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闰土

时间:2022-12-07 16:14:38 鲁迅 我要投稿

故乡鲁迅闰土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乡鲁迅闰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鲁迅闰土

  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少年闰土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少年“我”的知识像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他生活在大自然中,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他比少年“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他的语言多么生动,多么流畅,多么富有感染力啊!它一下子就把少年“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头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鲁迅为他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对话对照: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月夜刺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浅谈鲁迅《故乡》的抒情线索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分析《故乡》时,抓住其抒情线索,不仅教师容易讲授,学生易于理解,而且在加深体味鲁迅先生的写作意旨方面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乡》写于1921年1月,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农民生活日益破产的历史真实。

  按常规的讲析法,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依照时间顺序,根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剖析“在故乡”遇见的人和事。这样讲析诚然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在理清这条明线的同时,还必须突出讲好一条被忽视的抒情线索——这是一条暗线,但又是主线。

  文章开头,作者在描写了家乡萧条冷落的景象之后,紧接着有一段精彩的感情独白: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

  这一段感情独白,是贯串全文的一条线,它统领全篇。我们可以这样来简化一下:

  全不如此……也就如此……本也如此

  (悲凉凄楚)(失望疑惑)(无可奈何)

  这段文字巡回跌宕,叫人荡气回肠,表现了作者变幻不定、动摇怀疑、悲凉而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情感。这不仅是鲁迅早期民主思想的真实反映,而且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阶层彷徨的心绪。

  再看“在故乡”这一部分,作者突出地写了三个人(实际是两个人):

  第一个是少年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作者写了“蓝天,圆月,沙地,西瓜”写了“圆脸,毡帽,银项圈”,还写了“捉鸟,刺猹,拣贝壳”,通过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作者发自内心地写道:“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读到这里,我们再对照开头描写的故乡破败冷落的景象,对作者呼出的“全不如此”的慨叹能不由衷地共鸣吗?

  接下去,便是杨二嫂的出现。20年前,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凭着艳姿粉黛招徕顾客,本是社会的畸型儿。20年后,她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舌尖嘴利,贪小泼辣,“西施”之名未绝,但小市侩习性更加恶劣。作者发出了“我愕然了”的惊叹,可见其“失望,疑虑”之情何等浓烈。故乡20多年“也就如此”罢了。

  等到我们看到了一张“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睛肿得通红”的面孔,见到了“头戴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一样的“木偶”人——中年闰土时,听到他叫一声“老爷……”时,我们也禁不住随着作者“打了一个寒噤”。美好的记忆一下子破碎了,故乡可爱的影子也茫远了。故乡“本也如此”:一直在制造无数的悲剧,人依然愚昧麻木,社会仍是世态炎凉,我们怎又不随着作者“非常的悲哀”的忧伤情感而欲泪又止呢?

  这一部分中的三个人的典型形象描写,完全是按照第一部分中的感情独白而刻意选取,精心设计的,成了感情线索的最好注脚。现在我们不妨来简略地归并一下:

  文章第三部分“离故乡”的三个小节,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作者由现实生发开去,发出了无限的感慨,随着抒情的调子,把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深的高度。

  文中写道:“我在走我的路。……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里作者抒发了对现实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但,他又接下去写道:“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他觉得闰土崇拜偶像,过于愚昧;他担心希望落空而动摇不安。这种情感上的回旋,反复,实在令人回味沉思。

  文末在重新写“碧绿的沙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后,作者咏叹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激昂充实的感情,富有哲理的启迪,号召人们团结抗争的热烈情绪已透过纸背,脱颖而出。主题思想的揭示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言自明。

  在第一部分感情总线索的指导下,最后三小节中作者的情感已有了新的飞跃,大致是这样的状况

  综上简述,笔者认为,”讲析《故乡》抓住这条抒情的线索,不仅容易讲授文章的内涵意义,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鲁迅先生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这对于学好名家名篇也许有一些实际意义。

【故乡鲁迅闰土】相关文章:

鲁迅《闰土》教学设计11-21

鲁迅的《少年闰土》原文05-09

鲁迅的少年闰土说课稿11-26

浅谈鲁迅笔下闰土的形象09-14

鲁迅散文《少年闰土》的教学教案设计10-26

鲁迅少年闰土读后感范文800字12-20

少年闰土课文11-20

课文少年闰土解读12-04

少年闰土课文分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