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时间:2023-04-06 07:43:42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教案两则

  《小石潭记》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下面是教案两则,希望你能喜欢。

《小石潭记》教案两则

  《小石潭记》教案篇一:

  【教学设想】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丰富,细致生动,多用短句形成强烈的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文章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题旨。本文学习的重点是通晓文意并背诵全文,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教学的难点。词语、生字在预习中解决,个别晦涩语句、文言活用现象,只要能大体把握即可。教学安排二课时。

  【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教师适当点拨为辅,合作、体验、探究。

  【教法指导】

  运用整体赏析的导读法,从点、线、面的角度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点”、题旨及写法。适当运用点拨法。

  【学法指导】

  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使他们能够通译全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领悟作者寄托的情感。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生生、师生合作、体验、探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一、导入新课

  柳宗元,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合称《永州八记》。他的山水游记常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诵录音或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出示小黑板(或点击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朗读:

  篁竹()清冽()为坻()

  为屿()为嵁()佁然()

  俶尔()翕忽()差互()

  寂寥()悄怆()幽邃()

  4、齐读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涵的作者感情。

  5、合作探究,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

  ⑴整体赏析法示例:文中描绘的景物、作者的心境与石紧密关联,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个人找出相关语句,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语句明写“石”,说明这个潭的确是“石潭”。“闻水声,如鸣佩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暗写“石”:“如鸣佩环”形容水声清亮,说明石潭不同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依附岩石生长的优美形态; “其岸势犬牙差互”侧面写出溪岸的形状曲曲折折,全是石岸;“凄神寒骨”写出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⑵围绕一个“石”字,我们从各个角度品味到小石潭优美的景致,这种方法叫整体赏析法。请同学们依照这种方法,寻找、发现、品味美,扣紧小石潭的某一个“美点”,说说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由发表看法,教师适度点拨)

  如:“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等。

  ⑶本文以游览为序写景,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6、自由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青树翠蔓()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⑤明灭可见()()

  ⑥乃记之而去()()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往来翕忽。

  ⑤佁然不动。

  ⑥凄神寒骨。

  3、熟读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作业

  二、深入研读

  1、齐背全文。

  2、引导学生讨论。

  出示总问题:本文描写的景与作者的'情怎样融为一体?

  预备子问题:

  ⑴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⑵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⑶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在全班交流中明确:

  ⑴ 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⑵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⑶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对政治改革满腔热情却遭贬很相似;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试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的精彩所在。

  (本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高兴或悲伤时的情景体验。

  5、总结全文:《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被贬谪后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的,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幽静凄寒小石潭

  整体赏析法:石、水、清、动与静、景与情、乐与凄

  思路: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特写镜头)→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交代同游者

  第二课时

  景物:潭水:清澈见底游鱼:动静结合

  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气氛:幽深冷寂

  情感: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小石潭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及文本;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风格。

  ⑶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景状物的能力。

  ⑷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景入情的写作特点,学会鉴赏情致化的景物描写。

  2、过程与方法:

  ⑴诵读法:

  教学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鉴赏的主体。

  ⑵讨论点拨法:

  在讨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偏颇,弥补缺漏。

  ⑶延伸拓展法:

  联类引申,整理归纳已学过的山水名句名篇,综合鉴赏写景的妙处,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⑷品读鉴赏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得 豪情,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得眼光看待自然景物,从平凡中发现美,从而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得审美情趣。

  ⑵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特别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文字;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感情,重点关注第四段,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情。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见“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对此该如何认识?

  【教学准备】

  CAI 课件、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言:

  请同学们背诵《江雪》这首诗。它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着不屈的崇高人格。你了解柳宗元吗?请你谈谈。

  2、(生谈,师归纳。)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欣赏小石潭图片,教师作简单介绍。

  2、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面和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看,初步感知课文。(注意疑难字词)

  3、师生共同解决一些字词的发音。(多媒体显示)

  4、学生大声自由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语调的把握。

  5、分小组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划出疑难词句,师就重难点句子抽生翻译。

  三、整体把握

  1、浏览课文,按段落通译全文。

  2、抽生读课文,引导学生逐步分析课文内容:

  ⑴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板书)

  明确:

  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⑵品美。

  3、教师提问: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原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呢?(找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⑵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 “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⑶正面描写。写岸上的景物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⑷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及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了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⑸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的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⑹拟人。“似与游者相乐”,采用乐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4、过渡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杜诗中的名句,诗人借景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沉痛之情,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能从文中直接找出表达作者情怀的句子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换句话说,小石潭究竟是一个美丽宜人的地方,还是一个令人感到凄凉忧伤的地方?)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出本文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板书)

  四、课堂小结

  小结语: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有融情入景,有因情造景……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五、拓展延伸

  1、更多了解柳宗元。

  2、再诵《小石潭记》。(可闭眼感受,可跟着范读读。)

  六、布置作业

  任选文中的一处景致或自己游览过的令你着迷的地方,充分发挥想象,写一篇小作文。

  (拿起手中的笔,写其身边的景,抒其心中的情。)

【《小石潭记》教案】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教案12-22

《小石潭记》 教案06-17

小石潭记教案06-18

小石潭记的教案08-25

《小石潭记》教案11-15

小石潭记教案范文03-22

【推荐】小石潭记教案01-28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01-31

有关小石潭记的教案02-02

【热】小石潭记教案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