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0-09-05 15:57:14 劝学 我要投稿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劝学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论证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接着就讲:“劝”的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朗读

  1、自读,把不认识的字圈上,并查字典,或结合课下注释解决。

  2、齐读,后老师正音。

  多媒体显示:

  1、第一组,通假字:

  (1)“(róu)”通“

  “有(yòu)”通“又”

  “知(zhì)”通“智”

  “暴(pù)”通“曝”

  “生(xìng)”通“性”

  2、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òng) 砺(lì) 参(cān) 省(xǐng) (qì) 臾(yú)  gǎo 砺lì 舆y ú 蛟jiāo 跬ku ǐ 骐qí jì 驽nú 锲qiè 镂lòu (áo) 鳝shàn

  3、注意断句

  例:(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二遍。

  4、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五、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和虚词的用法

  (一)通假字

  木直中绳, 以为轮

  通“”,以火烘木,使弯曲。

  虽有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二)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 以为轮。 ,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 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4、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高处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行。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三)古今异义

  1.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2.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4.蟹六跪而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四)虚词

  1、于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另:苛政猛于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2、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另:有蒋氏者;

  虽有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军惊而坏都舍(像,表比喻)

  (五)句式

  1、状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判断句 蟹六跪而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

  六、分课文

  (一)分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第二段(学生齐读)。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蓝中提取,却比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暴,不复挺者,使为然也。并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

  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足,脚走得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

  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七、略、总结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形象生动),对比论证(鲜明有力)排比(说理透彻,气势)。

  八、分语言特色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九、总结

  千古传诵、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

  十、作业

  1.写一篇八百字左右劝学文字(议论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用多媒体)

【劝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劝学》教学设计(15篇)06-09

《劝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12-03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12-02

《劝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11-01

《劝学》教学设计(集锦15篇)11-01

《劝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10-31

《劝学》教学设计(合集15篇)10-29

《劝学》教学实录09-11

高一《劝学》教学教案01-13

《劝学》教学实录(12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