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做官经历

时间:2020-11-23 14:16:18 陶渊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做官经历

  导语: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究竟一生做过几次官?每次做官的原因和心态如何?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位著名隐士的仕宦生涯。

陶渊明做官经历

  凡是读书人,“修齐治平”总是他们的理想,所以杜甫说我要“致君尧舜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我要使我的国君成为尧舜以上的国君,所以他的理想就是能够出来辅佐国君,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陶渊明虽然本性是真淳、自然的,可是他也曾经出来做过官。

  陶渊明写《形影神》,考量的就是死生的问题。你活着的意义跟价值在哪里?所以儒家就说,“太上有立德”,最高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些德业,千年万世让人们百姓都受到你的德惠,“太上有立德”。象孔子留下来的《论语》,至少从我来说,小时候六七岁开蒙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我觉得我终生的受用无穷。“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就是真是做了一番事业,造福给后世的人民。大家知道四川的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以前,秦国的李冰父子修造了这个都江堰,使得这个江水涨起来的时候可以分流,不涨的时候可以灌溉田园,那真是几千年来造福了四川的农业。“其次有立功”,再其次呢?“其次有立言”,你没有能够立德,没有机会立功,但是你有了著作留下来。所以魏文帝曹丕说“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典论·论文》),文章是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事业,你把你的政治理想,你的治国方略留下来了,“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能使你声名不朽。你身体虽然朽坏了,但是你的精神、你的思想还留在世界上,“年命有时而尽,”一个人的一生不过百年,我们的年岁、我们的生命都有一个时候会终结,这是必然的事情,“年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你活着的时候就算是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你死后呢?什么都带不走,所以“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也”,都不象文章可以传流久远。

  所以古人要想追求不朽,就是有“太上”的“立德”,其次的“立功”,其次的“立言”,而那些读书人所追求的“修齐治平”都是“立功”。那陶渊明的本性呢,他说是“少学琴书”(《与子俨等疏》),我从小就读这个诗书,“偶爱闲静”,我喜欢闲静的生活。他本性是喜欢闲静,是任真的、是自然的,可是他毕竟读过书了,所以他也有读书人的“修齐治平”的立德立功的理想。

  我们知道东晋末年,天下大乱。我们常常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礼记·大学》),你的财货,其实不止是财货,任何的东西,你如果是不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将来一定有不正当的途径失去。我们说武王伐纣取得了天下,而取得天下以后,就把商朝的很多制度都改变了,所以武王是“革命”,“革命” 这两个字,不是后来到晚清到民国才有革命的,在中国古代就管武王就叫做革命,他不但把商朝推翻了,而且他改正了商朝政治经济制度的很多缺点,所以周朝才能够传世久远。所以武王是为了长治久安去作打算的,而很多人打天下就是只看眼前,夺来就享乐,夺来就施暴政,所以这样的朝代如何能够传得长久呢?

  陶渊明所生的时代是在东晋,东晋当然是从西晋变来的了,西晋怎么得来的?西晋是篡魏得来的。刚才我说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无君无父、伤天害理,你得到了天下你能够长久吗?所以当西晋得天下以后,它自己的王室就马上发生了所谓“八王之乱”,晋朝的司马家的宗室互相争权,就你杀我我杀你。不仅如此,连西晋的诗人都很少有得到好死的,很多都是在这种政治斗争之中被杀,魏晋之间的嵇康就是被杀死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你去看看他们的传记,大半都不得善终,都是被杀死的。而阮籍是怎么保全的?他的好朋友嵇康被杀死了,他怎么就被保全了呢?因为这些个政治上要夺权的人,都想拉拢社会上那些有名的知识分子,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当年司马昭就想让阮籍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后来就是西晋的第一个皇帝,攀龙附凤,何等好的机会!可是阮籍不愿意这样做,不愿意卷入到政治的这个漩涡中去,所以他就每天喝酒,借着酒醉来逃避政治迫害。据说他曾经一醉六十日不醒,所以司马昭就没有办法跟他提这件事情,所以阮籍是借着酒醉而保全了自己。

  当司马昭后来加封为晋王的时候,要“加九锡”,九是一个最高的级数,“锡”就是赏赐的意思,就是给他很多优渥的特权和待遇。这个司马昭加九锡要“劝进”,就是他表面上还客气推辞,所以还要人写劝进的表文,这个表文就是阮籍写的。所以有人说这个阮籍是清流,怎么替这个篡逆的司马昭写了劝进的表文?他怎么能不写?只是写的时候在里边做了点小文章。他说你有这么大的功劳,你应该接受这个九锡;可是后面就一转,说你对国家建立了这么大的功业,假如你在接受了以后,登上箕山去拜见许由,那真是了不起。箕山许由是谁?说尧的时候,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所以他是暗中有一种讽刺,说你有这么大的功劳,给你这么大的奖赏,你最好将来就象这个许由,让给天下也不要接受,你就不要篡位了。

  我们说了,“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晋朝以那么残忍的手段夺取了天下,他的子侄、他的后代,看他们就是这样杀戮夺取得来的,就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夺取?所以马上他自己的宗室就发生了“八王之乱”。那中原大乱,所以中国周围的一些少数民族就侵略进来了,这就是所谓的“五胡乱华”,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局面。所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就因为晋朝得国之不正当,给天下老百姓带来一场绝大的灾难。五胡十六国时期,那北方就完全沦陷了,所以晋朝的宗室就逃到南方去了,建都在东南的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这就是东晋,而东晋开国以后也是战乱不断,当时前后要发起叛乱的人,就有王敦、苏峻、桓温、桓玄等等,这都是有军政大权的人,然后老百姓也起来革命了,当时沿海就有孙恩、卢循起义,而最后夺得政权的,就是平定了桓玄、也平定了孙恩卢循的刘裕。这个刘裕也是有军权的,他把这个中央的、地方的叛乱都平定了,他当然就篡位了,所以东晋就灭亡了。刘裕改国号为宋,为了跟后来唐宋的宋分别开,唐宋的那个宋朝天子姓赵,所以那就叫赵宋;这个天子是刘裕,就叫刘宋。

  我上面讲的这些是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在这样的时代,你是出来做官还是不出来?我刚才说出来做官有几种情况,有的是出于政治上一个“修齐治平”的理想,孔子说了,“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读书人就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你出来做官,不是为了去挣钱拿俸禄的,可是孟子说,“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孟子·万章下》),读书人拿什么养家糊口啊?你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所以有的`时候你也是要得到俸禄才出来做官的,所以“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所以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是说“亲老家贫”,所以“起为州祭酒”(《宋书·隐逸传》),就是出来做了一个州官的祭酒,祭酒是掌管文化活动的。那是哪个州的祭酒呢?陶渊明是江西人,是浔阳柴桑人,当时属于江州,所以陶渊明因为“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是在江州。

  陶渊明有一首诗曾经写到这一件事情,他说“是时向立年”(《饮酒》二十首之十九),那个时候我的年龄正是“向立”的年岁,“向立”的年岁是多大呢?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所以“向立”年是他差不多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可是陶渊明一出来做官就觉得格格不入,觉得很难过,他曾经给他的儿子留下一封信,他说自己“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他说我这个人性情刚直,就是不会敷衍,不会做虚伪的事;我的才能也很笨拙,你要看陶渊明写诗当然一点也不笨拙,是做官的才干太笨拙了,是不是?那是两码事。

  陶渊明后来不做官了,就去种地。种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旱涝各种灾害,所以他常常忙碌工作了一年,但是没有很好的收成,所以陶渊明说“夏日长抱饥”(《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夏天常常是挨饿,因为秋天才有收成,而秋天收获的粮食到夏天都快吃光了,“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并序》),新的粮食还没有收,旧的粮食都吃完了,所以“夏日长抱饥”,常常是挨饿。冬天的寒冷的夜晚,“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没有厚的棉被,所以挨冻。你想啊,别的你说怎么样还是离你很远,可是挨饿跟受冻是你自己最切身的痛苦,所以他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说饥冻虽然是这么切身的痛苦,我还是不愿意出去做官,因为“违己交病”,你要让我去做官,每天跟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每天要我逢迎拍马,要我眼看着他们贪赃枉法而不能说一句话,那个时候的痛苦比饥冻更厉害,“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所以他很快就辞职了。

  我刚才举了苏轼的两句话,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陶渊明中间也还出来做过几次官,陶渊明的传记上说他还曾经做过镇军参军和建威参军。那什么叫镇军参军,什么叫建威参军?镇军、建威都是将军的名号,他做过镇军将军的参军,也做过建威将军的参军。那镇军将军是谁呀?建威将军又是谁呀?陶渊明是给谁做了参军?从历史上考证,这个镇军将军、建威将军都是在江州这里的军政长官,谁做过江州的军政长官?桓玄、刘裕。刚才我们说了,桓玄刘裕都是篡逆的,桓玄造反,刘裕把他平定了;桓玄平定了,刘裕有了军权就篡位了,就把晋朝给推翻了,建立了他的刘宋朝廷。有人就说,以陶渊明之清高隐逸,难道给这些叛逆的桓玄刘裕做官吗?可是很不幸的就是,你如果真是从历史上考证,当时在江州前后做军政长官的就是桓玄跟刘裕。

  陶渊明所生的时代是晋宋之际,现在我们还是回到苏东坡来。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因为陶渊明三十岁左右曾做了一次官,很短的时间就回去了;他曾经给镇军将军、建威将军都做过参军,有的人也不承认,就替陶渊明解释,说这“镇军”错了,不是镇军将军,是“镇北将军”吧?大家就给他改,改来改去的,不要让他跟桓玄刘裕做官。可是这不能随便改,就跟这诗不能改一样。陶渊明真的给他们做过官,而给他们做官也不是没有缘故的,刚才我就说了,求仕有的时候是为贫,有的时候不是为贫,是为了什么?为了“功”。陶渊明给桓玄出来做官,为什么?所以陶渊明这个人虽然简单,可是他非常不幸,生在那样一个乱七八糟的时代。所以你要讲他就要牵扯到这些杂乱的背景。

  我们说司马氏是东晋的皇族,当时掌权的是司马道子和他儿子司马元显,皇帝的大权旁落,所以桓玄就起兵,他当时有两个名义,一个是讨伐司马道子、司马元显,这是所谓“清君侧”,就是皇帝身边有了专权的小人,我们替皇帝清除他们;一个就是平定当时沿海的孙恩卢循的起义,这样他就出师有名啊。所以当桓玄刘裕那个篡逆的野心还没有显露出来以前,他们是为国家平定战乱,所以陶渊明是参加了他们。而且陶渊明参加桓玄还有一个关系,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曾经是桓玄的父亲桓温的部下,所以当桓玄要起兵,说是“清君侧”讨伐司马道子父子,说是要平定海边的叛乱,这个陶渊明当然可以参加。

  陶渊明不是没有立功之心,他也有立功之心。我们再看一首陶渊明的诗,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的第五首,“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说我想到当我年轻的时候,我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快乐的事情,可是年轻就是快乐的事情,“欣豫”就是内心充满了欣喜,充满了和乐,“猛志逸四海”,我当时也有远大的志向,想立一番功业,“骞翮思远翥”,“翮”就是鸟的那个很硬的翅膀,“搴”是举起来,我也想举起我的翅膀“远翥”,就是飞到远方去;陶渊明还有一首诗,《拟古》九首的第八首,说是“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所以从这些个地方来看,陶渊明少年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要建立一番功业的心。

  那现在我们就知道,陶渊明第一次做这个江州祭酒是因为“家贫”,孟子说的“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特别是因为他的母亲年老,他要奉养父母,出来做官是应该的。那么后来他做了两次参军,这个就不是单纯的因为“家贫”了,这是因为他曾经有一份建功立业的心。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白白地过一辈子,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总是“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而现在桓玄起兵要“清君侧”,要讨平叛乱;刘裕的起兵是要平定桓玄,也是要安抚国家的,所以他就做了两次参军,那是为了功业。

  可是真是很不幸,马上桓玄跟刘裕的本来面目,那种篡夺的面目马上就暴露出来,所以陶渊明出仕都是很短的,只做了一任,几个月,马上就不做了,他见机而退了。那陶渊明毕竟是无以为生了,而且陶渊明至少有五个儿子,那他怎么样养活这一家人呢?所以陶渊明没有办法还是出来做官了,做什么官?就是求为彭泽令,他就出来做了彭泽县的县令。陶渊明自己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宋书·隐逸传》),“弦歌”是一个典故,说孔子的学生子游为“武城宰”,“宰”是治理,就是在武城这里做县官。子游做武城宰,有一天孔子路过这里,一进县城,就“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到处都是念诵、吟诵的声音。弦歌之声,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弦诵的了,就是这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所以能够用文化来治理一个地方就叫弦歌,陶渊明说我希望做两天县令,我也在这里边做一些个文化教育,除此之外,我也可以为“三径之资”,“三径”就是三条小路,就是我可以做两天县官,带点钱回去盖两间房子。

  所以苏轼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他觉得不对了,他做彭泽令一共多少天?“在官八十余日”(《归去来兮辞·序》),只做了不到三个月就辞官不干了。陶渊明就是穷的时候也想出来做点事,亲老家贫,就出来做官;但是他“质性自然,”他的本质、天性是喜欢自然,“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他说我的天性喜欢自然,不是用矫饰勉强来的。所以他后面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我就是宁肯挨冻受饿,也不能再忍受官场上的污浊了,所以他“在官八十余日”,就辞职不做了。所以苏东坡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陶渊明写过一首乞食的诗,旧谷已尽,新谷未登,“夏日长抱饥”,所以就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他自己粮食收获了,就杀鸡煮黄米饭请他的邻居、老朋友来一起吃饭,“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不错,“真”就是陶渊明的本色。

  拓展阅读:陶渊明童年故事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书记,老爹也是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影响陶渊明心理行程的因素:

  1、祖上曾经的辉煌。

  2、家道中落的困顿。

  3、野逸散仙好酒的祖父对他的影响。

  这时候的陶渊明逐渐显出其优秀的潜质,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he思远翥zhu(就是像鸟一样昂首展翅飞翔,去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的意思,古文难懂,实在讨厌)。”可见人要有理想啊,心有多远,路才可能有多远。(先生要经常把这个道理说教给学生听。)

  陶渊明逐渐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网上查了查,说是今宜丰澄塘秀溪南山自然村的陶家坪)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期间,妹妹嫁了武昌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这个时候,陶渊明自觉已经学成文武艺了,可以出来大济苍生了,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两方面的原因,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了。

【陶渊明做官经历】相关文章:

陶渊明生活经历01-29

陶渊明的生活经历03-20

陶渊明名言09-19

试论陶渊明04-08

陶渊明作文03-17

陶渊明的名言12-14

陶渊明名言警句11-05

陶渊明励志诗集09-04

陶渊明赞诗歌07-18

陶渊明小学作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