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谥号是什么

时间:2022-04-25 10:39:03 陶渊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的谥号是什么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的谥号是什么,欢迎阅览。

陶渊明的谥号是什么

  谥号乃是古代某人死去之后么,后人给他的一个称谓,而谥号又有私谥之分。而作为一个文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由其故友或学生来议谥的,不用上报朝廷的就叫做私谥,陶渊明的谥号便是私谥,叫“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谥号“靖节”是其友人著名的诗人颜延之所起之,他在怀念陶渊明逝世的到悼词《陶征士诔》中写到“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由此陶渊明的谥号便定为“靖节征士”,后世人大多提到陶渊明称之为“靖节先生”,将“征士”二字省略。

  “靖”字有安静、静默之意,“靖节”二字则有清高,有气节之意,形容陶渊明的一生高风亮节,为了不被世俗所牵绊,与世俗纠结的一切告别,静心投入朝野之外,过上静谧幽静的田间日子,亲自耕种,虽然困苦却不收嗟来之食。所以“靖节先生”这样谥号很贴切的表现了陶渊明的性格和品质,清靖寡欲,与世无争,寄情于景,平淡而恬静的过完了下半生。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和陶渊明谥号是什么我们就了解到这里,虽然短短几个字就这么描述完了,但是陶渊明的一生是我们用文字还不能够完全体会的,但是陶渊明的精神和文学作品永远在历史上占据一个不朽的位置。

  “靖节”的由来及其它

  三年前友人用恭楷毛笔抄写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纸后有余闲,请我拟一段跋语,跋语拟好后,友人电话又打过来问跋文中的“靖节”作何解,我听后粲然无语。这种笑话已见怪不怪了,是当下书坛常有的事。

  但要想阐明“靖节”的由来,一句两句话还真说不明白。“靖节”应该是晋代陶渊明的谥号。而且“靖节”属于私谥。那么何谓谥号,又何谓私谥呢?

  谥号是古代的某人死后,后人往往要给他一个称呼,这就叫谥号,正如前人所云:“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初不为善恶也。”谥号既是后人所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成为对死者的一种总结性敬称。

  关于谥号出现的时间,现代学者持不同观点。但首先应确定谥号要比姓名出现得晚。《仪礼·士冠礼》:“古者生无爵,死无谥”;《礼记·檀弓》:“死谥,周道也”;这些当然都是传统的看法。谥号的出现究竟起于何时?郭沫若、杨树达认为在战国,王国维、徐中舒认为在春秋,金景芳认为在西周初年,屈万里、吴静渊则认为在殷商。我认为谥号应当起于殷,行于周,后来慢慢发展起来。但谥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由别人来议定,二是要对一生功过进行总结。在初期还不限于此,也有生前自定谥号的。

  据《左传·文公元年》记载,楚成王中的“成”字,便是楚成王本人生前商议后才确定的。《国语·楚语上》载,楚恭王死前,希望能以“灵”或“厉”为谥,周围商定同意,他才算瞑目。春秋以后,再没有此类自定谥号的事了。当一个人死后,给以怎样的谥号,这在古代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因为这是“行之迹”,“功之表”,是盖棺论定。而且谥号要求高度概括。《左传》中说楚商臣发动宫廷政变,“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日灵,不瞑,曰“成”,乃瞑。为什么楚成王临死前听说给他的`谥号是“灵”就不闭眼,死不瞑目。待知改为“成”才闭上眼睛。因“灵”与“成”的意义不同,“灵”是指乱而不损,极知鬼事,不符合楚成王的想法。而“成”有“安民立政”的意思,方得到他的认同。可见议谥是个十分严肃的事情,这种总结性的益棺论定,既关于死者的褒贬,又关乎后辈的荣辱。所以,受谥的“一字之差”也是极为重要含糊不得的。

  那么古代那些人能获得谥号呢?在先秦除帝王外,凡生前有爵禄的诸侯,卿大夫死后一般都有谥。秦汉以后至东汉皇后有谥,唐代公主可以有谥。他们的谥号都是在死后由大臣议定而尊上之。而高级贵族和官吏能否得到谥号,历代情况大不相同,但一般要经过帝王来裁决,称为“赐谥”。实际上仍是由有关官员拟定之后报帝王同意。与否如果当时未赐谥,死者的家属可以事后“请谥”。从唐代开始,有“三品赐谥”的说法,以后大体相沿未改。但到了清代,一品大员方赐谥。只有极特殊的情况会破例,九品小官也可能赐谥,如果皇帝不高兴,一品大员也不予赐谥,赐谥在封建时代打着深深的皇权的烙印。

  以上所谈的受谥基本是指古代进行之中正式的议谥与赐谥,这在封建王朝中占主流。除此还有一些官位不高或没有官位的文人,因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由其故友或学生来议谥,不再奏请朝廷赐谥,这在古代叫私谥。前面所提到的陶渊明谥“靖节征士”,便是私谥的代表。颜延之《陶征士诔》中说:“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夫实以诔华,名由谥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算焉?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昭明文选》卷57)这里所说的征士是指刘宋时期曾征陶渊明任著作郎,他未就,所以称为“征士”。后人提到陶渊明,大多称“靖节先生”,将“征士”二字省略了。

  拓展:歌颂陶渊明散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题记

  微雨绵绵,穿过花样五月,于风的轻抚下,独坐西亭,泡一壶香茗,闭目养神,似入梦中,回到东晋。品玄学,于茫茫人海中,邂逅一段缘分,拾取一份诗意,春日的风拂过,花木芬香,柴门开而不闭,小园静而幽深,恬适而坐,安然一生。

  “一个人是诗,两个人是画。"为了梦中的那一幅画卷,那片洁净的天空。他走向微雨五月,枕着一轮明月,栖息南山之下,携着一阵清风,忙于山间田野。 他是谁?翻来史册,他是一个隐士, 名潜,自号元亮 ,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有大济苍生之志,救民于水火。但奸人当道,社会腐坏。理想被岁月打磨,直至消失。空有志而无处抒发,不得不沉于深山,藏于桃园,于清风为伴,飞鸟谱曲,准备度过一段完美人生。他于庭院种满菊花,在茫茫原野,与村民为友。坐看花开,夜饮甘露,笑谈过往烟云,谬视黑暗权势,不谈人间富贵。

  人生草木,数载而已。他多次入世,满怀信心,本想力挽狂澜,不料做了一些小官,屡屡不得志,鸿鹄有志,而天涯遥远。东晋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人民生活疾苦,赋税繁重,大权被权贵所把持。如果平民出身,要有一番作为,却是难于上青天,徒添烦恼而已。官场黑暗,自己却无能为力,阳光明媚,却不能温暖失落的心灵。举世皆浊而他独清,众人皆醉而他独醒。做官则官运不顺,回归则心有不甘。不巧取逢迎,不慕名利,却又恋恋不忘理想的驱使。

  陶渊明自幼爱学,饱读诗书,最喜道家思想,少有远名。他刚开始以教书为生,认识不少浔阳县的官员。他文采出众,一篇《闲情赋》,广为传抄,一时浔阳纸贵,传到江州刺史王凝之手里,大为赞赏。欣赏他的文笔,就让他来作别驾祭酒。事务繁忙,官位不见上升,只因不喜欢与别人相处,不喜欢送礼,洁身自好,却被大多数人所疏远,被地方官员瞧不起。后来他也觉得,这个污浊肮脏的刺史,让自己犹如笼中的鸟一般,看不到希望的曙光,寻不到曾经的梦想,自由的向往,有归隐的想法,但却没有机会脱身。

  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播种插秧的季节,他一路风尘,到农村考察,亲自站在田埂上,观农民耕种。见一个黝黑的老农正在插秧,于是与农民亲自交谈,问家里情况,去年收成如何,老农说出苦衷,生活艰辛,赋税沉重,遇上水旱兵灾,只得逃慌天涯。渊明同情农民,回去后,遂作一篇《劝农诗》,流传后世,提醒统治者关心老百姓,了解人间疾苦。老百姓如水一般,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皎洁明月,清澈如水。淡淡的微风,携来微微细雨,他独躺塌上,喝一口酒,轻嗅墙外菊花的芬香,尘埃落定,鸟已归巢,为一个官职,仅仅五斗米,岂能像乡间小儿折腰。离开自然很久很久,开始向往宁静的生活。远处的山影,枕着残暮褪去的青烟,所有的不快,郁郁不得志,遗落在山间,所有的故事都温柔明净,让他不得不开始沉思,何去何从。

  从小渴望为过效力,像祖父一般光宗耀祖,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彭泽县为县令,八十三天,弃官而归,似鱼归故乡,鸟回丛林。离家数里,童子欢迎,赤子侯门。误落尘网三十年的无奈,终于回归本心。贴近自然,于南山开荒,在园田张望,几块薄田,八九间草屋,于榆柳下乘凉。轻摇小扇,望平平淡淡的乡村生活,村落村寨,飘逸炊烟。听狗叫,鸡打鸣,安然自得,从世俗中得解脱,于清风中寻诗意而居,笑谈流年。

  面对现实,他如此洒脱。晨起于东篱采菊,静静而望,感山间清新,笑观夕阳西下。暮归于庭院,调琴赋诗,浊酒一杯,酒尽而酣,与书共枕。当有时,打开窗户,路上行人少,杯中酒已干,几度饥寒,地里草木生,亲自除草,种植桑麻,豆荚,亦可丰衣足食。

  看淡生死,善万物之得失,感吾生之行修。 他知道,世俗发展和理想相违,停于山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那是梦想已久的生活。坐看木欣欣以向荣,细听泉涓涓而始流。再吟几首诗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岂不更美。

  时过几千年,沧浪已老,南山还在,菊花飘香,而渊明不存,撑着雨伞,穿过微微雨季,他的诗歌,他的精神,他的洒脱,他的悠闲,流传春秋,飘过冬夏,歌咏万世而不衰。

【陶渊明的谥号是什么】相关文章:

柳宗元谥号11-09

陶渊明的饮酒是什么文11-12

陶渊明典型意义是什么11-20

饮酒陶渊明主旨是什么11-19

饮酒陶渊明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11-16

陶渊明的名言03-10

陶渊明的作文11-05

陶渊明的名句11-19

陶渊明的饮酒11-14

陶渊明的故事精选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