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亲情的陶渊明:曾辞官为同父异母的妹妹奔丧

时间:2023-06-17 16:11:16 炜玲 陶渊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亲情的陶渊明:曾辞官为同父异母的妹妹奔丧

  《祭程氏妹文》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祭文。这篇祭文赞扬了程氏妹的言行品德,并通过回忆往日兄妹的友情而寄托深切的哀思。全文以四言韵文写成,行文或高亢或低回,真挚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之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重亲情的陶渊明:曾辞官为同父异母的妹妹奔丧,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亲情的陶渊明:曾辞官为同父异母的妹妹奔丧

  如果说《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纲领,那么“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便是这隐居生活的条目。渊明正是依靠着“感情”“文艺”“游览”“耕作”这四大支柱,撑起自己的隐居生活的。伍涵芬《读书乐趣》中说:“(《归去来兮辞》)尤妙于“息交绝游”一句,下即接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若无此两句,不将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

  渊明是个很重亲情的人,除去妻子儿女,他和一些兄弟姐妹的感情也是非常真挚的。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中所说,他有了归隐之心,但没有立刻付诸行动。但是他听说妹妹去世的消息,马上就辞官奔丧去了: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程氏妹,是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嫁到姓程的家里,所以称为“程氏妹”。陶渊明还专门写了一篇《祭程氏妹文》,祭文不长,语言也很朴实,但非常真挚感人。其中说到:

  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

  爰从靡识,抚髫相成。

  这是说妹妹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那时我们都比较小,渊明十二岁,妹妹才九岁。两个人从不懂事开始,就互相爱护着一起长大。祭文没有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但是“爰从靡识,抚髫相成”这八个字,便把那种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的兄妹情感全都蕴藉地表达出来了。这种情感恐怕是当今的独生子女想象都无法想象的,因为情感是一种体验,没有经历过,任你如何想象,也是似是而非,终隔一层的。祭文最后说:

  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

  如何一往,终天不返!寂寂高堂,何时复践?

  藐藐孤女,曷依局恃?茕茕游魂,谁主谁祀?

  奈何程妹,于此永已!死如有知,相见蒿里。

  呜呼哀哉!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程氏妹嫁到武昌之后,还和渊明通过一些书信,而且她也生了一个女儿。但是程氏妹为什么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呢?死了如果真有灵魂的话,那么我们还会见面的。蒿里是死者魂魄所归之处,即指墓地,古乐府有丧歌《蒿里行》。

  除了程氏妹之外,渊明的诗文中还提到了两个弟弟:一个是从弟仲德,一个是从弟敬远。从弟是同祖父的弟弟,也就是堂弟。(有的版本也把“仲德”写作“敬德”。因为有关敬远的诗文有两篇,都写作敬远,所以有人认为,按照过去起名字排行的规矩,另一个弟弟可能是应该叫“敬德”)渊明有一首《悲从弟仲德》诗,大约是他五十岁左右,回到柴桑旧居时,去已故的从弟仲德家中感慨凭吊的。诗的首尾两联分别是“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迟迟将回步,恻恻悲襟盈”,可见诗人凄恻之情,想起弟弟生前的种种,低回久久不忍离开。

  至于另一个弟弟敬远,则和渊明的关系更近。按渊明说,他们是“父则同生,母则从母”。也就是说,渊明和敬远的父亲都是陶茂所生,是兄弟;而他们的母亲都是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嘉的女儿。孟嘉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陶侃的两个孙子,一个女儿生了陶渊明,一个女儿生了陶敬远。所以渊明和敬远的母亲,又分别是对方的姨妈,也就是从母。这种关系,使得两个人的感情特别的亲近——虽然从诗文中推算,渊明要比敬远大十几岁。渊明写过一首诗,题目是《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这一年敬远二十三岁,他和渊明一起过着读书耕作的生活。诗中说: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可见他们在一起读书,读到那些前代的先贤们,一起用先贤在困厄中坚持节操的精神来激励自己。这样的生活过了不久,敬远也去世了。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中说:

  年甫过立,奄与世辞。长归蒿里,邈无还期。

  立指三十而立之年,敬远刚过了三十就去世了。渊明在祭文中回忆起了他们一起耕种出游的生活,感伤不已:

  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

  三宿水滨,乐饮川界。静月澄高,温风始逝。

  抚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离世!

  看看祭文中所说的这些,忽然觉得《归去来兮辞》最后说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有时可能也未必是渊明自己一个人,也会有从弟敬远的身影。然而“物久人脆”——生命真是太脆弱了啊!

  创作背景

  这篇祭文作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五月,陶渊明四十三岁。程氏妹是陶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比陶渊明小三岁,因嫁给程家,故称程氏妹。程氏妹于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在武昌去世,陶渊明曾辞去彭泽令前往奔丧(见《归去来兮辞》序)。过了一年半之后,陶渊明向她祭奠,写下这篇祭文。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祭文赞扬了程氏妹的言行品德,并通过回忆往日兄妹的友情而寄托深切的哀思。文章分七层:首叙祭时、被祭者和祭者;次叙程氏妹死后悲凉景象;三叙兄妹情深;四叙程氏妹之德范;五叙兄妹再失慈亲;六叙妹死后遗物、遗事、遗孤;末尾致哀痛。

  文章起首,作者抑制着悲痛的情感,为全文拉开序幕。当诗人一年半之后向程氏妹祭奠时,他见到的是“庭草荒芜”“哀哀遗孤”,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笼罩全文,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也许是触目伤怀,作者的笔触不自觉地拉回到对过去的回忆。二人同父异母,程氏妹九岁丧母而由陶渊明生母抚养,在特殊的充满坎坷的生活环境下结成了“特百常情”的绵远情谊,这就使他对过早亡故的程氏妹更加哀痛不已。在亡妹诸多美德中,有“有德有操。靖恭鲜言,闻善则乐。能正能和,惟友惟孝。行止中闺”的品德无疑是对诗人触动最深的。然而,虽然有“积善云有报”的古训,却并绵远在“闻善即乐”的程氏妹身上应验,她不幸早亡。“彼苍何偏,而不斯报”之语,以指天诘问的语气,怒责上天的不公,对程氏妹积善却早亡表达了极大的不满。此后,诗人以饱经沧桑的笔调叙述了身世、家世之悲来悼念程氏妹。在“黯黯高云,萧萧冬月,白雪掩晨,长风悲节”的景物衬托下,诗人以“兴言泣血”表达了自己的深哀剧痛。而“如何一往,终天不返!寂寂高堂,何时复践?”则以疑问语气突出了二人昔日相互依恋、今日一去不复返的叹惋和痛惜。结尾处诗人对程氏妹“茕茕游魂,谁主谁祀”游魂孤独无依的想象更加显得凄恻动人,这是诗人对程氏妹的关爱和不舍,“死如有知,相见蒿里”的阴阳之约,表现了诗人锥心的痛楚。

  全文以四言为主,行文或高亢或低回,字字句句浸透着兄妹之情、怀母之思,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痛之情,摧心断肠。

  名家点评

  天津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叙来使人凄楚。”“天道是乎,非乎?悲怆淋漓。”“白云风月,无不使人悲哀。”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重亲情的陶渊明:曾辞官为同父异母的妹妹奔丧】相关文章:

关于陶渊明辞官归隐作文(通用31篇)10-10

《曾巩为文章》02-03

季布辞官的阅读答案及译文11-09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译文04-18

弟子规中李密辞官的小故事01-06

陶渊明《拟古》03-06

陶渊明的故事03-28

陶渊明诗集10-28

陶渊明的作品04-09

陶渊明的资料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