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详解: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时间:2023-06-14 08:45:20 满全 三字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字经详解: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详解: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字经详解: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详解

  彼既成中的彼是指上句三字经中的梁灏,既意思是可以,成是成功的意思

  众称异中的众的意思是众人、大家、好多人,称是称赞、认为的意思,异的意思是奇异、惊异

  尔小生中的尔是你的意思代指正在读这句三字经的人,小生的意思是小学生、年轻人

  宜立志中的宜是适宜、应该的意思,立志的意思是确立志向、定立志向

  那么整句“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的具体含义是:

  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这句《三字经》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情:

  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为强大。你要使自己变为一个强者吗?那么你就要立定志向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成功就一定会属于你。光明的前途也会属于你。

  相关故事

  与这句《三字经》讲述的内容相关,有一个小故事,叫做《梁灏夺魁》。

  故事是这个样子的:

  梁灏,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人,出身宦家。

  梁灏少年丧父,由其叔父抚育成人。他曾从学于王禹恬,初考进士,未中。

  但他并不气馁,仍然定期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名落孙山。

  直到82岁那一年,他终于连中三甲,被皇帝御批为状元。

  当皇帝召见他时,他表现的非常自信,和年轻人没有丝毫区别。

  梁灏对于自己已满头白发的高龄才得中状元,一点也不以为意,因为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达到了目标。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曾国藩教育子侄读书,提出三点要求,首先就是立志,然后才是持之以恒地向学。曾国藩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 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在中国文化里面,宋代大儒张载——张横渠先生有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后世学者都以此立志而学,事实上也应该如此读书求学。

  以上举完了年老勤于学的例子,下面再举年幼志于学的例子。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北齐的祖莹八岁的时候就能够咏诗,能背诵《诗经》《尚书》等经典。祖莹,字元珍,范阳南北朝时后魏人。《魏书?祖莹传》中载:祖莹“八岁能通《诗》、 《书》,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于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由是声誉甚盛,时号为圣小儿。十二岁为中书学生,时人云: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 袁。以文学见重,常言:“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

  祖莹好学,十二岁为中书学生,时时沉缅于书籍,夜以继日地苦读。父母担心他身体会出毛病,禁止他读书,晚上不给他火种。他暗将火种藏在灰里,等到父母都睡熟了,就用被子把窗户遮盖起来,点起灯来读书。中书监高允赞叹说:“此子才器,远非诸生所急,必当前程远大”。

  有一次,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祖莹被选为主讲。学生都已经到齐了,祖莹因为夜里读书太迟,睡过了头。他慌忙之中误将同房学生李孝怡的一本《曲礼》当作 《尚书》。上了讲台才发现拿错了书,张天龙很严厉,祖莹不敢再回去换书,就将错就错,把《曲礼》放在面前,诵读《尚书》三篇,不漏一字。讲罢,李孝怡发现 了这一情况,报告给张天龙,所有的人都极为惊异。

  高祖得知此事后,招祖莹入宫,令诵五经章句并陈述大义。听后大加赞赏,并开玩笑说:“昔尧流放共工到幽州北裔之地,这么差的地方,怎么忽然出来个神童呢”?祖莹后官至一同三司,进爵为伯。

  另外一个是唐朝的李泌,他七岁的时候下棋,就能够以此为题,当场赋诗。李泌是宋朝以前最大的藏书家,在他父亲李承休一辈已有藏书两万余卷,到李泌相德宗、封邺侯的时候,藏书已过万余卷。韩愈有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后世才将藏书之处称“邺架”。

  李泌是历史上一位类似诸葛亮、刘伯温的传奇人物,但论智论功,似乎又在此二位之上。诸葛亮累死于蜀汉,刘伯温被迫服毒身亡,相比之下,李泌就比他们都高明多了。

  李泌,字长源,唐朝中期赵郡中山人,自幼时以“奇童”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以后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帝,其间四落四起,位至宰相,封邺县侯。

  李唐江山遭安史之乱的大劫而能不垮,实赖两人之力:外面靠郭子仪东征西讨,朝里面靠李泌运筹帷幄。李泌不但在军事上出谋划策,以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平定安 史之乱,居功卓著;而且在李辅国、元载等权佞横行之时,还为朝廷选荐、保全了一批中唐名将如韩晃、李晟、马燧等人。至于处理与回鹘、吐蕃等异族关系,李泌 献言建策,为当时唐朝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其他如兴屯田、定人事、开财源等,李泌也无不与之,多谋善断,屡见奇效。

  李泌的奇功之一,一身胜任总长、外长、财长数职,奇功之二是对皇帝家务的全面介入。皇帝的家事历来就属于“闲人免进”之列,否则就是找死。历史上,因皇帝闹家务而骨肉相残,导致政局大动荡甚至皇权崩溃的事例太多了。

  当李泌之时,朝廷之脆弱,实在已容不得再祸起萧墙。李泌以其耿耿忠心,过人的才智,当仁不让地充当了皇室调停人,竭力修补肃宗与玄宗之间的对立,苦苦维护肃 宗父子间的正常关系。他甚至甘冒杀身灭门的风险,阻德宗废立太子、谏肃宗宠立张后。在中唐内忧外患之际,朝廷能维持政局的基本稳定,李泌功莫大焉。

  李泌之奇,还奇在他同皇帝之间奇迹般的君臣关系。李泌曾对肃宗自陈有“五太”:“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与肃宗、代 宗、德宗三帝,李泌始终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与肃宗“出陪舆辇,同榻而寝”;李泌不荤不娶,代宗强使其娶妻食肉;对德宗则指其为桀纣而无妨。

  尽管李泌因遭权佞忌嫉,四次罢官下野,但新帝即位,立即便征召李泌。连为四帝宠幸,史所罕见,其因一则李泌忠心可鉴,所言所行无不为皇帝江山;二则李泌智比张良,洞彻人性,宠辱不惊,功高不傲,功成即去。三则李泌进谏建言极具策略,总是设身处地,循熏善诱,感悟帝心。

  《旧唐书》把李泌并入八人合传中, 篇幅不过区区千多字,且评价极低,指责他“长于鬼道,随时俯仰,无足可称。”欧阳修《新唐书》有所匡正,语近公平,但也未充分重视。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惜笔墨,于客观之中还李泌真面目。

【三字经详解: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相关文章:

三字经详解: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04-21

三字经详解: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03-31

三字经的详解04-22

三字经详解03-02

三字经详解: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03-09

三字经详解汇总03-21

三字经详解合集03-22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08-21

三字经详解: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03-15

三字经详解: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