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19 23:05:53 陶渊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渊明诗两首》教学设计

  【本课课文导读】

《陶渊明诗两首》教学设计

  这首诗语言平淡但意境却十分深远、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这既与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关,更是由作者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所决定的,因此要能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就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人生经历和世界观有较全面的认识。可结合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高中的《五柳先生传》等诗文,来复习有关知识。

  【双基知识导学】

  (一)字词解释

  1.字词注音

  鸟(jì) 守拙(zhuō)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ài)

  2.字词释义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少,从小。适,适应。俗,世俗。韵,气质、性格、情趣。性,本性,性格。本,本来。丘山,这里指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大自然。

  ②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这里作动词,遮蔽。罗,排列。在“后檐”和“堂前”的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二)写作特点

  1.简朴、自然的叙说和议论语言入诗,表现朴质无华的真挚情感。

  2.选用典型的景色画面,使情寓于景,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高洁志向,绘形绘色,诗情画意,生机盎然,悦人耳目。

  3.田园诗里化用民间乐府的词句十分得体。

  4.语言简洁自然、婉曲质朴。把诗意融于淡泊的文字之中,让读者展开联想思考,把启示和真理蕴藏在清新的文字后,使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

  (三)段落评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全诗共十二句,可分为三层。开头六句为第一层,用较为括的语言抒写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俗韵”是指世俗的情趣,这里就是指“学而优则仕”,即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丘山”就是下文所指的自然,即田园生活。“少”就是从小,“性”就是本性、天性,表明作者一贯的态度。“适”即适应,有被迫的意思,“爱”则说明对“丘山”的这种态度是发自自己内心的。在两相对比中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是陶渊明向往自然的内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充分表达了陶渊明对污浊的官场的厌恶之情。在诗人的眼中,人人向往的官场是尘世的罗网,是陷阱,使人失去了自由。所以作者把自己在此之前的做官括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里的“三十年”当为十三年。这里作者用夸大的说法来表明对自己陷入官场时间之长的遗恨,更突出他对官场的厌恶。这是陶渊明向往自然的外因。由于本性,更由于厌恶官场,诗人自然思念起早已令他神往的大自然了:“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作者把自己比喻成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和被养在池塘里的鱼,受尽了约束,没有自由。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这正反映出诗人对这种压抑人性的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自在的飞鸟、游鱼的羡慕。“旧林”“故渊”就是自然、丘山,“思”和“恋”字形象地传达出他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情,而这种心情正源于作者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和唾弃。

  中间的十二句为全诗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田园恬淡的风光以及作者处于其间喜人的情趣。“开荒南野际”是说诗人一回归到自然就立即投入了开荒垦地的劳动,“守拙”是和官场的“巧取”相对而言的,表明作者视功名利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则由近到远地描绘了诗人生活的环境,这些景物都是农村极其平常的,但较之“尘网”来说,却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美好景物。诗人不但向人民展示了一幅幅山水画面,更把人引到了一种境界中去。在这里,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深巷中的狗吠声,树头的鸡鸣声,共同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使人神往,使人流连忘返。作者如此着力营造境界,是因为诗人写作的目的不在于客观地描、介绍自然风光,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即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他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更能感受到诗人恬淡的心境,高尚超俗的人格。“户室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是这一层的小结,在上面描写的幽雅、自由的环境中,诗人可以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尘杂”就是指过去在官场中的杂之事,“无案牍之劳形”处于空室之中,自由自在,有一种独得之乐。

  最后两句是第三层,是对全诗的括和总结,点明诗人对大自然神往的原因。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作者何以对如此平凡的茅草屋津津乐道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中”的缘故。“樊笼”即上文的“尘网”,是禁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失去自由;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极平常的一草一木,都会让诗人感到亲切和欣喜。“复得返自然”中的“复”是“又”的意思,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迷途知返”,终于摆脱束缚后的轻松、自在和得其所愿后的欣慰。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

  这首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点明诗人能远离喧闹的尘世的原因:能超脱现实的纷扰。“心远”是指思想情趣高尚古远,超脱世俗之见,远离官场,不慕荣利,只求回归自然。从诗人放弃实现济苍生的理想,只求“独善其身”来讲,是具有一定的消极性的;但从他能坚持高尚的志趣,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来说,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写诗人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中领略到了无限的情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中,“菊”是高洁的象征,“采菊”表明诗人品格的高尚;“南山”即“庐山”。“见”表明是无意之为,若改为“看”“望”之类,则变为有意之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此两句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就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的意思。“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说太阳落山的时候,连飞鸟也知道回家。其实含蓄表明:有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不愿意回到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对黑暗官场的视和痛恨得到了明确的表露。“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中”是指美好的大自然中,“真意”就是作者所追求的思想情趣。“欲辩已忘言”,意思是想说出这种真意,可是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了。《庄子·齐物论》中说:“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外物》又说:“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作者在这里化用了庄子的话,婉曲含蓄,诗人对自己要表现的和要追求的,只作些启示,并不完全明白地说出,而是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使诗的意境

  (四)本课文章结构

  归园田居

  第三层(最后两句)揭示热爱自然,向往田园的原因:久在樊笼中

  《饮酒》

  全诗10句,共分两层

  ①-④句:第一层,写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⑤一⑩句: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获得无限意趣。

  【疑难问题分

  1.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答:从这两首诗看,陶渊明的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歌主要描写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表达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在《归园田居》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摄取的全是日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再平常不过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的,即诗人自称的“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因而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

  2.《归园田居》和《饮酒》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首先,在选取角度上,《归园田居》着重描绘客观环境,借客观来表现主观;而《饮酒》则着重写诗人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受。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归园田居》主要用反衬、对比的方法,显得质朴而坦露;而《饮酒》多用比兴之法,显得婉曲含蓄。

  3.陶渊明《365-427)

  东晋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晋书》、《宋书》都说他是西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出生时家境已中落,早年怀抱普济苍生的壮志,曾任江州祭酒。因无法忍受仕途的污浊,辞官回家。后迫于生计,又出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转为彭泽令。在彭泽八十多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拜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即日解除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兮》。从此躬耕隐居,不复出仕。晋安帝义熙末年征为著作郎,不就。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以及《诗史述九章》、《扇上画赞》两篇。主要成就在诗歌方面。大量田园诗描绘农村风光和劳动情景,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归园田居》、《饮酒》等诗最具代表性。又有《咏荆轲》、《读山海经》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慷慨悲歌,寄寓着不平之气。晚年所写散文《桃花源记》,虚构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愿望,尤为有名。他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散文语言简洁而真切传神。辞赋也洗尽铅华,与诗文风格有一致之处。

  4.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是那一时代诗体的主要特色。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国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的诗人屈原为其光辉的代表。自古以来,“风”“骚”并称。《诗经》

  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带着民产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了汉魏六朝诗坛。乐府民歌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尔后诗人创作的“乐府古题”,以及唐代的“新乐府运动”。在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产生了像《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给“诗歌大国”增添了异彩。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到齐梁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在《诗品·序》中已经确认“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

  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依声填词”三个阶段。“依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依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代表作是《诗经》、《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诗歌的发展期,此时的代表作是《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唐朝是我国诗歌的盛期,其时的李白的诗歌代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杜甫的诗歌代表了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5.我国诗歌的分类

  我国的诗歌根据创作时间的不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在此之前的称为古典诗歌,它包括诗、词、曲三种;在此之后的称为现代诗歌,它包括新诗和现代旧体诗。诗又可以根据创作时的时间和格律将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为古诗、古风,指的是唐朝以前出现的诗歌和唐朝以后出现的非格律体诗歌,比如新乐府诗。近体诗又叫格律诗,指的是唐朝出现的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的,字数、句式固定的一种诗体;从句数上可分为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排律(八句以上),从字数上分,可分为五言(每句五个字)和七言(每句七个字)。词是从唐朝开始形成,盛行于宋朝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按照一定的词牌填写,字数、句数、押韵的韵脚都有自己的固定形式,它又叫诗余、长短句。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曲是配乐演唱的一种诗歌形式,又叫词余,盛行于元朝。它可以分为散曲和剧曲(戏剧中的唱词)。新诗是“五四”运动之后始创和发展起来的新诗体,它形式自由,押韵比较宽松,所以又称自由诗。现代旧体诗指的是现代人写的遵守格律诗规则的诗词。

  诗歌又可以根据内容将它们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就是直接抒发思想感情来表达诗人从社会生活中引起的某种感受、情绪、见解的诗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即使是描绘典型事物,也不是为了叙事,而是为了言志或寄情。其志,其情,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社会生活,同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抒情诗的人物形象多数是诗人自己,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因内容的不同,抒情诗又可分为颂歌、哀歌、情歌和讽刺诗等样式。叙事诗是通过激情地歌唱一个故事来刻画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诗歌。它以叙事为主,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但它的叙事不是冷静客观的描写,而是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要求把叙事与抒情溶为一体。它包括史诗、英雄歌谣、故事诗、诗体小说、诗剧等样式。

  诗歌可以按风格和传统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作者分成民歌和文人诗,按题材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游仙诗等。

  简表:

  【典型例题解

  例1 下边三道题是给十四首诗歌进行的科学分类,试在横线上填上诗题前的序号,在括号内填写诗的类别

  ①《木兰辞》,②《回延安》,③《涉江》,

  ④《鼠》,⑤《有的人》,⑥《卖炭翁》,

  ⑦《周总理,你在哪里》,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⑨《大堰河,我的保姆》,⑩《惠崇〈春江晚景〉》,

  ⑾《孔雀东南飞》,⑿《陌上桑》,

  ⒀《春夜喜雨》,⒁凉州词。

  解 此题A项的②⑤⑦⑨是新诗,都产生于1919年“五四”之后,形式比较自由;①③④⑥⑧⑩⑾⑿⒀⒁都是古典诗歌或称旧体诗,其中⒀是律诗,⑧⑩⒁是绝句。B项的②③⑤⑥⑦⑧⑨⑩⒀⒁是文人创作的,作者分别贺敬之、屈原、臧克家、白居易、柯岩、陆游、艾青、苏轼、杜甫、王之涣,①④⑾⑿是民歌。C项的②③④⑤⑦⑧⑨⑩是抒情诗,①⑥⑾⑿是叙事诗。

  例2 对下列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春秋到西汉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B.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为《楚辞》,其中有名篇《离骚》等。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现存的最早而且较长的古代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官署,它搜集整理的民歌后世叫做“乐府诗”或“乐府”。

  D.《诗经》和《楚辞》一起共同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E.“六合正相应”和“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分别指“六亲”与“天地四方”。

  解 此题的正确选项是C。(A项应为“从西周到春秋”;B项《楚辞》是后人编的,其中收录的主要是屈原的作品;D项不是共同开创,而是分别开创,E项的“六合正相应”的“六合”指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的六个字,故称“六合”)

【《陶渊明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杂诗陶渊明03-30

陶渊明的饮酒诗10-13

《桃花源诗》陶渊明的诗10-24

陶渊明的诗(精选100首)03-21

陶渊明的田园诗06-12

陶渊明写菊花的诗01-03

陶渊明的《杂诗》与《饮酒》11-19

陶渊明的田园风景诗07-25

《杂诗》陶渊明原文10-17

陶渊明的饮酒诗译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