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

时间:2022-10-28 18:44:48 离骚 我要投稿

《离骚》教案范文(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范文(精选15篇)

  《离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

  《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

  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

  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课文

  1.范读——让学生耳顺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2.诵读——让学生口顺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3.解难、疏通

  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4.整体理解课文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昔三后”到“而改路”)。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齐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

  引导学生欣赏: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三、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时期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些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极大。如张衡《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还有屈原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3.研究性学习选题设计——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

  《离骚》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预习案

  【预习指导】

  1、走进新课: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离骚》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

  学习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

  (3)质疑释疑

  ①、重要词语,注音并解释

  苗裔( ): 孟陬( ): 揆( ): 扈( ) : 辟芷( ): 汨( ): 搴( ): 阰( ):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字余田灵均。 名词用作动词

  ④特殊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肇锡余以嘉名

  ⑤翻译全文: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比喻君王

  2、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

  可以理解: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

  四、随堂练习

  1、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⑴ 苗裔

  ⑵ 孟陬

  ⑶ 揆

  ⑷ 肇

  ⑸ 重

  ⑹ 扈

  ⑺ 辟芷

  ⑻ 汩

  ⑼ 搴

  ⑽ 阰

  2.填空:

  屈原,字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_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___________,又因以屈原作品《___________》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___________。

  《离骚》,是《楚辞》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者,犹___________也,意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五、背诵默写全文

  《离骚》教案 篇4

  一、课文悟读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古流芳、万代传诵。其人、其文同在中国和世界人格和文学的境地树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丰碑。其抒发情怀、叙写心境的长诗《离骚》当是其中最有影响、最具说服力的明证。

  高阳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从天而降;皇赐之名正则,授之字灵均。像屈原这样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谓稀而又少。然而,即便是一颗璀璨无比的星斗,落入污秽遍地的肮脏环境中,也难彰其美。一个爱国爱民的王室重臣,却因“哀民生之多艰”进谏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落了个“朝谇而夕替”的可悲结局。令人痛惜!

  正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见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调。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是《离骚》的主体,也是它的精华。从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或忧郁悲哀或仰天长啸或低头苦吟的诗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阴霾蔽日、黑云压城的险恶环境,仿佛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环境里苦吟诗人热血的冲涌、脉搏的跳动;仿佛可以谛听到使人悲郁感怀、哀国哀民的无奈叹息;仿佛……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热爱祖国、关注民生、关心民众的真实写照;“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铮铮誓言;“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节操的有力呐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坚守志向、忠贞不移的坚定信念……凡此种种,都足以使我们对这位千古诗圣赞叹不已,敬仰有加。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中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但诗人却能在那样的悲哀中坚守着“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的信念。令人叹服!

  愿我们都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二、亮点探究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探究学习: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

  2、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俊杰,当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却为何“朝谇而夕替”?

  探究学习: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思想内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

  探究学习:坚守正直,恪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脚,“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便是最好的明证。

  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4、诗中的“鸷鸟”“方圜”各指代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除此之外,本诗还有没有用到这种写法的句子?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探究学习:“鸷”是雄鹰,“鸟”是凡鸟,它们分别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圆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这种写法,在本诗乃至屈原的所有诗中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诸如本诗中的“蕙”“蛾眉”“兰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饰等均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众女”“泽”等则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这种写法,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选题设计

  1、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独创性地认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要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探求人所未见、人所未识的东西,当然,这不能凭空设想,一定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

  参读书目:

  ⑴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⑵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⑶ 《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2、从屈原的作品看“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研究方法:

  对该问题的研究中,应立足“楚辞”本身,将研究的领域拓展扩大到后世乃至今日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其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离骚》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二、自学质疑

  1、自读课文,掌握重要词句。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肇锡余以嘉名

  扈江离与辟芷兮

  来吾道夫先路

  (2)、指出词类活用并解释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不抚壮而弃秽兮

  (3)、指出特殊句式并还原

  恐年岁之不吾与

  肇锡余以嘉名

  2、熟读并理解文意,将有疑问的字词句整理在下面方框内。

  3、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曾意。

  三、检测反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

  3.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5.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

  6.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

  7.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8.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诗比喻和移情手法的运用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一、互动研讨

  1、作者从远古帝颛顼写起,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2、诗中的“香草”“美人”比喻什么?

  3、诗人用“扈江离与辟芷”和“纫秋兰以为佩”比喻什么?

  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又比喻什么?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6、节选部分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艺术特点?

  总结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检测反馈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颛顼(zhuānfán)孟陬(zōu)

  揆余初度(kuí)肇事(zhào)

  B.扈江离(hù)纫秋兰(rèn)

  重之以修能(chónɡ)搴阰(qiānpí)宿莽(sù)污秽(huì)

  C.道夫先路(dǎo)骐骥(qíjì)

  纯粹(cuì)申椒(jiāo)

  D.窘步(jiǒnɡ)险隘(ài)

  踵武(zhǒnɡ)荃不察(quán)

  2、下列各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皇考(大)嘉名(美、善)

  扈江离(被、披)搴阰(攀折)

  B.修能(长、美好)抚壮(持,凭借)

  纯粹(美德)耿介(大)

  C.踵武(脚步)惮灾(怕)

  中情(内心)灵修(远)

  D.羌中道(楚辞中特有的语气词)

  齌怒(疾速)捷径(邪出)皇舆(喻国家)

  3、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离骚》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疏通诗歌大意,感知课文内容,掌握《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梳理文章脉络,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难点: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一、课前预习

  ㈠知识链接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作者主要是屈原,其次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㈡课前自测: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修姱、鞿羁、朝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方圜、方枘、攘诟、兰皋、芰荷、岌岌、杂糅

  二、导入新课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始终像浪花一样洁净美丽;有一个名字,成就了楚地一条普通河流的万古名声;有一个名字,当粽叶的香气飘溢在我们周围的时候,蓦然回首,他就站在我们身边,这个名字就是——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屈原,走进《离骚》,去倾听灵魂的绝唱!

  《离骚》背景参考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据说就是因此而来的。

  【家族】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芈(mǐ)姓;楚武王熊通之子瑕被封在屈地,屈原是他的后代以地名屈为氏,即芈姓屈氏,有别于国君一族芈姓熊氏。该姓出自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这就是屈原的故乡。

  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所以他和楚国的关系,当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忽忘身之贱贫”。很可能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生平】

  出生

  屈原的出生日期,自古以来有很多人研究,一直到解放后考古文物的出土才定为公元前340年。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据《离骚》中的两具:'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认为'摄提'是指'摄提格',太岁在寅曰摄提,这是以岁星所当的年次而言;朱熹则以为'摄提'是星名,这个摄提星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这里以摄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陈玚用周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二日。

  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内有铭文4行,32字,记述了周武王伐纣的过程。汤炳正先生在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利簋'铭文'岁鼎克'三字中,'岁'指岁星,古人或称'摄提',今人称为木星。'鼎'即贞,训为当。'克'与'辜'同字,为月名,十一月为辜。'岁贞克'意为岁星正当十一月晨出东方,此系指木星的会合周期而言。这样,'利簋'铭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贞克,昏夙有商'就与《史记》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的记载完全吻合。'利簋'铭文'岁贞克',与《离骚》'摄提贞于孟陬'说的是同一范畴的问题,都是以岁星的运行标记年月。若按《离骚》为例,铭文可以引申为'摄提贞于仲辜';若以铭文例之,《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也可以简化为'岁贞陬'。《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岁星恰恰出现于孟春正月的那个月、庚寅这一天我降生了。这里屈原虽然没有正面记述诞生之年,但是凡夏历正月岁星晨出东方,正标志着这一年必然是后世所谓'太岁在寅'之年。这就说明了王逸以'摄提'指木星所当年次之说的正确性,而朱熹关于'摄提'是指星名的说法是片面的。

  天文学家根据汉简《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和帛书《五星占》,计算出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正月,木星的位置恰恰是晨出东方,即所谓摄提格之年。以此为座标,再运用木星的会合周期和恒星周期的规律,并结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和《楚世家》中的历史资料,可以推算出屈原的出生年月。从周显王三年,木星经过两个恒星周期即24年的运行,于楚宣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正月又晨出于东方,这一年应当就是《离骚》'摄提贞于孟陬'的'摄提格'之年。又根据日本学者新城新藏的'战国长历'该年正月朔乙丑进行推算,这一年的正月二十六日恰恰是庚寅日。因此屈原应当是出生于公元前342年夏历正月二十六日,亦即楚宣王二十八年乙卯,夏历正月二十六日庚寅。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日书》也称庚寅日出生的男子为贵。云梦本为秦地,据学者研究,云梦秦墓墓主喜为入秦之楚国遗民,因此,《日书》名为秦简,实则反映了楚人的宗教意识,这符合屈原的自述。

  取名

  屈原在《离骚》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四句是说: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而东汉王逸在《章句》中解释屈原的名字时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屈原的生辰名字被解释为符合《史记》中所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

  经历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从屈原的作品中看,他做为贵族参与了楚国的巫术活动。考古文献表明,楚国上层贵族信巫成风。学者称:“将江陵楚墓竹简所载诸神和《楚辞·九歌》祭祀的神灵进行对应比较,可以发现竹简所载的神与《九歌》所描写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这进一步为人们了解屈原当年从事巫术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旁证材料。”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离骚》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离骚》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 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5)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6)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1)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2)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离骚》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楚辞?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

  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

  第二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结尾。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见课后练习二)

  参考:屈原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们书上的注释,用美人比拟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华。这个香草嘛,那就是化妆品或者首饰了。我们比如说,今天要是有谁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们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三、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参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的内容。

  2、背诵。

  《离骚》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 ,他是谁呢?

  二、补充背景资料

  1、作者其人。

  2、“离骚”的含义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补充)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课文

  1、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 “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

  四、解析第一节

  1、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读

  2、疏通难字词

  兮:语气助词,无意义。

  以:连词并列,“又”例:长太息以掩涕兮

  以之为,把…当作或觉得…是,例:竞周容以为度

  承接,例:宁溘死以流亡兮

  因为,例既替余以蕙纕兮

  之:代词,例: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动词为固定用法,是名词性的用法

  古今异义:浩荡:古义,荒唐 ;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壮大

  工巧: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技艺巧妙。

  穷困:古义处境窘困;今义,经济苦难

  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为灾害或别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词类活用:步,使……步行,使动用法;

  高,加高,形活用为动

  厚,推重,形活用为动

  群,名活用为动,合群

  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3、疏通重点语句

  解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启下,“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写诗人被君王疏远。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2)面对这么复杂,黑暗的环境,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是报着什么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会后悔)

  明确: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显示自己的坚定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非常直接与正面表示自己的决心,可见诗人对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坚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可见诗人的品质的洁明。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弃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板书:

  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第二课时

  一、生集体读第二段

  二、疏通难字词

  请学生翻译,老师做补充

  三、探究

  1、弄清文中一系列的意象群的含义。

  2、前文说“虽九死其犹未悔”,后文说“悔相道之不察兮”,两者之间是否构成矛盾?

  四、写作特色

  1、语言方面

  (1)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 (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回环反复,更具有节奏感。

  2、修辞手法

  (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利用蕙纕、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众女比喻群奸。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例如蕙、芰荷、茝等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人感受到花草的色、香,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也把我们引向一种更深远美好的境界。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五、总结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在于他的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同时,在于他所写成的诗歌,使诗歌中的精品,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透过这两节课,希望同学们在赏析《离骚》的艺术特色,也能去体会诗人的高尚的品质,为人生树立一面镜子。

  六、作业

  背诵《离骚》并整理出课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用法。

  板书: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操节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退隐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离骚》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间有关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

  (二)自读感知

  1、关于作者

  屈原,名( ),字( ),( )时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 )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 ),英国的( ),意大利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3、关于楚辞

  (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 )(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

  (1)文题理解

  “离”通( ),意为( )。“骚”意为( ),“离骚”即( )。

  (2)诵读课文

  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

  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

  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2、阅读全文,找出文中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语句,并摘抄赏析。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五)探究阅读

  1、你赞成屈原沉江的举动吗?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在班内交流。

  2、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离骚》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

  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相关材料汇集)

  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

  1、一读诗歌。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

  (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

  3、三读诗歌。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

  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

  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

  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最大艺术特点是什么?

  (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主义风格)

  五、齐读结束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据此有人认为屈原的行为是一种愚忠,他大可不必为楚国而死。你怎么看,试着写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小论文。

  《离骚》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诵读,了解骚体诗诵读特征;通过自主、合作,了解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文学地位,掌握“名”“字”的词类活用和“不吾与”的宾语前置现象;探究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归纳诗人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运用所学鉴赏托物言志类诗歌。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诗歌1-6节分析诗句,归纳形象理解“香草”、“美人”的虚指义

  【教学难点

  本课的文本时代久远,生僻字较多,学生在朗读和内容理解上均有不小的难度;诗中作者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学生的认知误区;“香草”、“美人”的虚指义需要点拨。

  【教学策略

  教师范读和学生自主朗读,把握骚体诗的诵读特点

  学生自主、合作,理解诗歌大意

  问题导读,让学生探究归纳人物形象,澄清认知误区。

  问题引导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掌握以“香草”、“美人”喻美德、君王的手法

  【辅助教学】CAI

  【课型】新授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语

  幻灯片展示民俗活动,导入新课。

  设计语:这条静静流淌着的清澈的江水叫汨罗江,与它相关的民俗有很多。赛龙舟、吃粽子、挂荷包、喝雄黄酒、插艾草。这些风俗是关于什么节日的?这个节日是在哪一天?与哪一位历史人物有关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屈原的《离骚》。

  二、作者作品

  幻灯片展示文学常识。教师要求学生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设计内容: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人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23篇。以《离骚》为代表。因为《诗经》中的精华部分为“国风”,所以后人将《诗经》和《离骚》并称“风骚”。它们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三、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节奏和语气)

  2.提问、总结骚体诗诵读特征。

  设计: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骚体诗的句式则长短不一,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节奏感强;多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

  3.给5分钟时间,依照提示朗读1-6节,自主、合作疏通大意。

  要求:把生僻字词的音义写在书上。

  4.正音

  设计内容:裔、陬、揆、肇、锡、重、扈、芷、纫、汩、搴、阰、抚、秽

  四、品读诗歌、分析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一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出身高贵,生日吉利(板书)

  2.齐读第二段,问题抛出:你从第二段中获得了关于屈原的哪些信息?

  明确:气度非凡,名字美好(板书)

  “名”和“字”的名词动用现象。

  3.误区澄清。问题抛出:屈原是否有点太过美化自己了?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屈原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屈原对自己出身的讴歌,实际上饱含作为炎黄后嗣、五帝正统的骄傲和自豪,并因此把振兴楚国、拯民济物看作自己理应担当的责任。同时,对自己的美化,也是对奸佞小人的满腔愤怒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4.齐读第三节,问题抛出:根据第三节的信息,请说出屈原的衣着服饰。(明确:披着香草,戴着兰花。)这在现实中可能吗?(明确:香草、兰花不是实指,而是虚指,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象征着美好的品德。披香草,佩兰花即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本节是说屈原德才兼备,追求高洁)

  5.问题抛出:这种“香草兰花”的用法在第四节中哪里出现了?(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勤奋自勉)他为什么朝夕不辍地勤奋地追求着美德?(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不我待)

  “不吾与”属于宾语前置现象

  齐读第四节。

  6.屈原有如此美好的品德,仍然勤奋自勉,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

  设计内容: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高兴,老师为你们知道学习而骄傲,为家乡有你们这样的有志学子而由衷地感到高兴。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想吟诗一首。

  7.教师范读第5、6节。教师引导。

  设计内容:时光飞逝,美人迟暮。抚壮弃秽,愿为先导

  8.问题抛出:老师把同学们比作美人,那么屈原把谁比作美人?

  明确:楚怀王。这里也使用了美人的虚指义,象征贤德的君主。

  五、练习巩固

  幻灯片展示诗歌鉴赏题。要求:动笔写出来。

  练习设计: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帽子上的缨带,这里是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

  诗歌写了蝉的哪些生活特点?作者在赞美什么?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分析诗句,竹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作者用竹子来写什么?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屈原的《离骚》,学习了他高洁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了他借香草美人象征美德君王的手法。走近屈原,我们才发现,原来他就是一朵晶莹剔透的雪花,以自己的高洁向这个世界宣告着与黑暗混浊的对立,并把生命融入楚国这片热土。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深情朗读他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情怀。

  七、朗读诗歌。

  八、板书设计

  《离骚》教案 篇14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比兴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x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体”,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等。其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

  (二)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x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形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三)屈原的名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5.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x》)

  6.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x》)

  (四)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由于《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所以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指代《诗经》中的《国风》,用“骚”指代《楚辞》中的《离骚》。

  关于“离骚”之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即遭遇忧愁;王逸《楚辞章句》释为“别愁”。

  (五)写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疏通文意梳理行文脉络

  任务设计:

  1、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通文意。圈出有疑问的地方。

  针对疑问进行指导。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梳理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

  ①首先介绍自己高贵的出身、吉祥的诞辰和美好的名字。

  ②接着叙述自已的才能修养、忧虑希望,表达立志改革,愿为前驱的报国之情。

  ③然后追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④最后反思,表现了诗人高洁自守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反省自己和献身理想的热情。

  3、朗读第一段,总结屈原的“内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出身高贵。诗人自叙族源出身。颛顼为中国远古部落联盟首领,传说的“五帝”之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出生吉祥。太岁在寅,庚寅而生,表明他是在寅年寅月寅日生的。生逢三寅,是吉祥的征兆。所以朱熹说:“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楚辞集注》)

  ③名字蕴含政治理想。“正则”“灵均”,都与“平”有语意上的关联。帛书《十六经》记载了黄帝问其大臣的一段话:“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可见,正、均、平,皆为古人的政治理想。

  小结:诗人因出身高贵而自负、自傲、自爱,这是他高洁的自我形象的一个内因,却也是构成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因素。

  4、明代汪瑗道:“内美是得之祖、父与天者,修能是勉之于己者。”朗读第二段,屈原怎样阐述“修能”。

  运用比喻。

  无论是佩带香草,还是朝取木兰,夕撷宿莽,都是比喻,是诗人志趣高洁的表征。

  小结:这种洁身自好的追求,随着春秋代序、岁月流逝而更加迫切。美人迟暮,如同草木零落,虽有雄心壮志,何以施展?因此,诗人决心趁年岁未老,为国家除污去秽,改变法度。驾驭骏马,“导夫先路”,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

  任务二:体味诗人的情志

  任务设计:

  1、诵读第三段和第四段,请找出表达诗人品德和情怀的诗句并分析。

  学生探究总结: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体现了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明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高洁。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明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至死不渝的品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突出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

  小结:因此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康,故死而不容。”“虽放流,眷顾楚国,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说,“虽与目月争光可也”。

  2、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类归纳并分析表达效果。

  先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归类分析。

  ①“蕙茝”、“蛾眉”、“兰皋”、“芰荷”、“芙蓉”、“芳”、“繁饰”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

  ②“众女”、“泽”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

  ③“鸷鸟”比喻君子

  ④“方”比喻正直端方的人

  ⑤“圜”比喻世故圆滑的人

  表达效果: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运用大量喻。《文心雕龙比兴》中也说:“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这些论述,肯定了《离骚》的历史地位,也指出它与《诗经》的渊源关系。

  任务三:探寻“美人香草”象征义

  任务设计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人”和香草”两类意象。分析《离骚》中的“美人香草”象征义。

  “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作者自喻。《离骚》前半部分,屈原将楚王作为男性形象,其自我形象是女性,美人是其自喻。以男女婚娶喻君臣相契,以男方的变卦喻楚王的疑忌贤臣、对自己不能始终信任的事实,所以才有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离骚》后半部分,屈原又转为男性,“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而将君王喻为美人,他四处“求女”,即寻求圣主贤君。然而,周围都是些蔽美嫉妒的小人或庸臣,理想求而不达。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有“芰荷、x离、蕙菌桂、白芷、兰、椒、菊、芙蓉、杜衡”等四十多种。这些“香草”寄寓着诗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是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高洁品质的象征。

  任务四:探究艺术特色

  任务设计

  《离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请根据课文总结其艺术特色。

  ①句式的灵活参差。

  《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扩大了诗歌的容量。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楚民歌句法,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出现了不少工巧的对偶句,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但交叉使用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②“兮”字的创造性使用。

  从《离骚》来看,两句用“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③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人运用奔放而瑰丽的想象,将楚地特有的风物引入诗篇,繁多的比喻,不但使叙事、说理更加生动形象,也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蕴藉有致。

  三.主题归纳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四.作业

  背诵默写第三段

  《离骚》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把握“楚辞体”的特点。

  2、领会本文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人美好的品质和忧国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反复吟诵中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合新旧知识,理解作者打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体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本文的写作手法,理解屈原的精神与理想。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现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难点:领悟屈原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屈原。

  二、写作背景

  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冶,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由于《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所以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指代《诗经》中的《国风》,用“骚”指代《楚辞》中的《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遭遢忧愁。王逸在《离骚经序》中释为“离,别也。骚,愁也”,即离别之忧愁。近代有学者认为,“离骚”即“劳商”之。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立志

  第二部分(第三段):述怀。

  第三部分(第四段):反省。

  六、全文分析

  1.开篇讲述了哪些内容?

  开篇第一句,屈原自叙与楚王同宗,强调自己出身高贵。接下来,屈原再叙自己出生的大吉日子(楚人认为这天降生的人是贵人),表现出诗人的崇高理想。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句话体现了诗人的哪些品质?

  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的人格的追求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发现

  3.第2段中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美好品质的?

  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白芷,又连缀秋兰做成佩饰。诗人以“辟芷”“秋兰”等美好的事物来象征自己的情感、美德、追求、斗志,让读者感受到了其高尚的情操。

  4.第3段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极度苦之情,“长”与“衰”折射出他苍凉苦闷的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5.面对自身的遭遇,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对此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

  “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诗人的忧愁之深。面对如此污浊、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表明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6.“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这几句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痛定思痛,诗人对此前自已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延伫”“步”“止息”等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犹豫、彷徨、苦苦思索、执着追求理想的诗人形象。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诗人重申自己“好修”,“独”字表现出诗人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态度。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而,他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8.课文开篇自叙身世有什么作用?

  开篇第一段,感情肃穆,含蕴深邃。诗人以十分庄重而矜持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寄寓了父亲莫大的期望的“美名”。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不能离开楚国埋下了伏笔。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宇,也是在表现他的荨贵不凡和常高的理态。“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赋良吾,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总之,这起给的一段,为诗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定下了感情基调。

  9.诗中描写花草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被疏离、贬黜的原国及被疏离、贬黜后的行为。诗人用芳香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品德的崇高美好;在被疏离、贬黜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驾着马车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无论是“进”还是“退”,都要坚神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九死无悔。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蓝”“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更现了一种深远的意境,这些生长在水边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引到奇丽的幻想世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形象。

  10.怎样理解本文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修明法度(“规矩”“蝇墨”),举贤授能;第二,她关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哀民生之多艰”),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坚持理想,义无反顾,卓绝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1.为什么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

  《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用”蕙”“茝””兰”“椒””芰荷”“芙蓉”等香草鲜花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

  作品把现实世界与虛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样就更能突出屈原为追求理想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所以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七、中心思想

  本诗中,诗人自叙身世,并讲述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小人的诽谤中伤,以致遭到贬黜的遭遇。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

  八、写作特点

  1.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3.富有节奏感。

  九、补充资料

  骚体诗

  骚体诗源于战国时楚国,由屈原创立,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诗体。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楚辞》中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十、总结全文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布置作业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投江,你赞成他这一举动吗?谈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作业

  1.下列对文中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古代帝王的自称之词

  B.皇考:古人对亡父的尊称

  C.孟陬:指的就是孟春正月

  D.灵修:在本文中指楚怀王

  2.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A.謇朝谇而夕替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4.下列各句中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B.《楚辞》是西汉末年的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的,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为“辞”“辞赋”等。

  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2.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3.答案:C

  解析:A项,“错”同“措”;B项,“章”同“彰”;D项,“离”同“罹”。

  4.答案:D

  解析:《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

【《离骚》教案】相关文章:

离骚教案08-30

离骚 教案09-02

《离骚》经典教案09-16

《离骚》教案11-28

《离骚》的优秀教案12-19

离骚教案模板11-05

《离骚》备课教案10-28

离骚教案与赏析10-11

离骚免费教案11-18

离骚优质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