现石潭——潭中风物——潭水来源——潭上氛围"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起游览小石潭。

  课堂上我豪情满怀,由介绍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喜的心态变更,引导学生从"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读课文,一路领着学生欣赏作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入情入理,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进。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训练: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游览景区,假如请您作为设计者去设计景点,你会怎么设计学生也设计了不少贴切的景点名称:"听水径","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看溪亭"……

  可是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同学们朗读不过关,有读破句子的现象,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也有错误。虽然后来进行了补救,但我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85%以上都是外来民工子女,不仅语文根底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查阅资料,自学课文的能力,在经验中也具备了写作方面的一些知识,例如"动态描写,静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等。但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办代替。尽管我讲得很到位,但学生还是简单的接受而没有自己的内化,吸收过程。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3

  《小石潭记》是游记散文的精品,如何把它上好?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根据我对它的解读和单元要求,我把它定为美文赏析课,这样设计了教学。

  复习导入,朗读比较《醉翁亭记》与《小石潭记》用语气词和不用语气词的区别。这既是对学生文言诗文朗读感知能力的训练,语感的培养,又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气词的作用。背景介绍,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处境心情,为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做铺垫,并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文学作品。

  朗读,理思路。请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四个字概括,十个字的诗意概括,在学生有难度时,适时给予引导,给学生以抓手。不仅让其明白概括有多种形式,更是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细读,寻美点。请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发现文章的美妙之处。并提示学生:文章的美妙之处,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描绘画面、视角的转换等角度赏析。在学生细读批注、交流、展示(师生对话)后,老师把学生忽略的视角转换、表现手法补充出来。此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语言品析、赏析文章、合作探究的能力。

  品读,明手法。请学生结合文章语句,用含有“清”字的词语说说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先让学生两人一组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学生展示后,唯独没有说小石潭源流的,而这一段是作者感情的转折点-----乐转忧。曲折清幽、不可探寻的小潭源流,让作者回到现实,而他的前途命运不就和小潭源头一样迷茫、不可知吗?为下一段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清心情的抒发起到了推动作用。我顺势引导学生认识该段的作用。紧接着,在《潇湘水云》的背景音乐中,学生朗读我用含有“清”字的句子对文章的缩写,及重要的写作手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并让学生跳出自己的视野,用文学家的眼光来欣赏文章,正如近代林纾所说“—小小题目,至于穷形尽相,物无遁情,体物直到精微地步矣”。

  最后,由文章进而积极认识,抑郁不得志的柳宗元一生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时,始终都想为人民做点实事、好事,他那高贵不屈的灵魂值得我们学习,完成本课对学生的价值取向的渗透。

  这一课,我虽侥幸成了校学科名师,但这一课我是有很多处理不到位或不当的地方,留给我更多的是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教学思路要清晰、简明。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注重课堂动静结合,给学生以沉思默想的时间。

  二、要选好文章的突破点。本课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是如何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而这里的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点。当我想到童志斌博士把《村行》中“行人”和《送友人》中“班马”作为诗歌的突破点后。细读文章后,我把“清”字做为突破点,“清”不仅是清幽秀丽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凄清心情的反映。

  三、要预知学生难点。比如,“细读,寻美点”环节,针对学生容易忽视且不易想到的画面美和视角的转换,来引导学生理解,并由老师讲解突破提高学生对经典美文的赏析能力。

  四、师生对话的角度要恰当。师生对话的角度主要是:评、补、导、点。评,是评价学生发言的优点。补,是补充学生发言中没有到位的。导,是指导学生还可以如何品析,还可以品析什么。点,是点出学生表达中的弱点等。而这一点自己做的还不够到位,缺少激励性评价,缺少适时对学生的引导等。

  五、教学技能要提高。课堂教学随处都可见老师的教学技能如何,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能灵活应对课堂中出现的任何情况,而这一点恰恰是我没有做好的。比如:当出示背景时,“……为发泄自己孤(寂)愁苦之情……”大屏幕上少了“寂”一字,老师只是更正了一下。如果,老师顺势让学生说说,此句应该加一个什么字,加在哪儿更符合作者当时的心情。虽然简单的一句话却也能见老师的教学技能。

  六、上课语言不够精炼、简明。公开课上老师的语言要语语中的,不啰嗦,不重复,而自己却没有做到。比如:最后由课本到课外,让学生积极认识柳宗元高贵不屈的灵魂时,因一次没有说清,就又说了一次,以致最后没有了让学生感情诵读的时间,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

  七、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是文雅的、有感染力的,语文课也应是灵动多姿的。而这些恰恰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也深知,自己的教学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我会在此漫漫教学路上求索、思考、改进不止。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4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实习的语文老师,古文教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而李老师在这方面颇有经验。听了《小石潭记》的一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字词句的翻译及背诵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课李老师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教学内容紧扣目标,这节课的设计有两条线,以“读”为明线,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暗线来进行的。通过设计的初读(听录音)——解决生字词,再读(生齐读)——解决词组,疏通文意,三读(师范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读(生默读)——体会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见本节课的设计很好,环环相扣,学生的能力呈台阶式上升。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这位老师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颇深。

  通过本次听课,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5

  写文章的目的,或是自娱自乐,或自我排遣,或抒己之情,或达己之意。高超之文,在表述文章过程中,作者往往自然地将其“内心想法”隐藏在文字当中,或隐晦,或储蓄,或幽默诙谐,或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作者思想越是“隐蔽”的文章,往往要透过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来加以品味、挖掘。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是这样的文章。

  文章在开头就写了一种“发现美景之乐”。这里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来表现发现的过程。教这样的文章,除了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外,还得放开思维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是发表自己的疑惑之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这看法包括提问题。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看法。然而,原则性的问题也不能让步,一味迁就,一味地加以赞赏。文中有一处量词的运用,“潭中鱼可百许头”。这里用了一个“头”字,鱼的量词怎么能用“头”呢?我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尾”、“枚”等量词,联系课文语境进行比较阅读。用“头”字,写得更加有神,写出了鱼的可爱之态,照应了鱼呆滞的特定镜头。这好像用了放大镜把鱼放大一样,这种特写手法还有意思。

  学生还对“犬牙”一词进行质疑,为何不用“猪牙”,或“鼠牙”,或“象牙”呢?这里要看哪种牙形容“岸势”最为形象。一比较还是原文最为精妙。

  文中的鱼儿好像在空气中游一样,是真的在空气中游吗?这样写,是为了写什么呢?学生齐声答,是写水之清。用这种方法写水清,真是大家之笔呀。佩服!佩服!

  有学生问,本文为什么把“人”写得如此简略,是“人”不重要吗?我说,这要看文章的主题,看文章的立意。显然,借景抒情更隽永,更能表达真情实意,更有艺术生命力。你们说是吗?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的教学反思11-12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6-24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9-17

小石潭记的教学反思09-17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09-17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02

《小石潭记》优秀教学反思11-13

《小石潭记》课后教学反思11-12

语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11-13

关于小石潭记的教学反思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