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与古诗词欣赏

时间:2020-10-27 15:31:41 诗词 我要投稿

历史知识与古诗词欣赏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奇葩,无论形式和内容都可谓博大精深。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欣赏理解古诗词呢?我认为,掌握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历史知识与古诗词欣赏

  一、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有助于我们较为详尽地了解古诗词产生的背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历史的人,是一系列历史事件(无论重大与否)的复杂集合体。诗人也是人,也无一例外地要经历或大或小的历史事件。而且,往往是在历史转折关头,历史演进波澜壮阔的时期,诗人们会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古诗词。

  例如,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要欣赏好这首诗,就需要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掌握了这些历史知识,就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刘邦打败项羽后既志得意满,又由于他的天下是在韩信、彭越等异姓王的帮助下打下来的,心中充满了隐忧。正因为掌握了历史,理解了这种复杂的心理,才会理解刘邦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叹。否则,我们就会有疑问,刘邦手下将星如云,怎么会没有“猛士”“守四方”呢?其实,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高祖已清醒地认识到,韩信等异姓王是靠不住的,后来的历史也验证了他的这一判断。所以说,了解历史知识使我们更加清晰地掌握诗的创作背景,相应的疑问也会迎刃而解。

  再如,明末清初,两个封建王朝经过圣王败寇的残酷斗争,明朝最终走向衰亡。但是,一些长期受程朱理学熏陶的士大夫或其子弟不甘异族压迫统治,仍在坚持抗清斗争。少年英雄夏完淳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那首流传很广的就义诗《别云间》是这样写的: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这是诗人在抗清斗争失败被俘,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慷慨赴死前的绝笔。如果我们不了解明末清初的历史,怎么能理解一位十六岁的少年才俊置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于不顾,毅然走向刑场,以身殉国,并在就义前留下如此令人热血沸腾的名篇呢?古人讲“知人论事”,其实,知人论文,知“史”论文,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政治理念和思想感情

  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其实,诗既“言志”,更“言情”。或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或是悲天悯人的济世之情,或是温存敦厚的亲情等等。古词本就是可依律吟唱的,因此更以“情”字取胜。

  如李商隐的名诗《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其实,我们分析一下李商隐所处的历史环境就会有不同的认识。李商隐少负文名,才华横溢,极渴望建立功业。但是,由于长期身陷牛李党争,一生仕途坎坷,郁郁而终。因此,上面说的诗分明是一首抒发政治哀愁的诗篇,“青鸟殷勤为探看”是盼望有贤人指引自己的政治道路,实现政治抱负。

  我们再来欣赏岳飞的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胡餐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千古绝唱诞生于南宋。那时的历史是个什么样子呢?当时正值北宋末年,金兵直逼汴京(今开封市),徽宗赵佶又气又急,于是把皇位传给太子。继位的太子就是宋钦宗。宋钦宗和宋徽宗一样,也是苟且偷安之辈,结果断送了大好江山,自己也做了俘虏。最后,两位屈辱的皇帝被金人虐待致死。

  回顾屈辱的“国难”,从小矢志“精忠报国”的岳飞,怎能不痛心疾首,怎肯“等闲”,必定要“餐胡虏肉,饮匈奴血”(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极言痛恨之意)。熟知了北宋末年的历史,我们也就更能深入地体会词人汹涌的复国之情,更加完美地领略这首壮词的雄浑之美了。

  三、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进行合理的“再造想象”

  诗词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因此,欣赏者在感受诗词所表现的形象时,还要进行恰当的联想,这就是“再造想象”。

  那么怎样想象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不能只注重诗词本身,而必须善于运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把二者准确地联系起来,才会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与感受。

  唐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粗看起来明白如话,然而根据律诗的规则和前人的注释,可知诗中第一句“鸡黍”化用《论语・微子》荷�丈人典;第五句“开轩”借用阮籍《咏怀》“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语点;第六句“桑麻”用了陶渊明《归田园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语意;末二句又用陶渊明在重阳节出宅把菊、酌酒醉归典。这就暗示了这首诗在叙事、抒情中还有述志之意,写出了孟浩然原来想学孔子“为了行义而谋仕”,后来又像阮籍那样“从现实政治中有所觉悟”;最后“追慕陶渊明的意向”,“有意要归耕田园”。这一层自述志趣变化的含义,在诗句中蕴藏较深,我们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把它挖掘出来,这就是真正把古诗作为古代人的诗来读,显然实现了对原作各句的深入理解。 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在诗中提到著名画家曹霸为“先帝御马玉花骢”写生,那天先帝把这匹马牵到庭前,曹霸受诏作画,须臾画成。接着原诗写道:“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要读透这几句诗,就要懂得“圉人”、“太仆”等人在当时社会是做什么的。“圉人”就是养马的官,“太仆”就是皇帝车队的队长。骢马本不应站在御榻之上,一个“却”字以疑怪的语气造成画马乱真的错觉,榻上庭前两马屹立相对的奇思又使这错觉更为逼真。“屹”字与上文“迥”字照应,便从双马昂然的姿态活画出它们矫健的奇骨。“至尊”和“圉人”、“太仆”虽是陪衬,简略的神态描绘也都切合各自的身份。玄宗虽喜而只是含笑催促赐金,确乎是帝王风度。养马的国人与掌舆马的太仆在两马相比之下怅然若失,更是马官才有的特殊心理,这就从观者的反应巧妙地点出画马的神骏即使真马也难胜过。这种“再造想象”在诗词赏析中较为多见,它并没有用特殊的知识经验(如历史资料、艺术理论等),而只是凭着对原诗所提供的“再造条件”的细致理解来进行“再造想象”。说到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目前许多初学者写作诗词赏析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过多复述原作的内容,同时在复述中穿插一些解释或观感。这样的文章总被认为没有深度,不算有质量的评论。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根据原诗所作的“再造想象”是较为确切而清晰的,可以说是揭示了原诗所表现的生动画面和幽默意趣。这里所表现的“再造想象”,虽然表面看来并未运用特殊的知识经验,实际上却还是与我们的历史知识密切联系的。在思维过程中不充分调动这一因素,也是没办法作出这种“再造想象”的。

【历史知识与古诗词欣赏】相关文章:

大寒节气古诗词欣赏09-25

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欣赏11-13

滕王阁序古诗词欣赏11-09

刘禹锡《忆江南》中华古诗词欣赏06-27

与立冬有关的古诗词10-29

杨万里所著的古诗词欣赏11-13

观沧海古诗词鉴赏与答案11-05

与思乡相关的古诗词名句07-30

我与古诗词作文(2篇)06-28

曾巩《咏柳》的翻译与欣赏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