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

时间:2023-07-25 15:07:45 王维 我要投稿

(合集)王维诗

  王维诗 篇1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译文】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

  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世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 ,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王维诗 篇2

  王维是唐代上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的诗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诗最美的是苏轼评价的“观麼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在我看来更美的是他的诗给人心灵上的慰藉。

  读王维的诗,可以很随性,可以很闲适。不像读杜甫的诗,只有在博大的胸怀之下似乎才更能了解得更深刻一些;读李白的诗,似乎没有那种自信与洒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读李商隐的诗,要的是丰富的知识与那种敏锐洞察力,没了那种洞察力,李商隐的诗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还徒增伤悲……只有王维,我不论用那种态度,不论处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一读。

  王维是将自己感情完全寄托在诗中的。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细细雕琢过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写入诗中的。诗人的用字十分精妙,只在这一个字当中,所描写的场景,所流露出的感情顿时让人觉得舒心。“春来遍是桃花水(《桃源行》)”很简单的`一句诗,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比温暖的。闭上眼睛想着那个场景:春天、桃花、流水。闲适之情便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再如“碎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光》),五言诗本来字少,留给人更多的是想象。密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阳光,刚好投射在水面上,水似无意,静静地流淌着。不禁要惊叫出来,竟是如此的精致,挺普通的景色,却写得如此美。这便是王维的诗之美处。

  相对而言,王维的诗最美之处就是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背后,可以让人找寻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好多人都说最喜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曾以“前行山路尽,身后远清寒”入诗,也被很多人认为与此情景接近。做事情如果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是好,但人生又不尽是如此,水穷云起处看景自是另外一番心态了,又何尝不好呢?忘却暂时的痛苦,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把不快都释放出去,以冷静的心态再来面对事情,该有另一番景象了吧。

  《山居秋暝》读起来又是另外一种情致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记得是下了一个晚上的雨,第二天早上起床走在校园里,为他人回复短信时说了句: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今天没太阳,不过空气很好。又顺便朝着四周望了望,一路上就读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走到了教室。这也是自己的《听雨》的兴起由头吧。焦窗斜倚风声细,雨打芭蕉滴漏迟。莺鸟初啼春晚至,千红万紫在明时。再回过头来说王维的山居秋暝,确实如此,淡雅的景致,所选的意象都是明净的,清澈的,又是新雨过后,似乎把人的心也要洗濯干净了才是。当思绪混乱之时,读读山居秋暝,应该算得上是一味良药了。

  “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单看每一个景物,都选的十分悲凉,不过也是,分别之时能有多少欢歌呢?但细细将景致组合起来便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远远地山脉连绵,山顶还有些许积雪,映在落日之下,听着黄河的奔流之音。于现在这个社会而言,似乎要找到这样的景致还不是容易的,读者王维的诗,把心放飞到塞外,随着诗人的视线脚步移动,体味塞外的宁静。

  似乎王维所有的诗都是这样,安静,明净,清澈……似乎一切用来形容安静的词语都可以放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捧一本王维的诗,给自己的心灵上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如诗般生活。

  王维诗 篇3

  一、学习目标

  1、能够简要地说出王维的身分、文学史上的地位、诗歌的主要特点等。

  2、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诗中的词语。

  3、能够通过例子简要说明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4、能够举例说明借景抒情和对比的手法。

  5、《积雨辋川庄作》、《送沈子福归江东》二首熟读成诵,《辛夷坞》和《观猎》能够背诵。

  6、能够再阅读10-20首王维的诗

  二、预习指导

  (一)预习任务

  1、基本任务

  ①通过注解了解王维的基本情况。

  ②通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③熟读这四首诗。

  2、扩展任务

  ①查相关资料了解王维并做一些摘录。

  ②背诵《辛夷坞》和《观猎》这两首诗。

  ③试着分析每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④再读10-20首王维的律诗绝句。

  (二)方法指导

  1、难读难懂的词语书下一般都有注解,同学们可以先看注解,再查字典。不过,因为以下几个原因建议大家以查字典为主,一是并非所有难点书下都有注解,二是注解偶有错误,三是自己查字典印象更深。

  2、查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字典。查读音请用新版《新华字典》,查词义请用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查古汉语的词义请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或《古代汉语词典》,这些词典均为商务印书馆出版。

  3、了解王维的基本情况可以上网搜索,也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如《中国文学史》。

  4、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大致可以分三步走。一是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处在某种情境中,想要表达某种情感,尽量体会诗人的情感。二是反复揣摩诗的.题目、重要的词语及结尾的诗句,以此帮助自己把握诗的主要内容。三是考虑诗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把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可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与一般诗不同或高明的地方。其实这三步在实际运用中很难分开,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5、推荐大家再读一读王维以下这些诗歌。

  《渭川田家》、《使至塞上》、《凉州郊外游望》、《送梓州李使君》、《终南山》、《汉江临眺》、《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终南别业》、《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出塞作》、《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杂诗》、《鸟鸣涧》、《鹿柴》、《竹里馆》、《田园乐》(四首,“采菱”、“萋萋”、“山下”、“桃红”)、《少年行》(二首,“新丰美酒”、“出身仕汉”)、《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诗 篇4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又题《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里。说明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可见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蜒多姿。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声喧乱石中,当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

  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

  色静深松里,当青溪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苇。,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一片葱绿,水过之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描摹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传达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机。

  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青溪原是一条不太知名的`溪水,景致似也无特异之处,却被诗人描绘得引人入胜。诚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传达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归宿的意愿。

  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看似信手拈来,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王维诗 篇5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空尽海西头。

  注释:

  ①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他主兵象,可据以预测战事。

  ②典属国:汉代掌藩属国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

  解析:

  1“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2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赏析: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题目一作《边情》。

  一、二两句,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起句很有气势。然而,底上突然笔锋一转,顺着长安少年的思绪,三、四句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如果说,长安少年头脑里装的是幻想;那么,陇上行人亲自经受的便是现实:两者的差别何等悬殊!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又一转:由吹笛的陇上行人,引出了听笛的关西老将。承转也颇顿挫有力。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这不正是长安少年所追求的目标吗?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又如何呢?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苦辣!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写得悲怆郁愤。关西老将为什么会有如此悲剧的遭遇呢?诗中虽未明言,但最后引用了苏武的典故,是颇含深意的。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在北海边上持节牧羊十九年,以致符节上的旄繐都落尽了,如此尽忠于朝廷,报效于国家,回来以后,也不过只做了个典属国那样的小官。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安慰关西老将的话,但实际上,引苏武与关西老将类比,恰恰说明了关西老将的遭遇不是偶然的、个别的。功大赏小,功小赏大,朝廷不公,古来如此。这就深化了诗的主题,赋予了它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清人方东树推崇这首诗说:“起势翩然,关西句转收,浑脱沈转,有远势,有厚气,此短篇之极则。”(《昭昧詹言》)在十句诗中,作者把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种类型的人物,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巧妙地集中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今日的长安少年,安知不是明日的陇上行人,后日的关西老将?而今日的关西老将,又安知不是昨日的陇上行人,前日的长安少年?诗的主旨是发人深省的。

  作者写到“长安少年”、“陇上行人”、“关西老将”这三类人物,写到戍楼看星、月夜吹笛、驻马流泪这三种边塞生活场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呜咽的笛声,悲怆的将士,构成了一种寂寞悲凉的意境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的艰苦。

  王维诗 篇6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三首·其二》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观猎》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送别》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终南山》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陇西行》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临湖亭》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归嵩山作》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秋夜曲》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送沈子归江东 / 送沈子福之江东》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过香积寺》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老将行》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春中田园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青溪 / 过青溪水作》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酌酒与裴迪》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杂诗》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西施咏》

  双燕初命子,五桃新作花。——《杂诗》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田园乐七首·其四》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山居即事》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田园乐七首·其一》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吟》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洛阳女儿行》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七首·其五》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田园乐七首·其二》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息夫人》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田园乐七首·其三》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书事》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送别》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送邢桂州》

  王维诗 篇7

  《木兰柴》原文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木兰柴》注释

  ①木兰:落叶乔木,叶互生,倒卵形或卵形,开内白外紫大花。

  ②敛余照:收敛了落日的余晖。

  ③彩翠:鲜艳翠绿的山色。

  ④夕岚:傍晚山林的雾气。

  ⑤无处所:飘忽不定。

  《木兰柴》译文

  秋日的山顶衔着半轮残阳,很快只留下一抹余辉,晚霞把金光涂抹在每一片树叶上,闪烁鲜亮,展露着秋天山林中斑斓的艳丽。在夕照中,倦飞的鸟儿鼓动着翠羽,鸣叫着互相追逐遁入山林,没入薄薄的山岚之中。

  《木兰柴》赏析

  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

  《木兰柴》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

  王维诗 篇8

 

  两首《杂诗》

  王维

  (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2)从语言方面分析这两首诗的特点。(4分)

  (1)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诗(一)是家里人(或女方)询问船家是否有离家人(或男方)的来信;诗(二)是离家人(或男方)询问家中情况(或变化)(4分)

  (2)从语言方面分析这两首诗的特点。

  答:这两首诗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淡到了极点,诗味反而更醇厚。从问句中可见其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4分)

  阅读练习二:

  1.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赏析。(6分)

  2.为什么诗㈡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只写花而不写人?(5分)

  3.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运用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6分)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1分)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1分)。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1分)。第二首诗从男方立言,(1分)他见到家乡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1分)。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1分)。

  2.诗人选取典型细节,用借代手法(1分),以花(或梅花寒梅)代指亲人和家中的一切,问花是表达思亲怀乡之情(2分),这样写感情含蓄真切,富有情趣(2分)。

  3.语言风格上,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句式运用上,以文句结尾,可见对亲人急切的思念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 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崇信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诗 篇9

  竹里馆

  作者:王维 年代: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泛前陂

  秋空自明迥,况复远人间。畅以沙际鹤,兼之云外山。

  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此夜任孤棹,夷犹殊未还。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东溪玩月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像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清灯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赋得秋日悬清光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像,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余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清如玉壶冰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王维诗 篇10

 

  全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全诗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⑵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⑶来日:来的时候。

  ⑷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⑸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⑹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全诗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全诗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王维诗 篇11

  1、山中 ——王维

  溪清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2、山居秋螟——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4、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5、送祢郎中——王维

  东郊春草色,驱马去悠悠。况复乡山外,猿啼湘水流。

  岛夷传露版,江馆候鸣驺。卉服为诸吏,珠官拜本州。

  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早晚方归奏,南中才忌秋。

  6、送钱少府还蓝田 ——王维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7、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桃源行——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山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山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王维诗 篇12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颗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它的成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象鲁迅所说的:“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凡诗歌,读起来都会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心胸,更不用说唐诗了。唐诗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不仅在我们国内,在国外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听到外国中文课的同学们可以顺口背上几首唐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很惊喜,因为那很有一种‘根’的感动。”①从小就喜欢读唐诗,虽然大半是读不出诗中的韵味,但每次读,都会觉得在情感得到了升华,特别是读王维的诗歌。我不是很开朗的人,甚至有时会感到淡淡的哀愁和孤独,虽说唐诗有很多诗歌都能让人变得开明起来,如李白就是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的浪漫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等是多么的开阔,多么的自信,但在这种自信中难掩自命不凡、恃才傲物、不可一世,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里,难免要遭殃的。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自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慈悲,但难免有点悲观,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都体现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但读着会让人有点压抑,因为我本身就是个不开朗的人,如果在我郁闷的时候再读杜甫的诗,眼前一堆堆的白骨,我想我心情会更加沉重的。所以和李白、杜甫等人相比,我更喜欢王维的那种内敛式的乐观,不轻狂、不自卑。

  王维是盛唐诗歌的一个伟大诗人,按称号来称,他是“诗佛”,因为他的诗中包含很多禅宗思想,他的诗中多“空”字,包含许多出世入世的句子就其作品而言,是苏轼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曾被唐代宗称为天下文宗。可见,虽然王维在诗歌的成就没有李白、杜甫的大,但也是在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王维的'诗歌涉及面很广。

  一、真挚感人的送别诗

  王维送别诗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惜别之情,而后被一唱三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因为饱含深情、对友谊真诚中肯,在送别的时候殷殷劝酒,依依惜别,几许悲壮,几许苍凉!酒是离别的曲,在离别之际,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只好借助“酒”来代替“我”的千叮万嘱。“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是知己。“无故人”既是说朋友走了,没有了“我”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惋惜自己得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离别,离别了,谁还能像我们理解彼此一样理解对方呢?所以学过这句诗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被它的魅力所感染。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送别》“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表现了“我”和友人的共同点:心胸坦荡,志趣高雅,胸怀开阔。“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送别诗都深入人心,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职位都会对这些感人的诗歌大加称赞的。

  二、旷逸豪放的边塞诗

  《陇西行》“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等送别诗都写出了诗人的豪气。确实,诗人是一个旷逸豪放的诗人。透过这些诗歌也可以看到盛唐人胸怀宽广,充满自信,思想活跃的。

  三、美如画卷的山水诗

  最能代表王维风格的莫过于他的山水诗了,他的山水诗真的是文清似水,诗美如画,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高扬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生命力。

  和孟浩然的身心俱隐不同,王维是个亦官亦隐的隐士,是心隐,在仕隐间只一步之遥,他信奉佛教,内心平和,很多诗歌都充满了禅理,难怪被称为“诗佛”。隐士文化古来有之,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是很多文人志士的追求。如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等就是一个追求隐士生活的杰出代表。王维虽然没有身隐,但却真正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王维的山水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他对我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其中,写乡村景物和农家生活的田园诗充满着牧歌情调,表现他闲逸萧散的情趣和恬淡自适的心境。他的山水诗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还是诗歌的艺术丰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维的山水诗显著标志是在于自觉追求物我合一的思想境界和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诗写作者归嵩山之所见所闻,充满空明镜界和宁静之美,充分表现其归隐山林生涯的悠然,和不再与闻世事之悠然。整首诗的基调是昂扬情思、明朗基调,不纤弱,不低沉、不颓废的。这点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有相似之处。一阵新雨后,山上变得更加清明几净,一切都显得是那么明亮,富有生命力。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照耀在松林间,泉水从石头处缓缓流出,那些浣女、渔夫工作了一天,得到满足后快乐地哼着歌。最后才点明诗人的意思——归隐。这首诗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真是一幅美如画卷的图画。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早年对功名也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对统治者、官场失望,才有意于禅宗,想借以摆脱俗世的烦扰,不过这也倒没有使他消沉、颓废,而是以一种冲淡的态度面对这一切。

  王维还有很多山水诗,这里就不一一述说。

  很多诗人描写山水诗。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是个身心俱隐的人,是真正的隐士,但有点消极避世的意味。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流露出儒家思想,但和王维冲淡不同的是,柳宗元“机心”未忘,并由此带来忧伤与悲愤,这是柳诗中常见的意境。

  李白的山水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去,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物我合一的艺术思维,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这是和王维的现实观点不同的。

  好的诗歌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胸襟。一个人感觉到空洞的时候,拿起诗歌读一读,会对我们的身心有莫大的好处,特别是王维的诗歌,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王维诗 篇13

  《伊州歌》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伊州歌》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伊州歌》原文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伊州歌》注释

  伊州歌:乐府曲调名。王维的这首绝句是当时梨园传唱的名歌,语言平易可亲,意思显豁好懂,写来似不经意。这是艺术上臻于化工、得鱼忘筌的表现。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

  “清风”句:此句《乐府诗集》作:“秋风明月独离居。”以乐景写哀,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只能给独处人儿增添凄苦。苦:极甚之词。苦相思:相思之极。

  荡子:指丈夫。

  从戎(róng):从军。

  十载馀(yú):极言其从戎之久。

  征人:丈夫。

  数:屡次,常常。

  附书:《乐府诗集》作“寄书”。

  《伊州歌》译文

  在清风明月之夜,我想念你极了。浪荡的人啊,你从军十多年了。

  你出征时,我再三嘱咐过你了,当鸿雁南归时,你千万要托它捎封家信回来啊!

  《伊州歌》赏析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两句,展现出一位女子在秋夜里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诗句使人想起古诗人笔下“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意境。这里虽不是春朝,却是同样美好的一个秋晚,一个“清风明月”的良宵。虽是良宵美景,然而“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给独处人儿更添凄苦。这种借“清风明月”以写离思的手法,古典诗词中并不少见,王昌龄诗云:“送君归去愁不尽,可惜又度凉风天。”到柳永词则更有拓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味虽然彼此相近,但“可惜”的意思、“良辰好景虚设”等等意思,在王维诗中表现更为蕴藉不露。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别就是十来年,可见“相思”之“苦”。但诗中女子的苦衷远不止此。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两句运用逆挽(即叙事体裁中的“倒叙”)手法,引导读者随女主人公的回忆,重睹发生在十年前一幕动人的生活戏剧。也许是在一个长亭前,那送行女子对即将入伍的丈夫说不出更多的话,千言万语化成一句叮咛:“当大雁南归时,书信可要多多地寄啊。”“殷勤嘱”,要求是“数(多多)附书”,足见女主人公盼望期待之急切。这一逆挽使读者的想象在更广远的时空驰骋,对“苦相思”三字的体味更加深细了。

  末两句不单纯是个送别场面,字里行间回荡着更丰饶的弦外之音。特别把“归雁来时数附书”的旧话重提,大有文章。那征夫去后是否频有家书寄内,以慰寂寥呢?恐怕未必。邮递条件远不那么便利;最初几年音信自然多一些,往后就难说了。久不写信,即使提笔,反有不知从何说起之感,干脆不写的情况也是有的。至于意外的情况就更难说了。可见,那女子旧事重提,不是没有原因的。“苦相思”三字,尽有不同寻俗的具体内容,耐人玩索。

  进一步,还可比较类似诗句,岑参《玉关寄长安主簿》:“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张旭《春草》:“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岑、张句一样道出亲友音书断绝的怨苦心情,但都说得直截了当。而王维句却有一个回旋,只提叮咛附书之事,音书阻绝的意思表达得相当曲折,怨意自隐然不露,尤有含蓄之妙。

  此诗艺术构思的巧妙,主要表现在“逆挽”的妙用。然而,读者只觉其平易亲切,毫不着意,娓娓动人。这正是诗艺炉火纯青的表现。

  《伊州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为大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为安史乱军所获,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王维诗现存约四百首,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有《王右丞集》。

【王维诗】相关文章:

王维的诗10-20

王维诗07-28

王维的诗全集11-03

王维田园的诗10-25

王维的诗相思03-10

杂诗王维08-23

王维送别诗07-20

王维的赠别诗12-25

王维的送别诗03-21

王维写的诗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