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其六

时间:2022-10-31 15:21:04 陶渊明 我要投稿

饮酒陶渊明其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饮酒陶渊明其六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饮酒陶渊明其六

  《饮酒 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作品赏析

  其六(1)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2)。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3)。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4)。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5)。

  [注释]

  (1)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愤怒的口吻斥责了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黑暗现实,并决心追随商山四

  皓,隐居世外。

  (2)行止:行为举止。端:种,类。

  (3)苟:如果。相形:互相比较。雷同:人云亦云,相同。《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

  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楚辞?九辩》:“世雷同

  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毁誉:诋毁与称誉。

  (4)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达士:贤达之人。尔:那样。

  (5)咄咄(duō多):惊怪声。 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黄绮:夏黄公与绮里,代指“商山四

  皓”。见《赠羊长史》注(9)。

  [译文]

  行为举止千万种,

  谁是谁非无人晓。

  是非如果相比较,

  毁誉皆同坏与好。

  夏商周未多此事,

  贤士不曾随风倒。

  世俗愚者莫惊叹,

  且隐商山随四皓。

  作者简介

  像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创作背景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405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由于社会的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因此,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横祸难料的黑暗现实造成的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影响破落贵族出身的陶渊明。他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解去彭泽令,前后几仕几隐,实际做官时间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这样在黑暗现实里稍纵即逝。因此,他借“醉人”的语言,指责黑暗社会,揭露政治危机,鄙弃虚伪世俗。

  组诗《饮酒二十首》前有小序,这是研究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闲居寡欢”、“顾影独尽”,可见诗人是在极度孤寂、痛苦的心境下写《饮酒》诗的。“纸墨遂多,辞无让次”,可见这中间有个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过程,并非一时所作,而是诗人把他平时积聚在胸中的所想所感,借“既醉之后”这个最恰当的时机抒发出来的。

  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饮酒陶渊明其六】相关文章:

陶渊明饮酒其五11-15

饮酒·其五(陶渊明)10-30

饮酒陶渊明其五04-22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11-13

饮酒其八陶渊明11-09

陶渊明的饮酒其九11-11

陶渊明其五饮酒11-08

陶渊明饮酒其八10-29

陶渊明饮酒(其五)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