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作品《煮雪》

时间:2023-12-15 10:26:17 赛赛 林清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林清玄作品《煮雪》

  《煮雪》讲了作者想象的一个多情而极度浪漫的传说,传说北极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凝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烤来听。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清玄作品《煮雪》,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煮雪:

  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

  这是个极度浪漫的传说,想是多情的南方人编出来的。

  可是,我们假设说话结冰是真有其事,也是颇有困难,试想:回家烤雪煮雪的时候要用什么火呢?因为人的言谈是有情绪的,煮得太慢或太快都不足以表达说话的情绪。

  如果我生在北极,可能要为煮的问题烦恼半天,与性急的人交谈,回家要用大火煮烤;与性温的人交谈,回家要用文火。倘若与人吵架呢?回家一定要生个烈火,才能声闻当时哔哔剥剥的火暴声。

  遇到谈情说爱的时候,回家就要仔细酿造当时的气氛,先用情诗情词裁冰,把它切成细细的碎片,加上一点酒来煮,那么,煮出来的话便能使人微醉。倘若情浓,则不可以用炉火,要用烛火再加一杯咖啡,才不会醉得太厉害,还能维持一丝清醒。

  遇到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话就好办了,把结成的冰随意弃置就可以了。爱听的话则可以煮一半,留一半他日细细品味,住在北极的人真是太幸福了。

  但是幸福也不长驻,有时天气太冷,火生不起来,是让人着急的,只好拿着冰雪用手慢慢让它溶化,边溶边听。遇到性急的人恐怕要用雪往墙上摔,摔得力小时听不见,摔得用力则声震物瓦,造成噪音。我向往北极说话的浪漫世界,那是个宁静祥和又能自己制造生活的世界,在我们这个到处都是噪音的时代里,有时我会希望大家说出来的话都结成冰雪,回家如何处理是自家的事,谁也管不着。尤其是人多要开些无聊的会议时,可以把那块嘈杂的大雪球扔在自家前的阴沟里,让它永远见不到天日。

  斯时斯地,煮雪恐怕要变成一种学问,生命经验丰富的人可以根据雪的大小、成色,专门帮人煮雪为生;因为要煮得恰倒好处和说话时恰如其分一样,确实不易。年轻的恋人们则可以去借别人的“情雪”,借别人的雪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

  如果失恋,等不到冰雪尽溶的时候,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烧了,烧成另一个春天。

  个人解析:

  这篇小美文借用一句调侃式的玩笑话展开,把“说话”这个无形有声的事物拟物成一个有形也可以有声的另一个事物,或者说,另一种形态。

  假设人们说过的话真的可以冻住,随后可以自己选择烤化它的方式,那么“听话”也成为一门艺术。

  不难看出,这是作者用一种浪漫诙谐的方式来诠释对各种言论交谈,我们都可以选择不同的听取方式。性急的言论,听闻者内心也会感到急躁不安;性温的言谈,听闻者内心也会舒畅温馨;吵架的时候,听闻者内心也焦躁欲辩,不能自已。

  谈情说爱的情话,在作者笔下成为了一道美食,加佐很多精致的配料和装饰,点缀气氛,令人回味无穷。

  不爱听的话,就充耳不闻,爱听的话慢慢记下,常常心中回味。

  我宁愿相信,人的内心,就是那把可以融化冰中语言的火,针对外来的各种各样的言论针对,自我选择火焰的大小强烈,来或享受,或愤怒,或还击。

  那如果内心的火燃不起来,不能融化来者的语言,用手握冰,边溶边听,又是何解释?也许这意味着,有时用心就感受对方的语言,还是不够的,有时候要用手,用肢体语言去应对,去感受。

  面对性急的人,用手去安抚他,力量小了,安抚不下,力量过大,适得其反。

  现在是一个聒噪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有多少语言是经过内心之后烘烤之后才斟酌出口的呢?噪声居多,废话,敷衍,阿谀,谄媚,空话,大话,虚言,等等不实的声音有时候让人们失去了判断的兴致和听取的兴趣,更不用提内心之火的动用,也许只用肢体而不内心说话听话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作者才向往那种浪漫又安静的听,说方式吧,可以有选择的听,选择时间,选择地点,选择方式;对珍贵的言语,可以有时间思考,品味,斟酌;对无谓的噪音,可以摒弃,筛选和排除。也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很多冲突,提升个人品质。

  然而现实就是现实,那些煮雪的功夫,说到底还是语言的艺术,用内心的火,煮过语言,煮过感情,煮过自己的精神追求。

  作者简介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

  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著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国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民国61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目前仍然还未到定下1个风格,1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1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78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

  林清玄最近在大陆出版了新书《在云上》和前不久出版的《清音五弦》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玩味!

  主要成就

  林清玄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创作特点

  林清玄的散文耐人寻味,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说过文章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他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会得到系统性展现,透露出生命的玄机,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例如,在《黄昏菩提》一文中,“从有蚂蚁窝的菩提树荫走到阳光浪漫的黄昏,我深深地震动了,觉得在乡村生活的人是生命的自然,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心情,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作者由菩提联想到生命及心情的智慧。立意也从一个场景而幻化到另一个场景,使散文中有了十分玄妙的哲理体现。

  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响,林清玄的散文往往充满了禅意,体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中的道德观念,展现出佛学慈悲仁爱的特点,散发出浓浓的平民情怀及平等意识。正是由于这种立意情怀,林清玄的散文多描绘社会底层人物,如小职员、流浪者等。《有风格的小偷》就讲述了林清玄无心写了一篇关于一个小偷被警察抓到以后,述说偷东西手法和风格的评论性报道,竟使一个小偷在二十年后走向了光明的故事。不仅如此,他在创作散文的过程中,还将“忍让”精神散布其中,通过作品创作体现出感恩及知足的生活状态,就这种状态而言,是与佛家的超脱境界相互融合的。《天下第一》就是通过一个年轻人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调和身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事事逞强,不服输,与人争高低。这些故事都意在引导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入世”,同时以超脱的心态去“出世”,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正面引导,并使内心情感得到升华。这些充满佛趣、哲理、真情的立意都来自于林清玄本人对生活的感知、探究、内化,最终外显在其作品中。人们在读他的《常想一二》一文时,就能感受到他在灾难面前从不怨天尤人,且不会进行猛烈抨击,而是坦然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战胜困难。正是由于林清玄这种勇于挑战苦难的生活态度,使其文章立意明确,体现出其个性化的创作特点。

  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语言形式十分灵活,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意境特点。由于林清玄从小受到父辈热衷宗教事务的影响,以及有文化、有学识母亲的关爱,母亲的言语和入释后的经历共同塑造了林清玄散文的语言特色。例如,在《家家有明月清风》中,其对人生幸福的来源进行了描述,“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无情的宝殿”,这段文字描述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艺术形式,使幸福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展现。又如,在《姑婆叶的繁华》中,他认为意境并不是特别存在的内容,且生命中的繁华也没有特定的意义,是指人们带着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秘密,其所描述的内容为“境界不是在什么特别的地方……都来自化平常为神奇之这种繁华吧”,通过这种典雅性的艺术描写,传达文章蕴含的心境、意境,充分展现散文的语言特点。

  此外,林清玄的散文语言还以清新幽默的禅语助长。一般来说,幽默性的语言形式只有在活泼的环境下,才可以展现语言的风趣特点,而在林清玄笔下,语言在慢条斯理的述说中尽显风趣幽默,还带有禅语淡雅清香的特点。例如,《煮雪》有这样一段描述“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这其中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趣。”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林清玄的语言就像清新的风,充满了感性和厚度,使作品的语言含蓄有力。通过这些灵动的文字和洞悉觉察的体悟,使作者的人生历程得到极值化体现,使文章语言达到了温馨、善美的效果。

【林清玄作品《煮雪》】相关文章:

煮雪林清玄202311-27

林清玄散文《煮雪》赏析06-15

林清玄《煮雪》原文及赏析01-21

林清玄作品11-22

林清玄作品的特点12-06

林清玄作品及风格10-24

林清玄先生简介及作品09-20

林清玄作品欣赏五则10-23

林清玄的作品《金刚糖》05-14

林清玄的作品简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