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静女》读后感

时间:2020-11-05 08:01:27 诗经 我要投稿

《诗经静女》读后感

  静女此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来写,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尤其是对于青年人恋爱的心理描写惟妙惟肖。

《诗经静女》读后感

  《诗经静女》读后感一

  《静女》选自《诗经》。它描述了美好的爱情。

  这里有美丽的女子,与男子在城边的角落相约。等男子到的时候,她却躲起来“爱而不见”,可见她可能害羞了,也可能是因为想跟男子玩,可见她的天真,调皮。男子找不到女子,急的“搔首踟蹰”,真是够可爱的,仅仅四个字,就把男子的朴实,憨厚表现出来。

  文雅的女子又送给男子“彤管”,男子拿在手里,看着这红色的管箫爱不释手,它鲜明又光亮,在男子看来,承载着女子对他的思念及爱慕。满满的柔情似水让他欢喜不已。爱屋及乌的他对女子送的礼物也倍加珍惜。

  奇思妙想的俏皮女子又在野外放牧的地方送给了男子初生的茅草,男子觉得茅草确实很好。只因是她送的,他都喜欢。

  就是如此简单青涩的爱情,纯真而美好,不夹带着任何的杂质,让人舒心羡慕。

  《诗经静女》读后感二

  《静女》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写一次恋人的约会.全诗三章.一章重在写场景,两章重在写心理.

  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一直不出现.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

  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

  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美人之贻”.

  第一章写青年之急,第二章写青年之恋,第三章写青年之诚.作者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男青年的形象活灵活现,他的恋情也真实感人.此外,诗歌采用重章复唱,巧妙选用细节,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 贻我彤管思情人-- 爱物及乌重归荑

  ① 首章:开头用“静女其姝”来写那位女子,表示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於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那个女子见到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她是为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的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约会的男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他想,这姑娘是因为遇到了什么意外的事情没有来呢?还是阴晴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卦而故意失约不来呢?这“搔首踟蹰”,既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那男子焦灼万分的情态,也借此写出了对所爱的少女的迷恋之深.

  ② 第二章: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第二章写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的把一支小草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一支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是为了传情,同时也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有意要试他、逗他的意思.“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辩.“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赞美女子所赠的小草,又赞美赠草的人.这男子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达自己的深情.

  ③ 第三章是说女子又从牧场上带回一支荑草赠给男子.“洵美且异”男子的赞美比“彤管有炜”更加进了一步.最后一句似乎是对荑草说的,又似乎是男子的自言自语:“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这支小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所以,也就觉得他愈加美丽了.

  ④ 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全诗共分六章,每章十句,全部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写成.

  第一、二章是女子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诗歌开篇便推出一位男子的形象,“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抱布贸丝”的氓,看来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蚩蚩”可解作“敦厚之貌”(《毛传》)或“殷厚之貌”(《后汉书·崔骃传》).需要说明的是,现今一些注释认为“氓”是对诗中男子的鄙称(顾栋高说);改“蚩蚩”为“嗤嗤”,释作戏笑之貌(马瑞辰说),译成嬉皮笑脸.这样解释我以为略有不妥:“氓”来向女子求婚,他当时的容貌并没有给对方造成轻浮、谄媚的印象,而正相反,他略带痴憨的外表却取得了女子的信任.女主人公在回忆初恋情景时没有否认这一点,这在下文也可以进一步证明.“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在相送的路上,女子应允了“氓”的求婚,并且约定了婚期.从她宽慰男子的话语中,可以推知“氓”曾急切地要求立即成婚,以至一度愠怒,而女子轻信了他的“热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句所表现的处在热恋中的女子的心情是显而易见的,女主人公每每痴情地登上围墙,伫立远望,她焦灼不安地盼望着与男子见面,等待着婚期的到来.此处的“复关”,犹言重关(用王先谦说,见《诗三家义集疏》),当指“氓”所居住的地方,这里诗句以地名代指人.“氓”终于来了,女子欢天喜地地迎接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既然卜龟算卦都是吉兆,女子就带着她的财物,坐上男子的车和他一起去了.

  朱熹称此两章:“赋也”,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诗人是采用了直接铺陈的叙事手法,而同时我们又在女主人公的叙说中明显地感到她深深的懊悔之情,她懊悔自己的沉溺于爱情,懊悔婚事的简单而仓促.第三、四章转为抒情,她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主人公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以斑鸠贪食桑葚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她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切地感到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她向广大的姐妹们发出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第四章首句仍以桑树作比,“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婚后多年的生活是贫困的,但女子并未因贫穷而有丝毫动摇和改变,对于男子的“贰其行”,她禁不住大声斥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句中的“三岁”,泛指多年,并非实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历来有两种解释:《毛诗正义》据郑笺释为“言己虽知汝贫,犹尚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明己专心于汝”;另一说认为此指女子被休弃后渡淇水而归的情形.根据前后诗句语气的连贯,我们以为用第一说较为妥当,女子自诉婚后的贫苦生活,想到当初毅然渡淇水而来,至今自己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男子的事,而他却三心二意,因此好不怨恨.至于女子是否已被休弃归家,这只能是推测.

  三、四两章中,无论是女主人公从切身的沉痛教训中发出的带有哲理的慨叹,还是她对丈夫的怨恨和斥责,都充分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处的卑下地位和普遍遭受到的不平等境遇.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第五章开头四句简要地概括了她多年来的劳苦生活,她任劳任怨地承受着家庭给予她的重担.可是丈夫不但不体谅她,反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成家立业、占有女人的目的都达到了,他就开始粗暴地虐待她.回娘家只有遭到弟兄们的嘲笑.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后一章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许多注本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一句推想这女子未成年时即与“氓”相识,但这毕竟是猜测.这几句我们认为亦可这样意译:“淇水有岸,隰也有畔,小孩子在一起玩,说说笑笑自然谁也不计较,堂堂男子发誓赌咒,想不到竟说了不算!他那些背信弃义的事我再也不想了,就这样算了吧!”

  你可以去看看安意如的思无邪,里面的都是品读诗经。

【《诗经静女》读后感】相关文章:

诗经静女简介11-25

《诗经二首》静女01-06

诗经《静女》古诗词鉴赏11-11

《诗经》之《静女》--甜蜜的忧愁12-13

《诗经·国风·邶风·静女》的原文12-05

诗经静女和采薇的翻译11-13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翻译11-12

诗经两首静女采薇教案01-18

西岩山是诗经里走出的一位静女11-26

《女曰鸡鸣》诗经鉴赏及译文赏析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