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呼噜呼噜在转写景散文

时间:2020-08-13 18:45:31 散文 我要投稿

石磨呼噜呼噜在转写景散文

  好家伙,河南省郸城县丁村乡大贺庄村“中原民俗园”里,保存了39052扇民间的石磨!

石磨呼噜呼噜在转写景散文

  望着39052扇石磨,几位年轻人问我:“面粉是怎样磨出来的?”我说:“很不容易呀!首先要在磨房里垒个方台,在方台上放个圆圆大大的木板当磨盘,再在磨盘上放上石磨,这就是一盘磨了。石磨分上下两扇,两扇的磨芯都锻有磨槽。上扇有两个磨眼,中心有个磨脐儿。下扇中心有个磨轴,正好与上扇的磨脐对起来,石磨就能转动了。石磨的下扇是固定的,石磨的'上扇是转动的。在上扇的磨沿上凿有两个对称的孔,叫磨鼻儿。在两个磨鼻儿里穿上绳索,用绳索固定住一根又粗又长又结实的磨棍。在磨棍的外头挂副驴套,最后套上毛驴。毛驴在主人的催赶下,就顺着圆圆的磨道向前走。在农村,用牲口拉磨,多是用毛驴,很少用牛,因为磨房小,磨道窄,牛的体格大,转不下,再就是牛的速度太慢。当毛驴走累的时候,也想停下歇一会儿,可主人不允许,就挥起鞭子或棍子再催赶,毛驴只好拉着沉重的石磨继续走。那是一条永远走不到头的路啊!粮食是倒在磨顶的,随着磨的转动,粮食就顺着磨眼往下流,先流到磨芯里,又流到磨槽里,再流到磨盘上。这时,粮食就被磨碎了,就变成粗粉了。”

  年轻人问我:“这面粉就算磨成了吗?”我说:“早着哩。磨面时,还要在磨房里支个大簸箩,用来箩面。簸箩是用剥皮荆条编成的,里面再放个箩面床,把粗粉倒进面箩里,来回箩,漏下的是面粉,剩下的是麸子,然后把麸子倒在磨顶,再磨第二遍。这样磨过四五遍,粮食全磨成了面粉,仅剩下很少一点麸子皮。面箩分三种,粗箩、细箩、二细箩,可根据不同的粮食和需要,用不同的箩,箩出粗面、细面、二细面。磨房里,毛驴“踏踏”走,石磨“呼噜呼噜”转,面箩“咣当咣当”响,像战斗一样,紧紧张张。要磨30斤粮食,大约需要3个小时。”

  “哎哟,吃上面粉这么不容易呀!”几位年轻人瞪大了眼睛。我说:“更不容易的还是人推磨。那些年,要推动一盘磨,至少二三人,或三四人,全家七八岁的小娃娃、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必须齐上阵,一个蛤蟆四两力嘛!那些年,正晌要在生产队干活,推磨只能披星戴月趁中午。中午时间短,有时刚推上几圈,上工铃响了,只好扔下磨棍赶紧走。夜里困得很,有时推着推着磨棍掉了,有时推着推着碰墙上了,有时推着推着头晕眼花摔倒了,一套磨往往要推两三天,但磨出的面粉也快吃完了,还要赶紧准备再推下一套磨。磨房天地小,磨道日月长,苦日子何时才能熬到头哩!”

  年轻人唏嘘不已!我告诉他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的时候,一个村里都有几户人家购置了小钢磨,磨100斤粮食,仅用半个小时,才2块钱,多合算啊!人们就纷纷扒掉石磨,把它掀到院子的角落里。”几位年轻人听着听着,不住地点头,不住地笑,一脸的陌生和遥远感。

  然而,我却听到,石磨仍在“呼噜呼噜”地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