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0 20:00:15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集合15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

  【课前学习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准备画图用品、工具。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读一读

  1、导语:

  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

  明确任务,回答。

  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自我评价朗读。

  二、想一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

  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发言反馈。

  读文作画。

  交流、评价。

  三、比一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

  3、组织检测。

  背诵、准备比赛。

  参与比赛。

  完成检测。

  四、课后学习 探究本文写作手法,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课堂一读 一 读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导语:由祖国江山多娇导入课文学习,检测课前学习。明确任务,回答。

  2明确学习目标,征求学生意见。学生发表意见,明确学习目标。

  3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自读课文听读课文伴读课文

  4评价学生朗读。自我评价朗读。

  二 想 一 想

  1导入想一想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检测问题达成情况。发言反馈。

  3导入活动一环节,请学生读文作画。 读文作画。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三比 一 比

  1导入活动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背诵比赛。背诵、准备比赛。

  2组织比赛、评价参与比赛

  3组织检测完成检测

  课后学习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积累和运用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异曲同工的句子——拓展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与朱元思书》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二、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往,到。

  3.闻:

  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

  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

  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

  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9.清:

  古义:凄清;冷清。

  今义:清晰,清净等。

  三、一词多义

  1.可:

  (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

  (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

  3.清:

  (1)清澈。(水尤清冽)

  (2)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

  (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

  (1)出现。(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

  (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

  (2)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

  (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

  (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形容词,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形容词,像蛇一样(爬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形容词,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4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出示柳宗元的诗《江雪》(同学们熟悉这首诗吗?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多少?)齐读诗,找出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字,并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他曾官至礼部员外郎,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这里他寄情山水,写下了一系列山水游记文章,叫《永州八记》,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记》。

  二、揭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语句,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有学生谈自己所查的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与韩愈、刘禹锡为同朝为官,由于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贬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借山水,欣赏大自然来排遣心中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有名的《永州八记》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柳宗元,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四、题解:《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最高的应该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

  1、检查预习:出示课文内容,(课文没有标点,让学生读,检查并练习学生读文言文停顿情况)出示字词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为屿(yǔ) 为嵁(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怆(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龚(ɡōnɡ)古

  2、听录音,出示课文(重点字词注音)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zhuì),参(cēn)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

  4、指名读。了解学生读的情况。边读边评。

  5、齐读: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六、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

  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五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3.思考: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课文,用现代汉语写一篇介绍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

  柳宗元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4、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四、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教具准备:U盘。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寂寥jì liáo摇缀yáo zhuì隶lì篁竹huánɡ zhú清冽qīnɡ liè为坻wéi dǐ为屿wéi yǔ为嵁wéi kān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翕忽xī hū差互cjhu悄怆qiāo chuànɡ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1、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二、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三、探究质疑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6、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7、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五、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赏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

  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二、讨论明确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四、拓展练习

  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五、课堂小结。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六、作业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七、板书设计: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从复习第五单元课题人手,从“书”“传”“说”“序”引入到第六单元的“记”体裁。指导学生看完学习摘要后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查找的资料,然后播放课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5、 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6、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个别指导)

  7、检查小组学习效果。

  (1)、指名翻译课文,(2名学生)

  (2)、出示练习题。(播放课件)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问题,小组先讨论,然后教师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

  (2)、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来验证这个“潭”确实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指导学生背课文。

  2、、提问: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用到了哪些动词?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②诵读课文

  2、能力目标:

  ①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

  3、德育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②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教学重点: 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

  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感情,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教学难点: 文章先些“心乐之”,后面又见“俏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聆听钢琴曲,欣赏山水图片,激发同学们的激情。

  第一环节:佳景导游

  (检查上节课留的作业:学生学写导游词,本节课有学生导入新课。)

  检查对作者的了解。

  第二环节:寻景悟情

  (一)寻找小潭。

  ①学生找出发现小石潭的语句,并读出。

  (教师稍做朗读指导,然后检查上节课内容翻译此句话。)

  ②这句话中那些字暗含了寻找的开始?

  (隔 闻 伐 取 见要求学生在文勾画这样的词)学生看音画素材。

  小结:在这样一个无名的小丘之上,小石潭的现身怎不让柳宗元老先生“乐”呢?

  小潭的发现是我们寻找到的,也就是说移动了自己的脚步,想起向前去走,引领我们欣赏到了不同的景点,这无形中已经教给了我们游记散文的一种写法:移步换景。

  (二)潭中景物

  请大家放慢脚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的欣赏小潭的景色,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喜欢这里的————(景物),因为————————。(学生在文中找景物,并动笔描绘所喜欢的景物。同桌可以互相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预设问题:

  ①柳宗元笔下的“石”有四种形态,都是什么?

  教师解释“岩”中空的石头。

  ②小石潭的树是什么样子?

  (学生试读,读出树的飘逸,读出柳宗元的快乐,教师指导)

  ③那些句子体现了鱼的自由自在?这里写水了吗?(学生读此段,找句子,教师引导写作方法:动静结合,侧面描写体现水清澈。介绍定点观察。)

  小结:柳宗元“乐”在石,“乐”在树,“乐”在鱼,此时柳宗元沉浸在其乐融融中,除这些还写了什么?我们继续来游赏。

  (三)小潭源流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

  问题:①宗元此时抬头向潭西南望去,他看见的小溪是什么样子?(找句子,翻译此句,教师点拨介绍写法:比喻手法,动静结合,观看幻灯片。)

  ②时此刻,作者的心情怎样呢?(这个句子是由乐转忧的过渡,似乎没有明显变化,但却暗含着一个“悲”)

  小结: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孤独的老人正茫然的望着小溪的源头“不可之其源”,柳宗元的心情陡然下滑。

  (四)潭中气氛

  让我们环顾小潭四周,看看四周是怎样的一种景色?(第四段,即兴说出小潭的美景。)

  问题:①里景色有什么特点?

  ② 柳宗元为何要离开小潭?(引导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③ 那些句子体现凄清?柳宗元是怎样的心情?

  ④ 文章先些“心乐之”,后面又见“俏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学生先交流回答,然后教师介绍柳宗元的处境。)

  小结: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浓浓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

  第三环节:做业布置。

  ①背诵课文

  ②课后习题三

  第四环节:再次欣赏小石潭的美(在朗朗的读书中结束本课)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8

  1. 教学目标

  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学习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写作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你了解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自学指导

  听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

  提示: 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四、师生互动交流

  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句子翻译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略

  六、当堂训练

  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差 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互差

  (5)以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乐 心乐之

  似与游乐者相乐

  自学指导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3)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2)(3)(4)见课件

  师生互动交流

  (链接: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互动交流一: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见课件板书)

  互动交流二: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见课件板书)

  2、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4、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什么?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就此做些分析。

  (清澈。

  一是可见石底:“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二是鱼若空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正面写鱼儿的欢快活泼,侧面反衬出水的清澈透明。)

  5、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有顺序的写景;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变化: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

  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

  最后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原因: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来看,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官场失意的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mèn)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mèn)的抒发。)

  互动交流三:

  本文的描写生动形象,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仿照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赏析:这句话从正面写出游鱼的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课后习题

  完成《活力课堂》P46,

  (1、因为 大约

  愣住的样子 可以

  2、略

  3、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

  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乙文写了景色优美的'右溪却无人欣赏,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板书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9

  一、教学重点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目标展示】

  1.探究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掌握文中写景手法;

  2.通过诵读来欣赏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上节课我们从全文写景与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读,这节课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入手,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1.试从标题的四个字入手,说说题文之间有什么联系?

  参考:①紧扣“石”的语句有:明写的如“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其岸势犬牙差互”等,暗写的如“闻水声,如鸣佩环”(只有水冲击到石上才会有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石的形状各异导致“青树翠蔓”形状不同)等。

  ②紧扣“潭”的语句有“下见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紧扣“小”的语句,明写的有“下见小潭”,暗写的有“潭中鱼可百许头”(在今天,能有这么多的非放养的鱼的小潭实在难寻,环境污染太严重了,而过去,河中,潭中到处可见游鱼,只有一百来条鱼的潭能说大吗?)

  ④紧扣“记”的语句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同游者”等。

  2.请问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读课文?

  参考:

  ①“动与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游鱼之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树蔓之动,“闻水声,如鸣佩环”以声写动,“斗折蛇行”与“犬牙差互”则化静为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潭中鱼之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环境之静(凄凉)。

  ②“音形色”,“闻水声”,“如鸣佩环”写声音悦耳,“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之形状各异,同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也暗写出树蔓因石之形状各异而本身的形状各异,“斗折蛇行”用比喻写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状,“犬牙差互”用比喻写岸势相互交错的形状。竹之青色,树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黄色,鱼的颜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与情:开头因“如鸣佩环”之景而“心乐之”,略写平常不乐,见此景,听此声而忘却忧伤而乐,后来写游鱼“似与游人相乐”则是作者进一步忘情山水而乐,不过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在小潭的时间一长,小潭幽静之景又触发了作者心底的悲凉之情。这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一种翻版,可以说成是“寄情山水以销愁,触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却写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请你品品文章的语言美在何处?

  4.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明确: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彻时游鱼的活泼生动,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归纳总结】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巩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开发旅游资源,在潭边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给亭子命名,并撰写一副对联。

  【预习指导】

  预习《记承天寺夜游》,解决朗读和字词的音、形、义。

  收集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小——“下见小潭” 抓住特征,描写细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鱼、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记——“记之”“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景物的情感。

  学习重点:背诵全文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学习难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以下问题请用原文回答)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二.合作交流。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写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2. 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写景都用了什么写法?

  3.第二段的重点是写水的“清冽”,却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写鱼?

  4.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的景物时,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三、拓展延伸。

  1、试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景物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2、生活中一定有你心驰神往的景物,请加以想象和描绘,说给同学们听。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小石潭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一篇写景游记,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骋怀”,从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课文以及文章自身特点来看,教材的编写意图意在继续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技巧,领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2、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描写小石潭优美寂静的景物,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寒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柳宗元孤凄悲苦的情感。全文仅193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学会与作者心灵沟通 ,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中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教学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和作者由“乐”而“凄”的感情变化。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就学过柳宗元的一首诗《江雪》,请大家回忆一下,那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诗中那个渔翁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出示幻灯片,师 生共同分析)

  二、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整体感读。

  1、试读。

  A、、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B、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cenci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隶 l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 为坻wi dǐ为屿wi yǔ 为嵁w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jhu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放录音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整体感知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4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五、小结 六、作业

  1、读,背课文。

  2、翻译课文。

  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

  (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

  (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

  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

  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3.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4.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

  二、资料助读

  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永州。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记”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扫清字词障碍

  1.听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字音与停顿。给加点字注音。

  清冽(liè)坻(chí)嵁(kān)佁(yǐ)俶(chù)

  翕忽(xī)差互(cī)寂寥(liáo)悄怆(chuànɡ)幽邃(suì)

  2.学生根据工具书、课本注释,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质疑交流。

  (1)将自主学习到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组长负责本小组同学疏通文意,有不懂的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做好记号提出质疑。

  (2)集体质疑,同学互助,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3)师生合作翻译课文。

  四、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课堂检测

  1.一词多义。

  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卷石底以出(表承接,“而”)以其境过清(连词,因为)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为坻(动词,“成为”)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令人悲哀了。

  3.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表示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表示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

  (1)闻水声,如鸣珮环。(是)

  (2)皆若空游无所依。(是)

  (3)似与游者相乐。(不是)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生朗读课文,概括课文每段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晰。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引导学生用精练的短语概括课文各部分内容。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三、走进课文,品读美点

  问题探讨: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胜收,你读了文章后头脑中浮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你能选择一个景点和大家分享吗?

  示例: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既是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第3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背课文。

  2.作者在文中有哪几种感情?

  乐、忧。

  二、资料助读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三、品味《小石潭记》,与柳宗元对话

  1.小石潭到底有哪些乐趣呢?(找出“乐”的句子)

  (1)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似与游者相乐。

  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作者是被贬官到永州,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3.两组同学进行朗读品味。(一组同学读乐的片段,一组同学读忧的片段)

  4.与柳宗元对话,进一步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为题与柳宗元对话,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

  学生分组讨论与柳宗元对话可以说些什么,怎样说才是心灵上的交流。每组选代表当堂口头作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给予引导鼓励。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让学生补充)

  2.柳宗元怀才不遇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那么还有哪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

  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古实词.

  3.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 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及文章写作背景

  (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根据读文请简要讲述课文内容。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2.导入

  我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研讨下列问题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

  (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研讨下列问题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发现小潭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

  4. 练习

  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5.反馈训练

  1.解释下列加框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其境过清

  2.翻译下列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其岸势犬牙差互。

  6.知识总结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7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 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凄 — 潭中气氛

  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4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6课,所用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了十多篇文言诗文,在八年级又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到第四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时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思想:

  课堂上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因此本课的设计以趣味为导入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

  4、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朗读竞赛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与重点、难点的突破,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发展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最终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方法与途径目标: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进行朗读竞赛扫清字词障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重点、难点。

  情感与评价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使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及与《小石潭记》相关的资料。

  (2)借助工具书、书下注释,读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句。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预习笔记上。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让我们伴着《潇湘水云》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边欣赏图片中的美景,一边展开想像的翅膀,漫步于青翠的山林间。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欢快地流淌;闻野花淡淡的扑鼻而来的清香;听各种鸟儿啁啾婉转的鸣叫;阳光透过树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设计意图: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请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教师评价、补充,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者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字音与断句。

  2、自读课文,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3、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朗读竞赛,看看哪一组读完整篇文章的人数最少。规则:出现朗读声音不宏亮、打绊子;字音、断句不准确时换下一位同学接着朗读,教师不发表意见,请其他组来评价。

  (设计意图: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诵读文言文。然后抓住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进行朗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与背诵打基础。)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教师请小组的A、B、C、D类学生(异质分组:按学生语文基础与理解能力差异分成四类)进行疑难文句的朗读、翻译、重点词解析并且进行评价。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对于A、B、C、D四类学生教师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务时可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便及时反馈课堂学习的落实情况。学生互评的形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够加强他们合作的意识。这一环节在合作、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与重点突破。)

  (五)质疑探究、抓住特点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2、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设计意图: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六)品味文章,对话作者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设计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这就是寓情于景,这样达成突破文章的难点的目标。)

  (七)畅谈收获、总结全文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谈收获: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获得了那些启示?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结合生活进行思考。)

  (八)我做导游,介绍美景

  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致,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请4——5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导游(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请几位学生),评评谁的导演最棒。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九)课后回顾,举一反三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课外你一定看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设计意图:记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故设计第一题。设计第二题意在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审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这是一道拓展性的联系题。)

  附板书设计

  板书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此板书设计将文章的写作顺序清晰地表现出来,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及写作方法,并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发现小石潭: 闻其声 见其形

  小

  潭中景物:水清(侧面描写)写小石潭美景

  石

  柳 鱼乐(动静结合)写鱼儿活泼可爱

  潭

  宗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记

  元 潭中气氛: 幽静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抒孤寂悲凉之情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注重以兴趣为导入点,设计中处处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不管是朗读竞赛、小组合作、互相评价,还是对话作者、畅谈收获、我做导游等环节,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真正做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同时激发了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内,要注重课外的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宽对文章的理解。本设计的“课后回顾,举一反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2.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江雪》《捕蛇者说》《钴鉧潭记》《小石潭记》等大量诗文。

  二、整体感知

  1.课文朗读

  学生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相结合,通过读使学生领悟文本、体会文本,形成个性化的感悟。

  2.字词质疑:(结合文本和工具书预习,检查预习结果)

  ①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洌(liè)为坻(chí) 珮环(pèi)

  为堪(kān) 佁然(yǐ)俶尔(chù) 翕忽(xī)

  参差(cēncī) 寂寥(liáo)悄怆(qiǎo) 幽邃(suì)

  ②请说说下列各词有哪几种意义

  (1)可 (2)从

  (3)清 (4)差

  (5)以(6)乐

  3.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三、文本理解

  (根据卡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作出自己的理解人,然后教师针对问题点拨,指名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老师在逐步引导的同时逐一出示教师的理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修改自己的思维,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领悟)。

  1.用简要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2.他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圈画文中相关的句子(或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也就是说,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那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或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3.作者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又按照了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些景物?

  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青树翠蔓、游鱼、树木、小溪、四周环境等等,按空间顺序来写,也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

  ↓

  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

  潭中气氛

  4.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6.文中能突出水清澈悦耳的语句是哪些?透过作者的描写,你还能感受到哪些水之美?

  不仅水声丁冬悦耳、不仅水色透明清澈无尘、而且水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微微荡漾、水似乎还有形状,你看,溪流像北斗星象蛇爬行一样曲曲折折。

  7.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①有顺序的写景

  ②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③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乐还是忧伤?为什么呢?(课下思考)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结束时给同学们留了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是感到乐还是忧伤?为什么呢?今天我们通过对文本深入的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二)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

  (三)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作业布置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集合15篇)】相关文章:

1.《小石潭记》《观潮》教学设计

2.小石潭记教学设计集合15篇

3.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4.柳宗元《小石潭记》 教案教学设计

5.《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15篇

6.柳宗元小石潭记的优秀教学设计

7.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汇编15篇

8.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合集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