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乡愁诗教案

时间:2020-11-11 17:50:58 乡愁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乡愁诗两首教案

  上课。师生问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乡愁诗两首教案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

  生1:有。

  师:什么时候?

  生1: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

  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荡荡的,象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相家的时候。十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同学们有兴趣听吗?

  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诗歌,师配乐朗诵)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的上愁,称的上痛啊!台湾,这个大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师板书课题、课件展示课题)

  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

  先听老师来朗诵课文,听完后,说说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感受,老师更喜欢能提出疑问的同学,哪怕是一个不理解的字和词。感受和疑问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看哪位同学谈的感受多,提的疑问多。

  (师配乐朗诵,课件展示诗歌)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你的意见。

  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的很真切。

  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

  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帮助解答?

  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

  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

  生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

  师:对,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抒情物,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无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发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6:“没有年轮的树”并不存在,为什么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

  生7:没有年轮,说明大树永远年轻,枝繁叶茂。而乡愁也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师:你对这个解答还满意吗?

  生6:还可以吧。

  (其他略)

  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

  师:余光中的《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课件展示余诗)

  生: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忧愁。

  师:这种情感看得见么?

  生: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表达的具体,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的形象。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中借助了那些形象的事物?

  生:这首诗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疑问,乡愁和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邮票”开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邮寄给母亲。

  师:装进信封的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

  生: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师:是呀,在外求学的儿子把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装进信封,一枚小小的邮票把母子连在一起。俗话说:“儿女情长,父母恩深,爱重如山,血浓于水。”不管相隔万水千山,母子间总有一条剪不断的线,那就是亲情。

  朗读时,要把这份亲情,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读出来。请你读一下第一小节。

  生1读。

  师:你觉得自己的朗读能包含这份感情吗?

  生1:还可以吧!

  师:(问另一生)你认为呢?

  生2:我认为还缺了点什么。

  师:请你试着把缺了的东西读出来,好吗?

  生2读。

  师:读的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说说,你读这节诗时的感受。

  生:我读这节诗时好像就看到妈妈为我忙碌、送我出门的身影。想到妈妈对我的惦念和牵挂,心里热热的。

  师:是的,要读出这份亲情,这份惦念,就要从心里发音,而不是用嘴去读。老师读这节诗时,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亲站在很远很远的那头,在初冬的风里翘首企盼,盼着鸿雁传书,盼着远方的孩子归来。听老师朗读这节诗。

  (师读,指名生读)

  师: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个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

  生1: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吧?(众生笑)

  生2: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连接诗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据我所知啊,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以后便外出求学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将爱情的愁绪寄托到船票上。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领会这份情感。

  师生齐读。

  师:第三节中的“坟墓”与前两节相比在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些悲凉。

  生2: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

  师:的'确是这样。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的隔开了。面对亲人的离去,这种生离死别更让人心痛,可谓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之强烈,怎不震撼人心?

  (师朗诵第三节)

  师:对于“海峡”这个意象能理解吗?

  生:我认为是海峡把台湾和大陆隔开了,诗人只能隔海相望。

  师:是呀,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诗人只好把浓浓的乡愁寄予这弯浅浅的海峡。前三个意象连接的是“我”与亲人间的亲情、爱情,那么被“海峡”隔开的“我”与“大陆”又是由哪种感情连接的呢?

  生:应该是爱国情吧!

  师:是的,到这里这首诗已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感情的寄托。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时四十三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指名生读,齐读)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爱妻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系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应该背下来。不要死记硬背,看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发言)

  生1:这首诗四个小节都很整齐,字数相同,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

  生2: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时间的词语,并且是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生3:每节诗的第二句都是“乡愁是——?”后边跟着的是诗中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生4: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不一样,分别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弯”。

  (其它回答略)

  师:同学们总结的这些,正是这首诗结构上的特点。掌握了诗的结构特点,再来背诵就不难了。先听老师来背诵这首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小声跟着背诵。

  (师背诵,学生齐诵,指名生到台前背诵。)

  师:品味了余光中的《乡愁》后,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席慕蓉的《乡愁》,这首诗,我们跟第一首比较阅读。既然是比较阅读,就要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

  生朗读。

  师: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大家先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发言)

  生1:我认为两首诗的不同点是选取的意象不同。

  师:能谈具体些吗?

  生1:余诗选取的意象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席慕蓉诗中的意象是“月夜的笛声、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

  (师板书“月夜┅┅没有年轮的树” )

  生2:我认为两首诗的的相同点首先是题目相同,作者都是台湾诗人。

  生3:我认为两首诗的感情相同,抒发的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浓浓的乡思。

  师:是的,同余光中的经历相类似,席慕蓉11岁就离开故乡,直到1

【人教版小学语文乡愁诗两首教案】相关文章:

乡愁诗两首教案02-22

课文《乡愁诗两首》教案范文三篇08-11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08-04

《乡愁》人教版教案05-04

课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08-07

乡愁诗的教案02-21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模板08-04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08-03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范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