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读《木兰诗》中的女性意识

时间:2020-09-15 09:59:30 木兰诗 我要投稿

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读《木兰诗》中的女性意识

  《木兰诗》描写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和男人一样驰骋疆场,巾帼不让须眉,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也进一步表现了女子的能力眉笔不入男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读《木兰诗》中的女性意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读《木兰诗》中的女性意识

  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读《木兰诗》中的女性意识

  摘 要:《木兰诗》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由于其欢快的民歌形式及其所传达的传统的忠孝思想广为流传,诗词中花木兰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英勇善战的女性形象也深入人心。文章将花木兰的女性形象纳入女性主义视阈进行分析,认为《木兰诗》中包含一定的女性意识,正是花木兰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平等意识促成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壮举,从而对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

  关键词:女性主义; 《木兰诗》; 女性意识; 独立意识; 自我意识; 平等意识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The Song of Mulan From the Feministic Perspective

  LI Yan & ZHANG L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12013 China)

  Abstract: The Song of Mulan, one of the most marvelous Chinese traditional poem, is always known to people for its folksong rhymes and the noble quality of Mulan. People are impressed by Mulan who is loyal to the country, obedient to her parents and brave in the battle. This paper tends to analyze the image of Mulan from the feministic perspective, and has found feminism consciousness existing in the poem. It is Mulan’s independent, equal and self consciousness that urges her to join the army for her father.

  Key words: Feministic perspective; The Song of Mulan; Feministic consciousness;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self-consciousness; equal consciousness

  花木兰,这一众所周知的女性形象最早见于北朝民歌,后收录于由宋人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木兰诗》中。《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讲述了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载誉归来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忠君爱国、

  孝敬父母的巾帼女英雄的形象[1]。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中,《木兰诗》被看作是对儒家“忠”“孝”思想的完美阐释,也正是通过花木兰这个女性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儒家伦理道德中希望能够“忠孝两全”的思想。但是,如果仅从“忠”“孝”的思想来理解《木兰诗》的主旨难免会有以偏概全之嫌,结合女性主义理论,重新审读《木兰诗》,发现其中蕴含一定的女性意识。本文试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知识,从木兰男扮女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载誉归来四个方面揭示《木兰诗》中的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一、女扮男装——对男权社会的屈从

  《木兰诗》的开篇便提到了木兰女扮男装,木兰娇俏女儿身,何苦要女扮男装?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者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睿智的无奈之举。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性是社会的中心,而女性处于第二性的位置,她们不是社会的主体,她们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属品,是男权社会的点缀[2]。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阐述的 “只要家庭和私有世袭财产仍无可争辩地是社会的基础,女人就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3]。因此,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只能是最底层的,她们的周围充斥着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至上的文化,而地位卑微的女性无法突破男性文化的藩篱。这种文化氛围最直接的体现便是“男治乎外,女治乎内”的思想,因而,在这样的一个男权社会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军事、家庭领域中,所有的权威位置都保留给了男性;女性也不能参加一些男性的社交活动,例如科考、出仕、行军。尽管历史上出过女皇帝、女状元、女诗人,但这些仅是男权社会的男性至上的主旋律中的一段插曲。在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观念下,在战争不需要女人的思想下,面对封建社会森严的男权制度,木兰若想以其女儿面目替父从军是只能是异想天开,要想以女儿的面孔去冲破男权社会的桎梏也只会是天方夜谭。

  在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的理由里,定然有木兰的“忠”“孝”,但若认为这是最终能促成其替父从军的理由则未免有些偏颇。“忠” “孝”符合当时处于社会主流思潮的儒家思想,但是女子出征却是有悖于当时的社会常理的,因而,“忠”“孝”只能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导火索,而最终使得她能够成功的实现替父从军的,在于她的女扮男装,在于她成功的在行军的十二年中将自己化装成男性。虽然木兰最终实现了替父从军的愿望,但是,她是作为一名“男性”实现了她的“忠孝”,

  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木兰更情愿以她的女儿身份去实践她替父从军的理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连串的动词“开”“坐”“脱”“著”“当”“对”以轻快的笔调写出了木兰返乡后换上女装的欣喜[4]。“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不仅写出木兰的机智和心思的细密,更体现出木兰当初换上男装替父从军的无奈和行军途中掩饰女儿身的艰辛。正是这种无奈,正是这种女扮男装的从军方式,某种程度上委婉的体现出了木兰对于男权社会的屈从和迎合,当时的木兰还不敢以女性的面孔去正面挑战男权社会男性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影射出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的地位的卑微和处境的无奈与尴尬。

  二、替父从军——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萌发

  尽管木兰替父从军的方式是女扮男装,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屈从,但木兰毕竟还是以一个女性去完成当时的社会给男性的任务,可以看成是木兰的一种女性的解放。“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词句之中会发现是由于她的家庭背景所决定的,因为她没有兄长,而父亲年事已高,但这不是她决定从军的唯一原因。面对这卷卷都有父亲姓名的十二卷军帖,面对自己的家庭背景,面对国家的连年战乱,在这样的情况下,木兰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而感到不知所措,更没有因为自己女性的身份而看轻自己,她相信只要自己有男性一样的机会,自己能展现如男性一样的能力,所以她敢于披上戎装。这是木兰这替父从军的决定,体现出了她身上的个性独立意识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西蒙娜·德·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3]。就是说,女性的成长与发展并不是自然的,而是一定的社会强加给她的。无独有偶,女性主义研究者吉尔伯特(Sandre M. Gilbert)和古芭(Susan Gubar)认为,在男权制社会中,妇女被贬低为按男性期望和设计而产生的,囚禁在男性文本中的人物和形象。在封建社会,男权至上的文化要求女性要遵守三纲五常,遵守三从四德,在这种传统中,理想的妇女是被动的、顺从的、无私的、奉献的和天使般的,拒绝男性传统为她们设定的顺从角色的女性则是魔鬼,是不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的。因而,屈从男权社会的封建社会的女性终其一生所要面对的是父亲、丈夫和儿子为她们设定的形象:处理家庭的琐事,顺从男性的权威。男权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女性不会考虑到,作为女性,她们也可以在某些时候扮演男性的角色。虽然行军打仗是男性的任务,但是木兰不输男性的自信、勇敢与责任,使她毅然奔赴沙场。如果不是木兰身上的独立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也许终其一生都像诗的开头那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平庸的走完男权社会为她设定好的女性的轨迹。木兰勇敢的跳出当时的'社会给她设定好的女性形象,挣脱了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在她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女勇士的形象,更是当时女性世界中的女斗士形象。

  三.驰骋沙场——平等意识的高潮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十二年,战功赫赫。“万里赴戎关,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短短六句,描绘出了“十年”的战争生涯,虽然这一部分用墨不多,但是,其中隐含的风餐露宿的艰辛,铁马兵戈的厮杀,可歌可泣的悲壮不言而喻。木兰所承受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正是这样艰苦的战争环境,作为一名女性,木兰生存了下来,甚至可以说,这残酷的环境将木兰这名女性磨练地比男性更加出色,赫赫军功便是最好的证明。十载驰骋沙场,其中所体现的平等意识达到了高潮。当初决定替父从军,木兰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女性而看轻自己,走向战场,虽然心中也颇有无奈,但是,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在战场上有所退缩,她的赫赫军功使人们可以想见她的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她用行动证明了只要拥有了同样的机会,女性的能力与男性也会不相上下,从而否定了封建社会性别决定社会地位、性别决定能力,性别决定尊卑的思想。

  虽然直到20世纪,伍尔夫才提出“双性合体”的思想,但是,驰骋沙场的木兰的形象正是“双性合体”的理想的人格形象。战场上的木兰,很好的掩饰住了作为女儿家的多愁善感、羞怯、温柔,一身戎装的她,具有与男儿一样的气魄和胆量。她的外形已经练就的如同男人般粗糙,但作为女性,心理上仍是纤弱的、敏感的女性化的气息。伍尔夫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力量支配,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内刚,男性内柔外刚,没有纯粹的男人和女人[5]。在木兰的身上,同样有两个力量的支配,正是这种“双性同体”的形象使得木兰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生动饱满,也在无声中对封建社会绝对的男女二元对立提出了抗议。

  四.载誉归来——平民意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升华

  征战十载,终于得胜回朝。回朝之后,可汗意欲赏赐诸多有功之士,但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此时,木兰是一个不为高官厚禄所吸引、淡泊名利的高洁形象。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木兰特殊的女性身份导致她不能在朝为官,怕有朝一日为他人所发觉,试想,行军十二年,时时与男子相伴都未能被人发觉自己的女人身,如今战争得胜,凭借木兰本身的机智聪敏,如果在朝为官,她的女儿身身份定然还是会很好的保密。因此,这里木兰的身上所表现出的淡泊名利、不慕富贵,和当时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体现出了木兰的平民意识,也更加强调木兰当初从军的出发点——“忠”于君“孝”于父。

  除此之外,这部分更是木兰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升华。木兰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女性,她深切的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因此,她不会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因此,这时候的木兰的形象和人们印象中的传统封建社会女性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立的条条框框早已束缚了她们的想象力,更束缚了她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解放。她们可以成为别人的女儿、妻子、母亲,但是她们就是不能成为她们自己。她们只会在男权社会给她们规定的范围中活动,永远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然而,此时的木兰,面对男权社会最高的男权象征——可汗,她不卑不亢,对于封赏她为尚书郎的决定,她断然拒绝。木兰敢于说出自己的声音,勇于追求她想要的,从而使得她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同时,《木兰诗》的最后一句也颇值得注意:“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木兰对于伙伴们惊奇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非常幽默诙谐的回答。木兰以雄兔与雌兔作比,分别指代男性和女性,“脚扑朔”和“眼迷离”可以分别看作男性与女性在生理特征上的差别,“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体现了木兰的自豪感,而这自豪感并不是因为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而是因为木兰在与男人一样的能力下成功的掩饰了自己的女性身份。通过这结尾的一句,再一次强调,只要女性能够获得和男性一样的表现机会,她们的表现定能与男性不分高下。这在当时男性中心的社会上,是再一次对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肯定,而女性对自身的自信、表现出来的勇气和自豪感,也恰恰是女性自我觉醒的标志。因此,这最后一句绝不仅仅只是收尾之词,更是对木兰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一个升华。

  五.结语

  自《木兰诗》之后,花木兰这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便屡见于文人墨客的笔下、戏剧舞台上和荧屏内外,虽然木兰的形象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但这促进了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结合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重新审读《木兰诗》,对于更好的把握木兰的形象和学习中国悠久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种西方文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结合也必将能够充实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权立峰.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诗》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文化艺术,2010,(1):77-80.

  [2] 鞠桂芹.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4(4):81-84.

  [3]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95.

  [4] 李书生,段志东. 一首女性主义的颂歌——重读木兰诗[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4):27.

  [5] 邱运华.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9.

  作者简介:

  李燕,(1988- ),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张璘,(1967- ),男,江苏涟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读《木兰诗》中的女性意识】相关文章:

《木兰诗》中“唧唧”的意思11-27

《木兰诗》中受争议的问题12-07

《木兰诗》的说课稿12-05

《木兰诗》的简介12-01

木兰诗的教学11-28

《木兰诗》的注释11-27

木兰诗的课件11-27

《木兰诗》的课件11-27

木兰诗的主旨11-27

木兰诗说课稿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