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朗州

时间:2023-10-27 09:51:57 刘禹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刘禹锡朗州

  著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发生了哪些事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朗州,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刘禹锡朗州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少年时代即显露了非凡的才华。顺宗时他和柳宗元等佐助王叔文实行了有名的“水贞革新”。由于旧势力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新政仅如昙花一现,只维持了一百多天,顺宗崩驾后,就被宦官,藩镇及在朝的大官僚扼杀了。王叔文王还惨遭杀害,刘禹锡柳宗元等“八司马”被窜逐。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达十年之久。所谓“应怜一罢金闺籍,枉渚逢春十度伤。”又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见刘禹锡的一生,受尽了打击和迫害,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他的满腔抑郁不平之气,全都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和发泄了出来。他在文学上,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获得了杰出的成就。禹锡的诗有点类似屈原的“骚”。有些是“金刚怒目”式的。白居易尝誉之为“诗豪”。还说他的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史称禹锡“善五言诗”,“在朗州十年,惟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来武陵作宰的不知凡几,而真正谈得上给武陵留下了文采风流印象的,却只有刘禹锡一人。据史料记载,刘禹锡对我们武陵文化的发展,影响是最深远的一个,其作用仅次于屈原。

  他所任的朗州司马,是一个闲散的副职,落得他优游自在,于从政之余,即搜奇访胜,游玩山水,足迹几乎遍及治下各地,特别是和治下的桃花源结下了山水因缘。他的《游桃源一百韵》是集中最长的一首诗,叙述了游览的经历。在桃花源的活动,也抒发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他还写了《桃源行》、《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等诗,还两次为桃花源书碑泐石,对桃源的贡献很大,所以有人说他是桃花源的一大功臣。

  他很注意了解有关武陵的历史故事和遗老传说。德山为道家的第五十三福地,禹锡曾写过《善卷坛下作》,说“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又亲谒驻德山的会禅师,并写了诗。司马错是秦昭王时开发四川的大功臣,后来为了征服五溪蛮,平定黔中,曾建城于武陵沅江之南,刘禹锡写了《登司马错古城》,诗中说:“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登临值萧晨,周览壮前躅……”意思是说司马错领兵平定南方,现在沅江边还留有古城遗址。看到的只有些古树被烟雾所笼罩。在仔细周览之余,他只感到司马错的功业是了不起的。刘禹锡几次在洞庭湖泛舟游览,写了《洞庭秋月行》、《君山怀古》、《望洞庭》等诗。

  武陵东门城头的“招屈亭”,是刘禹锡常往的地方。他还写了一首《竞渡曲》,注云:“竞渡起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何在?’斯‘招屈’之义。”对竞渡所喊的号子,作了很好的解释。诗中还说:“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指出了竞渡的起源即在屈原投江的那年,那么招屈亭也就建于那时。

  作者还晋谒了“伏波宫”,写了《经伏波神祠》的诗,他对于英雄一世,威名赫赫,而且壮志至老不衰,愿以马革裹尸还葬的伏波将军马援是敬佩的。所以诗里说“怀人敬遗像”、“自负霸王略。”对其晚年遭诬陷,又不胜惋惜。认为功名之念太切,不知止足之分:“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少游是伏波的兄弟,对功名看得

  淡薄,因得优游林泉以终老。他还写了一首《阳山庙观赛神》。注云:“梁松南征至此,遂为其神。”阳山今名梁山,在常德市北三十里。梁松是光武的女婿,是马援的晚辈,有一次援怠慢了他,松因怀恨,援死后,便在帝前诬告马援受,并继马援之后讨五溪蛮。大概因梁松有破五溪蛮之功,后人便为之立祠于梁山。所以诗的首联说“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于今配此山。”

  作者很留意郡内古迹的考查。诗中还提到了“北渚吊灵均,长岑思亭伯”、“华表廖王墓,菜地黄琼家。”“沈约台榭古,李衡墟落存。”这六句写的都是武陵典故。“北渚”指《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与贾谊吊屈原意同,诗人和屈原有着共同的遭遇,他对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灵均是很敬仰的。亭伯是后汉崔马因的字,因“博学有伟才”,和帝时做车骑将军窦宪的主薄。宪所为多不法,马因屡谏不从,并被贬为长岑(在辽东)长。马因不愿远去,遂归家。作者既伤自己如灵均之被谗流放,又悔自己不能如亭伯洁身引退。廖王指蜀汉的廖立,墓在县东北十里,其故宅在今常德市的丹砂井。黄琼是江夏黄香的儿子,仕后汉宫至司空。“节操凛然”。此人可能曾流寓武陵,其故居今已为菜地。“沈约台”在县西南五里,俗称“沈约读书台。”李衡是三国时吴国的丹阳太守。曾在沅江的泛洲种桔。所以泛州又叫“桔洲”。衡临终嘱其子曰:吾洲里有木奴千头,不责衣食,岁绢千匹……

  涛人对武陵沿革的考证也很注意。他在《武陵抒怀》序言中说:“武陵……在春秋及战国时皆楚地,后为秦惠王所并,置黔中郡。汉兴,更名曰武陵,东徙于今治所。”《武陵抒怀》开端说:“西汉开支郡,南朝号戚藩”。说明武陵在高帝时便已改郡。至南朝(宋、齐、梁、陈)则常用以分封宗室和外戚。他在《汉寿城春望》下注云:“古荆州刺史治亭,其下有子胥庙,兼楚王故坟。”古汉寿相当于今汉寿、常德两县及沅江的一部分。作者的《龙阳县歌》反映了当时古朴的民风和安定清静的环境。

  作者经常和人民接近,对当地的民情风俗,社会生活比较熟悉。这也常常从诗歌中反映出来。例如《武陵抒怀》中说:

  户算资渔猎,乡豪恃子孙。

  照山畲火动。踏月俚歌喧。

  拥楫舟为市,连甍竹覆轩。

  披沙金粟见,拾羽翠翘翻。

  茗折苍溪秀,苹生枉渚暄。

  从这些句子,我们知道,当时一部分人,主要以渔猎为生;地方上的豪绅,是因为人丁众多,势力强大,可以巧取豪夺。耕种还没有完全摆脱刀耕火种的方式;普遍存在着后来少数民族跳月、对歌的风俗。有的人是以舟为家,在水上生活;民房建筑多竹楼,上面盖的都是竹片。有些男子在河里淘金,有些村妇在山间拾鸟羽。一到春暖花开,姑娘们有的到苍山去摘茶,有的到德山去采苹。作者还写有这样的诗句: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

  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地相应歌。

  这里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放任浪漫的生活。陌生的估客(驾船的客商)可以在夜里和卖菱角的如娘随便对歌、逗乐。可见那时的武陵还相当落后,还没有完全脱离蛮荒的状态。

  刘禹锡诗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特别是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创造了大量健康清新的民歌体小诗。《唐书》介绍当时朗州的情况为:“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其声怆仟(声音刺耳难听)。禹锡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他自己也说:“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扬柳枝》”。在他的集子里,大量的乐府诗如《蛮子歌》《踏歌词》《柳花词》《竹枝词》《扬柳枝词》《浪淘沙词》等,都是些民歌体的小诗,题材广泛,语言明快,继承了南朝民歌的优良传统,成为唐代诗歌中别开生面的作品。王船山曾誉之为“小诗之圣”,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刘禹锡在朗州十年的作品,可以说都是现实主义的。在学习民歌,改写民歌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对于武陵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史又称“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词也。”他自己说:“少年负志气”,“忧国不谋身”。“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他在政治上失败以后,他的诗表现了一息尚存,战斗不止的顽强斗争精神。他曾说:“勿谓行大道,斯须成太行”。“平地生峰峦,深心有矛戟”。这是他革新惨败后所得的痛苦教训。他在《咏史》中说的“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就是他所持的人生态度。到了暮年他仍然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始终竖信“永贞革新”是完全正确的。在他逝世前一年所写的《子刘子自传》中还说:“叔文实工言治道。”、“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他给自己的评价是:“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何等光明磊落!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他还说过:“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这种积极进取,顽强斗争的精神是极为可贵的。

  唐代宗会昌二年某一天,刘禹锡弥留之际,眼前依稀浮现出遥远的朗州城廓,楚歌与人面桃花,伴着洞庭谷酒的香气,让他轻轻地合上了眼睑,在唐代著名的”八司马”中,只有他一人活到了70岁。翻阅他的履历,这位在当时看起来很不幸的文人,23年的流放生涯中,在朗州居然呆了10年,得以流传的800首诗词,其中200多首是在朗州吟就,且文学史中评论家津津乐道点评的,也大多属于这一时期的创作成果。1161年后的今天,一个朗州的小文人发出感叹:刘禹锡得感谢朗州的山山水水,如今的常德当感恩刘禹锡的流放与歌吟。

  封建中国的文人与官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满怀鸿鹄之志的文人一旦平步青云,大多收藏起思想的锋芒从文坛消隐,而壮志未酬者,在落魄失意中成就了他们的文学基业。刘禹锡要不是在“永贞革新”中失败,他很可能在宰相的位置上摇头晃脑,那口中吐出的绝对不是日后流传千古的“竹枝词”,而是一道道有可能令其他文人或苍生痛苦不堪的政令了。永贞元年,倒霉的刘禹锡被贬连州,流放途中改授朗州司马,在唐代,州一级最高行政长官是剌史,司马是位居老四的闲职。可想而知,在千里南行途中,刘禹锡捶胸顿足,乱发在风中飘摇,一肚子的苦水无处倾吐。在他的想象中,朗州是处蛮荒之地,那被先贤屈原歌吟过的沅江只不过是条“淫江”而已。然而,当他在白马湖边弃舟上岸,进得朗州城,才发现这座临水而筑的古城充满了楚风遗韵。那参差的黑瓦白墙,清瘦的木楼,浸着岁月汗渍的青石板小街,让他找到了与都城长安迥然相异的感觉,一个是王者风范夹着霸气也就不免压抑,一个是江南小城含着秀丽也就处处随意。于是,他郁闷的心境就像云开之后的天空,稍稍有了些开朗和舒坦。

  朗州这片土地处处充满了浪漫气息,北来的谪人刘禹锡没多久便深刻领会到这一点。每当春江水暖,细腰的朗州女子结伴踏青在城外大堤上,她们唱着软软的南曲,自由嘻戏,没有一点长安女子的拘束感,游童在路上也能拾到她们散落的花钿。茶楼酒肆林立,渔鼓声声,酒令阵阵,远离都城与纷争的朗州人让刘禹锡感到了生活的闲适与美好。反正需他批阅的公文不多,刘司马在朗州10年,几乎将方园千里的美景胜迹览遍。采菱时节,白马湖边,采菱女露出藕节般的胳膊,在荷塘的碧叶间耀花了刘司马的眼。我们现在要寻找唐代的常德,就得从他的诗文中阅读富足而风情万种的朗州。正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刘禹锡干脆懒得与众官员为邻,独自寓居在城东门外。推窗而望,沅江如练,百丈之外的招屈亭里,似乎还可以看到屈原时而潇洒时而愁苦的影子。桔树如绿云歇在城外,芷草长满了一湾又一湾,枫林里的鹧鸪声长一声短一声地响在他的梦里……

  虽然远谪朗州,虽然朗州的山青水秀人美,刘禹锡的99根神经麻木的话,还有一根依然醒着。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遛跶在鸡鹅巷里,一位老者正在磨刀石上磨刀霍霍,那磨刀石显然曾经遗落在哪个角落里,周身污浊。一阵磨砺之后,刀亮了,磨刀石表层也光滑如镜。刘禹锡顿时触景生情,他觉得那块躺在小巷角落里的磨刀石就是永贞元年被贬的刘禹锡。回到寓所,彻夜难眠,他挥毫写下了《砥石赋》:“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何耻焉?”这种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对仕途的热爱,使得他骨子里的文人气息暴露无遗,即使仕途有好几次出现转机,却因几杯酒下肚,两首诗惹祸,彻底断送了前程。

  刘禹锡至死才明白,他错误地出生并错误地生活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里,错过了盛唐,错过了贤明,倒霉的他经历了8个皇帝,一个刚愎自用,一个中风,两个被剌杀,一个喝长生不老药毒死。这么多的皇帝更替,一个皇帝对他的观察刚结束,一个皇帝对他的赏识也就告终。因此,流放生涯对刘禹锡来说,应是不幸中之幸。

  1160多年后的今天,倘若刘司马重游故地,他会发现当年的寓所边已兴建起举世闻名的”中国常德诗墙”,依然酒楼歌厅林立的常德城里,传唱着用常德丝弦配曲的”竹枝辞”: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当年应召回长安时,刘禹锡对着渐行渐远中的朗州城,怎不回首又回首?

  文学成就  

  诗歌

  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深信佛教,早年师从的诗僧皎然的著作《诗式》,已经将禅学与诗学联系起来。刘禹锡受到皎然的影响,又通过长期接触禅学和诗歌创造实践,明确认识到“悟不因人,在心而已”的道理,这八个字是刘禹锡对禅学精髓的把握,也成为他的诗论的基础。[25]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辞赋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论说文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

  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哲学成就

  唯物主义倾向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们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

  刘禹锡用社会实践解释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也是刘禹锡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

  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在所写的《天论》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与韩愈的论战深入下去,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

  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

  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

【刘禹锡朗州】相关文章:

刘禹锡《送浑大夫赴丰州》翻译赏析11-12

刘禹锡《乌衣巷》03-17

刘禹锡的名诗07-26

刘禹锡的《乌衣巷》05-28

刘禹锡的故事07-26

刘禹锡的简介03-22

刘禹锡的诗风05-26

刘禹锡的古诗04-21

刘禹锡的经典诗句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