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十讲:诗韵和平仄

时间:2020-09-06 15:07:13 诗词 我要投稿

诗词格律十讲:诗韵和平仄

  导语: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诗词格律十讲:诗韵和平仄,欢迎大家阅读!

诗词格律十讲:诗韵和平仄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古人所谓“吟”,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极其密切的关系。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唐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这是三首五言绝句。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例如《登鹳雀楼》,“流”字读liú,“楼”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枝”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例如《江南曲》,“期”字读qí,“儿”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儿”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儿”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字外带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带框的表示押韵,下同。)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白”、“日”、“入”、“欲”、“目”、“一”、“国”、“发”、“撷”、“物”、“得”、“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发”、“撷”、“得”,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试看第一句第一个字,“白”、“嫁”是仄,而“红”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唯独像“平平仄仄平”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是第二句),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这一讲所讲的是最基本的东西。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诗词格律十讲:诗韵和平仄】相关文章: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平仄11-22

诗歌的平仄怎么区分11-08

浣溪沙晏殊词牌格律10-25

王勃格律诗用韵05-22

诗歌按形式分类格律诗10-31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韵11-1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平仄赏析10-17

研究王勃格律诗用韵06-21

宿王昌龄隐居古诗韵译与评析12-20

白居易和《思归乐》诗词原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