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16 15:01:32 题西林壁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

  (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

  (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庐山的真面。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等词)

  (3)齐读诗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五、练情巩固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 )的庐山,只有( )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六、小结: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

  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侧

  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

  高低

  不识只缘认识事物

  (果) (因)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 了解诗句的意思。

  3 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 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 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 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

  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

  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

  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

  1、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学习古诗

  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 同

  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 指

  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 全

  班齐读古诗。

  2、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 四

  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 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

  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岭

  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 在

  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

  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

  用。)

  (2) 指

  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指

  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 指

  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 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

  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

  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

  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

  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 指

  导朗读。

  4、 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篇】相关文章:

1.《题西林壁》语文教学设计

2.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4.《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5.《题西林壁》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6.题西林壁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7.《题西林壁》的语文教学设计

8.【热】《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9.【热门】《题西林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