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琵琶行》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0-09-20 19:41:06 琵琶行 我要投稿

白居易《琵琶行》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引导语:《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您想知道这首诗在当时的意义?以下是yjbys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白居易《琵琶行》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还需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应届毕业生文学网(http://wenxue。yjbys。com)。

白居易《琵琶行》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琵琶行》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主义的构思

  《琵琶行》在序中说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闻其人,本长安倡女……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这一段点明了写作的背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经过及结果。从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出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琵琶行》所描写的是当时现实社会中的一幅真实客观地画面,诗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可以遇到的人物,事情也是生活中会时常发生的事,而且在当时社会里是可以经常遇到和时常发生的。诗篇中所描写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辗转于江湖间而漂沦憔悴的长安妓;一个是遭谗受贬居江州的朝官——也就是诗人自己,在他们的身世遭遇中却都体现着十分深刻的社会内容。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人格受到歧视,妇女的身心遭到摧残,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妓,她们成为酒足饭饱后的王公大臣的公开的玩物,她们的青春,她们的容貌是作为一种商品出卖的,年轻美貌的妓,可能得到一时的宠幸,可是随着红颜的销残,接着来的就是无情的抛弃,她们的命运是那么悲惨的握在别人手里。她们的生活是空虚的,她们的前途是渺茫的,她们一生在精神上忍受着沉重的折磨,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这样一个被压迫,被蹂躏的妇女形象,在切切嘈嘈的琴弦上揭示了她的痛苦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她的不平,激愤和哀怨。封建社会曾经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话,但这“命”真是她们自己带来的?玩弄她们的是谁——也许这个可怜的女子在当时还不能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一个社会问题。“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她的泪珠只是饱含着对自己的青春易逝,红颜不驻的感叹和对生活的今不如昔的哀怨,但作为现实主义形象的客观意义来看,她的身世遭遇却不能不使读者联想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难道造成她悲惨命运的原因,只能归结为不驻的红颜岁月么?一个人为什么不应该得到纯真爱情的安慰,终身过着健康快乐的生活,她的空虚,寂寞和无慰,难道不是上层社会对她的玩弄和抛弃的结果?在封建社会,多少年来,多少女子就重复着这样一条悲惨的命运。

  琵琶女和一个重利轻感情的商人结合是一个悲剧,而她不可能和那些王公贵族终结连理,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除了较为森严的等级外,还有家族的利益,恩格斯曾以指出:在封建贵族阶级那里“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采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最后决定权怎么属于爱情呢?”①何况琵琶女是一个妓,地位低下,婚姻问题只能如此而已。而商人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下,历代统治王朝都轻视商人,虽然在经济是富有,但是社会低下,因此他们的结合不得已而为之。而诗中另一个人物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他借着对妓身世遭遇的同情,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永叹,而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失意凄苦的心情完全突现和倾泻出来了。诗人的遭遇,他的寂寞,苦闷和不平,并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东西。因为在诗人肩上承担着的`是封建社会里所有被压迫者的苦难,他的“青衫泪”中所闪现的是压抑才能,摧残理想的封建制度的罪恶。诗人的遭遇所体现的是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进步人类对反动阶级的尖锐斗争。他的失意,苦闷和愤激在封建制度下具有深广意义的。由此可以看出,文中的两个人物不仅是真实的,而且在当时社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代表了当时两种不同身份人悲剧的普遍性,体现文章在构思上的现实主义。

  二、在艺术手法上,故事性的情节和隽永的抒情性巧妙结合。

  这首长诗是以主人秋江送客开端的,其中描写了环境,人物的行动,对话和自白,它是一首有开端,发展和结局的叙事诗,但在整个情节进展中,却一直充满着抒情性的激动,每一诗句都渗透着作者十分浓郁的感情。

  在《琵琶行》中,在诗人送别客人时,诗篇就渲染了一种伤别的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天是花落的季节,万物凋零,诗人看到枫叶变黄,落花在萧瑟秋风中抖瑟着,已经让人伤感了,但偏偏在某个秋天的一个晚上与客人在浔阳江上分离,确是让人有些依依不舍,而送客上船饮酒,没有音乐相伴,只有和客人举杯饮酒,感到伤别的气氛浓了。而渴完之后准备离别情绪低落之时,忽然听到有琵琶声从江中响起,给这寂寞的告别增添了一些亮色,两人在依声寻找,在千呼万呼始出来后的琵琶女便开始她高超的技艺表演,让人沉醉其中,而后自叙其年轻时辉煌的经历及婚后不得意的婚姻生活,让人颇感同情,其后诗人感叹其遭遇联想到自身的境况,便有“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的感叹,使这个故事由送客缘起,引出了一段和琵琶女平凡而辛酸的故事,其中有故事有发展,高潮和结局。在这段故事的叙述中融合着抒情性的成分,在琵琶女高超的技艺表演中,其曲子就表现了她复杂的心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乎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琵琶女自叙其身世过程中就饱含着对昔日辉煌的留恋和青春不再的感叹以及婚姻不如意生活的悲伤。“夜深忽梦少年事,攀啼妆泪红阑干”那种无言而酸楚的心情跃然纸上。尤其是诗人自身的遭遇。更是如此,居住环境的恶劣“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月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和被贬后苦闷的心情,“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及听琵琶声后同病相怜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好的表达了当时诗人悲伤的心情。诗人这种隽永的抒情性和故事性情节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这篇长诗的一大特色。

  三、在琵琶女人物形象塑造上,形象生动。

  人物形象塑造在故事性情节篇目中是一大重点,篇中的故事取决于人物矛盾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而言,人物形象塑造主要通过人物神态、表情、语言等来完成,来表现人物性格,为文章主旨服务。诗歌《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诗中一个受害者的形象。文章主要借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凄惨的遭遇来抒发作者被贬后内心苦闷的心情,在文中琵琶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其中所谓线索:董兆杰曾对它有较全面的界定:“线索是把作品的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②在《琵琶行》中,线索不仅贯穿了文章的材料,还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进一步发展。诗中对琵琶女的形象塑造主要通过简炼的语言、神态、动作表现出来。作者善于捉住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把人物的情态,心理形象地描绘出来。在诗的第一段,诗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情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女子在生人面前迟疑,腼腆的情态及她的欲出不出的矛盾心情。又如在诗中描写女子弹过一曲而要述及自己遭遇的时候:“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句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最后一段女子听到诗人一席同情的话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其中“良久立”则表现了琵琶女对诗人把自己当为知已叙述自身遭遇后感叹,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有同病相怜之意。“却坐促弦弦转急”虽说是动作的描绘,描写定调急迫,通过外部情态写出琵琶女对对诗人所言后激动的心情,展示了女子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到这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乐曲互相照应,完成了对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人物塑造形象生动。

  四、在语言上,《琵琶行》成功地对音乐进行具体形象地描绘,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在语言上,《琵琶行》这一首诗歌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取得高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靠使用具体的比喻;一是靠着的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三是适当地运用叠字。在诗歌中对音乐描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琵琶女高超演技的表演: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对以上诗歌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1) 靠使用具体的比喻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十四句中,诗歌借助语言的音韵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雨”亦然,把小弦弹奏的声音“切切”比作“私雨”,既用“切切”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私语”使它形象化,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旋律交错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曲终收拨一画把“四弦”发出声音比喻成“裂帛”来标志着弹奏的结束。这其中作者在运用比喻描写弹奏的声音运用得灵活自如。袁行需曾对《琵琶行》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作出这样的评价:“《琵琶行》对音乐的描绘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和旋律。”③这种评价恰当地把他在描绘音乐时适当运用比喻具体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使人耳目一新。

  (2) 靠着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

  在琵琶女弹奏中,其出场后分别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对于演奏者意图的领略,其中“似诉”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弹奏音乐目的揣摩。“说尽”表现了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的事似乎说不完。其后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也是与弹奏者意图的照应。对于听众感受后的心理的描写用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等诗句来描绘,其中“此时无声有声”的叙述展现听众的心理听完歌声弹奏后最后的感触,最好的效果是沉默无言,独自品味。“唯见江心秋月白”则用描绘环境来渲染听众寂静无声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则表现了听众对女子重弹琵琶后深深感受,掩面而泣的动人场景,这些诗句很好地从侧面反映了琵琶女精彩的弹奏给听众所带来好的效果。

  (3) 适当地运用叠字,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前面诗句中加点的叠字一系列的运用,如“弦弦”、“声声”的重叠,着重表现了琵琶女每一弦弹奏的连贯流畅。“嘈嘈”、“切切”分别表现了大弦,小弦弹奏在音质上的差别:一个舒长浑厚,一个急促细碎,很好地反映出歌声弹奏所表现出的情感,音乐内容的节奏及流畅性。褚斌杰在《白居易传》中对《琵琶行》语言中叠字的运用作了如下的评价“诗人是如此巧妙地发挥了汉语词汇和表现方法上的特点,利用了它的象声和节奏感,加强了形象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