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离骚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0-12-19 08:54:53 离骚 我要投稿

课文离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课文离骚的教学设计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教学时数:3-4课时,视班级情况灵活处理。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来纪念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吟行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屈原,他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说屈原:我所认识的屈原

  1、 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小结: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是诗人中的诗人,高峰上的高峰,王者中的王者。今天,王者归来。让我们一起伸出虔诚而尊敬的双手去触摸一颗高洁而伟大的灵魂。,去聆听一段屈子真情的告白。

  三、读《离骚》

  1、听范读: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2、教师带读:让学生轻声跟读,“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交替读:教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

  4、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提示: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四、说《离骚》

  1、朗读后,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显著特点?(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2、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朗读、比较:大声朗读,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看效果有何不同。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

  提示:“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它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兮确乎是诗歌的核心与原动力”。

  3、再齐读全文?看情况

  4、“离骚”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诗人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文为节选。

  五、研读第一自然段:

  (一)梳理探究

  1、字词梳理

  2、内容梳理:阅读并说说屈原忧愁的原因是什么?

  为国家:民生多艰,国运艰难

  为君主:贤愚不分,听信群小

  为群臣:妒忌贤才,造谣中伤

  根源:屈原的“美政”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美政:“举贤授能”,反对世袭;用人为贤,反对用人为亲。——可与商鞅变法比较谈。商鞅幸运地遇到了一个明主,屈原不幸遇到了一个昏君。)

  3、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如何应对?请找出诗歌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说说这些诗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态度及情操?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虽然小人诬陷、君王不察,但他却表明了自己誓死决不退缩、决不与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4、小结

  面对皇帝昏庸,小人离间,奸佞当道得黑暗现实,痛苦而执着的诗人虽誓死不妥协,但将怎样重新寻求人生的定位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讨。

  六、布置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百姓:民生多艰,国运艰难

  皇帝:贤愚不分,听信群小

  群臣:妒忌贤才,造谣中伤

  根源:美政

  态度:誓死捍卫理想、决不同流合污

  第二课时

  七、研读第二段

  1、朗读(带读、交替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第一自然段,在这一段中,诗人叙述了自己遭排挤而忧愤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君王昏庸,听信群小,一方面因为群臣嫉妒贤才,对他造谣中伤,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屈原推行“美政”思想,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眼前的利益,更可恨者,楚怀王昏庸浅薄,禁不起群小的挑拨,不但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反而疏远了他。对此,屈原一方面抒写了自己的满心忧愤之情,这种忧愤,是由国家前途晦暗不明而引起的忧愤,而非个人情绪的忧愤。一方面又表明了自己决绝的态度,即誓死捍卫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立场。然而,现实无法改变,理想无法实现,苦闷的诗人如何去寻找他的人生出路呢?请用课文原句回答。(隐退修身:“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3、介绍孔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补充:但是,对于一个心忧天下,心系黎民的爱国者来说,要退隐从此不问天下事,谈何容易?思考:“延伫”“步”“止息”等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从中看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内心苦苦挣扎。犹豫、彷徨、苦苦思索。(可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清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的轻快、急切比较。

  4、但无奈的诗人还是决定退隐了。退下来之后,他决定做什么事情呢?

  ——修吾初服。他要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他要戴着高高的帽子,佩戴长长的佩带和缤纷多彩的服饰,让自己芳菲菲其弥章。一句话,他要把自己打扮得既漂亮且芬芳。这难道就是诗人的追求吗?就是孔子所说的“独善其身”吗?你怎么看?

  ——这些诗句使抒情主人公幻化为一个美人。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尤其香草修饰自己,她既美丽又芬芳,因为美丽,她遭人嫉妒,遭到排斥和贬黜。但她却表明了自己爱美、为了美,“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心志。这是《离骚》首创的“香草美人”意象。

  5、香草美人

  “香草美人”在楚辞中频繁出现,是具有骚体诗特色的一种比兴手法。

  美人:①比喻贤明的君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如《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比喻贤臣(或自喻)如课文中美丽芬芳的女子。

  ③美好的理想

  香草:高洁的品德和人格。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开创的,但它与《诗经》是有渊源的。它其实是一种比兴手法。

  屈原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以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试找出相关例子。

  板书设计:

  蕙纕、揽茝 比喻 品行高洁

  蛾眉 比喻 美德

  退将复修吾初服 比喻 隐退修身

  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佩缤纷 比喻 修养品德

  芳菲菲 比喻 品德更加高洁

  小结;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6、无奈的诗人最终选择了退隐修身,这是否就是一种妥协,是否意味着他讲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呢?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八、探究扩展

  1、学完《离骚》,你对屈原的形象是否有新的认识呢?

  参考: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首先,屈原这个形象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九、总结(仅供参考)

  1、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2、听朗读录音或齐读

  《归来吧,舞动的灵魂》

  穿过岁月的河流,还有什么痕迹不被淹没?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沉淀?不同时间,已经没了相同的河流;同一河流,已不见了往日的宁静。

  自从那个载着一腔悲愤的诗人投入狂涛巨浪中,汨罗江就开始以咆哮代替忿怒,以呜咽代替不平,两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这浮浮沉沉的江水里/飘荡,游走。

  屈原不仅是三峡的第一才子,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满腔忠诚的爱国先驱,当美政思想悬在高崖,“举贤授能”倡导不复存在,大统一理想成为梦幻,心中的君王也不再信忠兴邦,一个高洁的灵魂在充斥妒忌和诋毁的混浊中越来越孤清寂寞,他知道,他的失落是一个朝代的失败,是一个国家的悲哀,一部《天问》怎抵那顽固的铜墙铁壁?

  在放逐江南的黑暗日子里,他依然没有放弃令人无限悲伤的楚国土地,而当秦兵攻破楚都,他的寄托已不能代替那份透彻心扉的绝望。报国无门,千悲万叹,于是,公元前二二七年五月初五,他从容地走向汨罗江,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执着而坚定的脚步,就这样,他一步步走向汹涌的大江,让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烦恼和污浊,让灵魂在激荡中升腾。那是怎样的心痛和悲壮!也许他知道,汨罗江才是他永远的港湾和归途。咆哮的江水和奔涌的热血一同汇入他的血管,从此,他的血脉奔涌不息,汨罗江水更加清澈而有灵性。

  汨罗江收容了一个忠贞而高尚的灵魂,它相信,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会忠于自己的惊爆和息宁,会美奂江上所有的风景。于是,两千年来,汨罗江努力平息巨浪,让那个孤魂慢慢靠岸……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乡秭(zi3)归,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在那个“石头城”墙上,刻下了永久的伤痕,而这块曾经写满悲愤和苍凉的土地,却因这位伟大诗人而成为一方热土,从此,长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端午节因屈原而诞生,屈原因寄托了无限怀念和深思的端午节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包粽子,赛龙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抚慰着一个忠魂。

  穿越岁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唤良知和责任,挽留忠贞和圣洁。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审视历史,用沉重的笔墨审阅历史,把一部残破的书写得理性而厚重。

  屈原在岁月河流漂走了,而《离骚》、《九歌》等光辉诗篇,以及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留在中华灿烂的史册上

  归来吧,痛失的记忆,归来吧,舞动的灵魂!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附:

  相关资料: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贵族,又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好,对时代风云变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长口才,很快成为楚国政坛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课文为节选)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以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3、秭归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课文离骚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文《离骚》教学设计01-08

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12-27

课文离骚的教学过程12-30

离骚课文教学课件07-14

离骚课文教学要点06-14

课文《离骚》的课文习题02-20

《离骚》的教学设计06-15

离骚教学设计06-22

屈原的离骚课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