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2-01-25 14:30:42 桃花源记 我要投稿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字词详解

  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

  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远近:偏义复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

  芳:指花。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对···感到奇怪。

  欲:想要。

  便:于是,就。

  穷:穷尽。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得:看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的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

  舍:离开。

  初:开始。

  才:副词,仅仅,刚刚。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通:通过。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意思;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现在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总意)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舍:房屋。

  平:平坦。

  旷: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其:那。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

  并:表承接(顺接),而且。

  怡然:愉快的样子。

  乃(乃大惊的乃):副词,竟,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询问消息。

  语:(yù)向。。。。。。。。。人说,告诉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指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又。

  焉:兼语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间隔:断绝来往。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

  无论:更不用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为:无义。

  具言:详细地说。(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结构)

  具:详细。

  停:待。

  辞去:辞别离开。

  语:对……说。

  不足:不必,不值得。

  为:向、对。

  道:说。

  既:已经;······之后。

  得:找到。

  便扶向路: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动词,作标记。

  及:到了。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拜访。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名词性) 所单独可不翻译。

  遂:竟然。

  复:又,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现在河南南阳。

  刘子骥:即刘驎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高尚:品德高尚。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寻:随即,不久。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果:实现。

  问津:本指打听渡口,这里是访求寻找的意思。 津,渡口。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他幼年失去父亲,家道中落。由于种种原因,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陆续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官。为官期间,尔虞我诈的官场使他认识到社会现实的黑暗,终于从彭泽令任上弃官归田。

  陶渊明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所以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洁身守志、栖身田园的道路。陶渊明归隐后亲自参加了劳动,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广泛的接触,同时对自然也更热爱了。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赞美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由于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陶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这些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中。诗中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

  陶渊明虽栖身田园,却仍未忘怀现实,也未消沉颓废,这种执着于自己追求的不懈精神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形成了陶诗的另一种风格:豪放旷达的“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等诗都具有慷慨激昂、悲愤雄壮的风格。

  虽栖身田园,陶渊明仍无法逃避现实,自然灾害和社会动乱仍困扰着他。现实的黑暗、丑恶,自身的经历的痛苦和艰辛,以及农村的凋蔽、荒芜,便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路,只能寄希望于理想境界,希望有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食其力的桃花源理想社会。基于对幸福安定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这些文章质朴自然,有真情实感,言浅意深,深为后世推崇。宋代作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陶渊明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2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交替的时代,也曾做过小官,但由于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官归隐。为了表示自己对平等、和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人人平等、自食其力、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现象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根据单元的教学重点,如何综合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理清线索也是这课书的学习重点。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叙述了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的所见所闻,离开桃源又寻找桃源的经历。行文中悬念不断,“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使故事情节曲折回环,引人入胜。其中,对桃源中景、人、情的描写,是记叙的一个补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阅读本文,在体会作者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同时,也应当了解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这是阅读的难点,要注意把握。

  这篇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要全篇背诵。对于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也要掌握,如:“具”、“寻”等。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3

  伟大的中国文豪留给湖南两篇名文,一篇是《桃花源记》,另一篇是《岳阳楼记》。桃花源植根于武陵的桃源,岳阳楼定位于巴陵的洞庭,游客前来问津、赏花、访古、探幽,在不知不觉中,灵魂得到洗涤,境界得到升华。

  花开两朵,先表一枝。《桃花源记》倾注了陶渊明一生的深情和心血,并与诗人的品德、气质、经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经历了一系列政治上的纷扰。他发愤读书,在《拟古》诗中说:“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颇具“大济苍生”的抱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先后出任祭酒、参军等职,意欲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正直耿介的性格与黑暗腐朽的官场如水火冰炭,几次都抛印而去,最后一次挂冠彭泽令,结束仕途。“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对于混迹官场,他追悔莫及。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4

  《桃花源记》写于晋、宋交替之际,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接,民不聊生。作者虚构了一个渔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绘了_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安乐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摆脱残酷剥削和贫困境遇的意愿。这样的理想国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固然仅是一个乌托邦,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恶和黑暗,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又像一座灯塔,激励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艺术创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辉照彻中古时代,并成为后代作家的传统题材,表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文章以渔人行踪为序展开记叙,从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开头结尾略写,因为这些只作为引起和余韵,中间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霞是主体,就写得很详尽。有渔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风貌,他与桃花源中人的对话,桃花源中人对他们款待,他们的来历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写,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详略得宜。《桃花源记》总的构思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表现在故事是虚构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产物,人间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细节描绘又是现实主义的,不论是山外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还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现实生活中都不难找到,这就给人以亲切逼真之感,相信这是人间乐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宁愿信其有,不肯信其无。特别是借助于当时的真实人物──南阳刘子骥的规往,更增添其真实感,使读者也为之神往。归根结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现实的沃土之中的。但渔人重寻又迷了路,“后遂无问津者”,又带有神密色彩。又实又虚,似真似幻,表明桃源虽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语言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仅用了三百二十字,叙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二十二个极常壳的字眼,便勾画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难忘怀。至于桃源风貌的描绘,人物活动,对答的记叙,也是着墨不多而内含丰富,令人味之不尽。“美好而淳朴”,这是桃花源和这篇散文给我们的共同印象。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饮酒陶渊明原文翻译及赏析11-04

初二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12-19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12-23

杂诗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饮酒·二十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6

止酒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述酒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蜡日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赏析07-16

陶渊明《挽歌》原文及赏析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