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

时间:2021-03-07 15:00:40 题西林壁 我要投稿

【热门】题西林壁教案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题西林壁教案4篇

题西林壁教案 篇1

  课堂实录:

  (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

  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诗?

  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

  生:可以用的方法理解词义。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生:这是我根据诗意画的画。

  师:自己理解了诗意,轻声把诗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教大家:苏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这里是虚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

  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案例分析: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题西林壁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感受和想象古诗的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活动准备

  幻灯片、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小朋友看黑板上老师画的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能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么?看谁说得又完整又全面而且声音洪亮。(我看到了绿绿的柳树,很多高高的山、还有人、云彩)那老师现在问小朋友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你爬到山顶了?你爬到山顶都看见了哪些东西呢?(树、草、花、也有好多的山)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告诉你,画上的人叫苏轼,他爬的山名字叫庐山,苏轼登庐山写了一首好听的.古诗。你们想听听么?

  二、学习古诗

  1、听古诗范读。

  2、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3、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4、小朋友齐读古诗。

  5、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6、指导小朋友看黑板的图画背诵古诗。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学会这首诗了么,把它教给你的小弟弟小妹妹好么?背给爸爸妈妈听好么?

  大班语言教案:古诗《望庐山瀑布》

  活动目标: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完整念古诗,幼儿欣赏。

  --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

  --师提问: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

  --小朋友,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为幼儿一一解释)。

  --教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学念古诗

  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

  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小声的念。

  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

  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

  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

  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结束部分

  1、复习故事《聪明的乌龟》。

  2、小结活动情况下课!

题西林壁教案 篇3

  师:岭和峰有什么区别?

  生:岭就是山岭,峰就是山峰。

  师:那山岭和山峰又有什么不一样呢?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表达一下?

  生:山岭是无边无际的。

  师:无边无际?

  生:一望无际。

  师:一望无际?谁能表达得更确切一些呢?它其实是……

  生:山岭是长的,一排的。

  师:一排的,高高低低的,所以可以形容它“连绵不断”;那山峰呢?

  生:高耸入云。

  生:直插云天。

  师:好的,山峰是高耸的,这两个词形容了山峰的特点。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横着看,庐山的山岭——

  生:连绵不断(引导学生缓缓张开双臂,又做波浪状,表示山岭起伏);

  师:侧过身来观赏,庐山的山峰——

  生:高耸入云(直插云天)(引导学生双手搭成一个尖角,迅速上举)。

  师:呵,可以选择你认可的词汇。那“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其他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又分别会是什么印象呢?闭上眼睛,一遍一遍吟诵这两句诗,你想象自己就在庐山道上跋涉游览,远远地望……凑近了看……抬起头……俯下身……你的眼前仿佛看到……

  师:远远地看——

  生:无边无际的山。

  师:唉,这个词用在这里比较合适了。你远远看到了什么?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是啊,庐山水汽丰富,庐山云海可是天下一绝啊。远望庐山,云雾缭绕;走在山道上,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鸟在天上飞过,一转眼就飞到山林里了。

  生:我看到山崖很陡峭,一直往上就看不见了,不知道有多高。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你肯定想起了李白,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飞瀑之下又会有什么呢?

  生:大水潭。

  生:很深的峡谷,有水汽不断冒上来,我看到过的。

  师:是啊,那可是深谷幽潭,一眼望不到底啊。这就是庐山:横着看,山岭起伏——

  生:连绵不断;

  师:侧着看,山峰高耸——

  生:直插云天;

  师:远远地看——

  生:云雾缭绕;

  师:挨近了看——

  生:悬崖峭壁;

  师:抬头仰望——

  生:飞流直下

  师:低头俯视——

  生:深谷幽潭。

  师:再换一个角度的,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观,所以在苏轼眼里看来,庐山是——读: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庐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生:变化万千,千姿百态。

  师:怎么会是这样呢?产生这样的感觉的原因是——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反思]

  王崧舟老师谈诗意语文,列了三点:举像入境,诗意语文的言语呈现;移情体验,诗意语文的生命敞开;独特感悟,诗意语文的思想舒展。《题西林壁》寓理于景,而且对“景”的描述实在简约,乃至抽象,而实质上“景”又是那样的丰谵华美,奇崛诱人。若要暗晓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理,必先要领略庐山的“真面目”,乱花渐欲迷人眼,而后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故如是。

题西林壁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

  3.作者

  三、读正确,明诗意

  1.听录音读

  2.指生读

  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情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2.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能答出来,就说明这首诗大体读懂了。

  题一: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找出来。

  (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题二: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真的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

  小结: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题三:作者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结:看来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引导回答: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诗意引申

  1.师举生活实例1:一位同学放学校外等车远观学校教学楼……于是,他轻轻地吟诵道:

  (引读)不识庐山真面目——

  2.师举生活实例3:以《背影》为例,引出不识“父爱”真面目,只缘身在”父爱”中。小结:诗中的“山”不是指庐山了,这个“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3.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举例说一说。

  (逐一事例引读)不识××真面目——

  4.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引导理解: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预知事情真相与全貌,需全面了解。

  四、全文总结

  小结: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五、拓读古诗

  古诗欣赏

【【热门】题西林壁教案4篇】相关文章:

1.题西林壁教案范文

2.小学题西林壁教案

3.题西林壁 优秀教案

4.苏轼题西林壁教案

5.2017题西林壁教案

6.《题西林壁》名师教案

7.《题西林壁》教案示例

8.小学《题西林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