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

时间:2020-10-22 10:27:42 沁园春 我要投稿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沁园春长沙》,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大家请看PPT,好,同学们,这组图片都是关于什么的呢?对,是秋天秋风吹、秋叶飘落的画面,那你看到里面的画面感受如何呢?(萧条、清冷、凄清)。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秋”的诗句呢?好,这位同学,啊,他刚才说有杜甫《登高》里面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哦,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里面的“枯藤老树昏鸦”,非常好,可见同学们平时的积累面很广,联想的是诗句很多。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板书

  二、知识积累

  在这里咱们简单复习一下词的知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词余、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的分类根据字数可以分为58字以内的小令,59-90字的中调,90字以上的长调,中长调按照音节可以分为上片和下片。

  三、信息筛选

  1、教师朗诵,学生自由朗诵。

  2、同学们刚才咱们一起诵读了文本,对这首词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咱们就按照上下片的方式来解析这首词。

  3、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同学们找一找在上片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组成了两幅画面,即独立寒秋图和湘江秋景图。(板书)

  4、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与一般诗词里面悲秋的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这些景物显现出同一个特点---生机蓬勃,富有活力,自然万物在秋日里景象呈现自由的生命状态。按常理,当时时节正值寒秋,万物萧索,但这首词中毫无过去一般的诗词中的那种肃杀、伤感的“悲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何在?

  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作者对未了充满豪情壮志,越是写山河的壮丽,越使人感到这样壮丽的山河应由人民来主宰、来当家做主,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就必须革命,作者在此种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额度由衷情感。

  5、这首词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美,你认为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 明确:“染”、“击”、“翔”等。

  “染”用的是你人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其实,古人早已用过“染”这个字,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如果改为“飞”好吗?不好。“击”能显现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浅底”并非真正的水浅,二世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面对如此的秋景、秋神,作者想到自己将要去完成的革命任务,不禁感慨万千,面对苍茫的大地,发出了“谁主沉浮”之问,很自然的带出了下片。

  6、在下片之中那个字最为关键? 明确:“忆”。

  7、由作者的“忆”为我们展现出他回忆的画面,我们同样可以命名,你觉得应该怎样?

  明确:“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板书)

  8、最后几句中你觉得那些词最富联想,它使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击”与“遏”是两个充满力度的词语,吟咏这三句,我们感觉到了一股强劲的力量扑面而来,这种力量不仅是来自于身体的,更是来自于精神的。

  五、小结

  上片描绘湘江秋景,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的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沁园春长沙试讲教案】相关文章:

教案沁园春长沙九篇08-01

教案沁园春长沙3篇07-30

教案沁园春长沙四篇07-27

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07-26

沁园春长沙教案六篇07-25

沁园春长沙教案7篇07-25

教案沁园春长沙五篇07-24

教案沁园春长沙6篇07-23

教案沁园春长沙5篇03-06

《沁园春·长沙》教案3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