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简介资料

时间:2023-09-12 18:06:28 樱樱 文天祥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天祥简介资料

  文天祥,想必大家都一定很熟悉此人,尤其是那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世名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天祥简介资料,欢迎阅读借鉴。

文天祥简介资料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政治家、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汉族杰出的民族英雄,生活在一个汉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洋历13世纪初,蒙古诸部在塞外强大起来,部落首领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蒙古铁骑席卷欧亚,攻城略地,基本统一了欧亚大陆。次子窝阔台继位后,相继灭掉金国,随即挥鞭南指,完虐南宋。从西元1235-1279年,南宋顽抗了40多年,君臣军民蹈海殉天下。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壮烈的民族存亡抗击战争相始终。他是一个永远被载入历史的爱国将领和著名诗人。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击蒙古铁骑。战败被俘后,他义正辞严,痛斥汉奸和蒙古汗国,慷慨殉国。文天祥于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洋历1236年6月6日)诞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县(今江西青原)富田。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乡镇,镇旁不远处正是有丘壑林泉之胜的文山。他的先辈是地地道道的庶民,从未做过官,所以文天祥一再说自己是「起身白屋」。但因为祖辈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乡间略有名望,被称为「君子长者」。这对文天祥的汉族士者风骨产生深远的影响。

  德祐二年(公元前1276)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汇合,南宋形势大为好转。七月,文天祥在南剑州(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比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陈宜中、杨亮节、曾渊子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蒙行动的一大障碍。景炎元年(1276)10月,战斗失利。在蒙元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福州)失去屏障。福安府陷落,南宋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景炎二年1277初,元寇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景炎二年八月,蒙古铁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文天祥被朝庭外派南剑州开督府时,并奏请杨太后及宋端宗下旨让江氏子弟去军择地隐居。因此,文天祥所募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军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文臣武将或死或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俘并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元,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文天祥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异族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蒙元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建一支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主要作品

  文天祥生平著作甚丰。除对策、封事等外,文天祥在百忙中不却友人之所托,写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铭,寿序、赞、颂、祝辞、书、启、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文体。此外,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文氏通谱·信国公遗翰》记载:“信公遗稿,在元时类集五十卷。公(文天祥)之孙(文)富刻板传世,经兵燹不全。”文富编辑的50卷本也非全集。《纲鉴易知录》说:文天祥“居狱四年,忠义之气,一著于诗歌,累数十百篇。至是兵马司籍所存上之,观者无不流涕悲恸”。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文天祥生平有《文山随笔》数十大册,后丢失。元朝时,其乡人搜访其作品,编为前集32卷,后集7卷,世称“道体堂刻本”。今所见的文天祥文集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刻本。所著《文山先生全集》2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刻本。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文天祥全集》校点本。

  文天祥在从政与戎马外,亦深爱书法、绘画。他对历代书法名碑帖皆有浏览并临摹。其字如其人,书作清疏挺竦,俊秀开张,笔笔有法,十分精妙,所见者皆起敬起爱。对纸墨之微,十分讲究,亦皆不苟。清人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说,其书法“纸墨所健,是为白鹿纸也。书法清癯,使人心目爽然”,但凡见者,“怀其忠义而更爱之”。传世书迹有《小青青诗卷》、《篆玉带砚铭》、《瑞阳帖》、《诸割》、《木鸡集序卷》、《谢昌元座右辞卷》(一作《谢昌元座右自警辞》)、《虎头山诗》与《上宏斋帖》等。

  文学成就

  诗歌

  文天祥诗歌的内容和风格前后迥异,成就也大为不同。学术界一般以德祐元年(1275年)他奉诏起兵勤王为界限,将其诗歌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酬唱赠答、抒怀言志诗

  文天祥前期诗歌约有三百余首,因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一时期大部分都是酬唱赠答与抒怀言志之作,这时候的诗歌在艺术及思想深度上虽不及他后期的创作,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生日和谢爱山长句》中说“夜阑拂剑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这些诗写得豪迈奔放,雄健壮阔,将文天祥早期的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火热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前期的作品中还出现有“何日洗兵马,车书四海同”(《题黄冈寺次吴履斋韵》)这一类描写南宋末年外族入侵,表达对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结束战乱的信心和愿望的思想性较深的作品。

  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杜甫诗歌中所展现出的符合儒家传统伦理观的性情,正与文天祥提出的“性情”相契合,文天祥在杜诗中找到强烈的认同感,与杜甫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文天祥边塞诗中的浑浑正气波及甚广,不仅在当时,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二)后期:爱国诗、纪行诗

  文天祥后期的作品大多收录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中,一共有五百七十余首,这一时期文天祥被元兵囚禁,但他忠贞之心并未减少,创作量也很大,这一时期他的诗风主要是效法杜甫,以诗纪时事,以诗纪所遭。《指南录》中大部分篇章是叙述文天祥被俘北行,虽身处艰难困境,却依然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纪事诗。《指南后录》是文天祥诗歌思想深度,表达感情最为强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爱国精神与民族正气最强烈的表现,是文天祥自励与忠贞的表现。此外,在《过零丁洋》《正气歌》中,还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他的《集杜诗》二百余首分别记述了南宋末年抗元斗争、起兵勤王被俘入狱与追忆前人旧事、感叹世事的个人生平遭遇,将国家兴亡、民族命运与自己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出他爱国,不愿屈服于外族,誓死与国家命运共存亡的爱国之情。

  艺术特色

  从语言与表现手法等方面,文天祥的诗歌风格被归纳为如下数点:

  (一)语言风格

  文天祥的诗歌大多直抒胸臆,能够以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感情,是诗歌极富表现力。如《纪事》这几首诗,用特别常见的口语化语言将面临敌人的威逼利诱与压迫依然能够慷慨从容,严词相待,终不辱使命的爱国主义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以这种外表平易晓畅,意蕴却深刻绵延的语言,不但显示出他对于平时生活的认真观察,同时还显示出他语言运用能力的精通。在他其他一些诗中还显示出他独具特色的一面是虽有些诗句对语言千锤百炼,却丝毫显示不出生硬晦涩的地方,还有“风摇春浪软,礁激暮潮雄”(《乱礁洋》)、“橹声人语小,岸影客心长”这些诗句,也足以见出他语言极具特色的一面。

  (二)连用用典

  用典是历代文人学者所关注的一种写作技巧和方法,文天祥能够十分贴切的巧用这些典故。在他前期诗歌中,使用较多的是文学典故,如在《闲居和云屋道士》中,反用王羲之兰亭集会时感叹时事、感叹人生的典故,认为有些事不应该背后议论,既已事成定局,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豪放旷达一点呢?于豪放旷达之中又透露出丝丝的忧愤之情。在他的后期诗歌中,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作为一名爱国志士,诗歌中运用历史典故较多,他从年幼时候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熟读《左传》《史记》《汉书》,在他的《正气歌》中运用一系列苏武、董狐、张良等名臣烈士的典故来表明他的决心。文天祥的这种连用典故的现象,不但不显得刻意衔接,诗中的慷慨义气让人读后,反而可以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鼓舞。

  (三)赋笔、比兴手法的运用

  在宋代,由于当时的理学派倡导质直诗风,又由于他从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此时代的文天祥赋笔与比兴的手法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运用的较多。在他的《指南录》中,主要是叙述他出使元营,被拘后设法逃脱归国的艰苦经历,他在这里采用了杜甫用组诗记事的方法创作,这类以记述自己遭遇,刻画生活环境恶劣的诗篇基本都以赋笔的方式完成。在《指南后录》与《吟啸集》中,诗人将赋笔与比兴二者结合运用,将自己作比喻,表明了自己希望早日回国恢复自由并对于元人无论怎样的恐吓与诱惑都不活动摇他的忠贞之心。诗人将这两种手法结合运用,即表明自己遭遇,又表现出自己决心的用法,在宋诗中给后人影响非常深刻。

  词

  文天祥存词仅数首,作于抗元和被囚期间的《酹江月·驿中言别》等,直抒胸臆,激越沉痛。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他的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王沂孙、张炎、周密诸家之上。

  后世影响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如明代的名臣于谦、孙燧受到文天祥事迹的影响,在危难之际都能坚贞不屈。“九一八事变”后,文天祥作为抗元典型人物被从历史记忆中挑选出来鼓舞社会民众,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被大力发掘、塑造和宣传。

【文天祥简介资料】相关文章:

文天祥的简介11-16

文天祥简介_文天祥的诗10-19

文天祥的资料介绍04-12

文天祥事迹简介(精选6篇)04-22

文天祥的英雄事迹简介07-25

过零丁洋文天祥简介04-07

季羡林简介资料02-22

白居易的简介资料07-26

王安石简介资料04-05

林清玄简介资料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