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

时间:2023-07-19 14:40:16 李白 我要投稿

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附古诗九首)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附古诗九首)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李白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李白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李白听说前辈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李白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李白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李白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李白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作品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李白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李白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李白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李白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李白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李白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名家点评

  宋代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征帆远映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明代高棅《唐诗正声》:燕公(张说)《送梁六》之作,直以落句见情,便不能与青莲此诗争雄。

  明代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写别时怅望之景,而情在其中。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更不说在人上,妙,妙。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黄鹤”分别之地,“扬州”所往之乡,“烟花”叙别之景,“三月”纪别之时。帆影尽,则目力已极;江水长,则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说“孤帆”即是说人。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陈继儒曰:送别诗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说。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不见帆影,惟见长江,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烟花三月”四字,插入轻婉;“三月”时也,“烟花”景也。第三句只接写“辞”字、“下”字。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有神理在内。诗中用字须板,用意须活。板则不可移动,活则不可捉摸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语近情遥,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语近情遥(末二句下)。

  清代吴烶《唐诗选胜直解》:首二句将题面说明,后一句写景,而送别之意已见言表。孤帆远影,以目送也;长江天际,以心送也。极浅极深,极淡极浓,真仙笔也。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不必作苦语,此等语如朝阳鸣风。

  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千古丽句(“烟花三月”句下)。

  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送行之作夥矣,莫不有南浦销魂之意。太白与襄阳,皆一代才人,而兼密友,其送行宜累笺不尽。乃此诗首二句仅言自武昌至扬州。后二句叙别意,言天末孤帆,江流无际,止寥寥十四字,似无甚深意者。盖此诗作于别后,襄阳此行,江程迢递,太白临江送别,直望至帆影向空而尽,惟见浩荡江流,接天无际,尚怅望依依,帆影尽而离心不尽。十四字中,正复深情无限,曹子建所谓“爱至望苦深”也。

  清末刘永济《唐诗绝句精华》:善写情者不贵质言,但将别时景象有感于心者写出,即可使诵其诗者发生同感也。

  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1】郎中:官名,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部员。

  【2】钦:当是史郎中名。一作“饮”。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本谓史钦,其生平不详。

  【3】黄鹤楼:古迹在今湖北武汉,今已在其址重建。

  【4】迁客:被贬谪之人。作者自比,一说指史郎中。

  【5】去长沙:用汉代贾谊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谊因受权臣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写《吊屈原赋》以自伤。

  【6】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因在长江、汉水滨,故称江城。

  【7】落梅花:即古代笛曲名《梅花落》,此因押韵倒置,亦含有笛声因风散落之意。

  译文

  世事难料,我竟一下就成为贬官,远谪长沙。西望长安,云雾迷茫,何处才是我的家乡?

  黄鹤楼中传来阵阵《梅花落》笛声,如怨如诉,仿佛五月江城落满梅花,令人倍感凄凉。

  简介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全诗四句,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创作背景

  詹福瑞、刘崇德、葛景春等认为,此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而郁贤皓、王运熙、华桂金等则认为此诗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当时老朋友史郎中在江夏特意陪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黄鹤楼。黄鹤楼头,那悠悠笛声给凭栏远眺的诗人李白平添了无限思绪,兴会之余,他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一旦成为被贬的官员,在去长沙的途中,西望长安,那里在也没有家了,此时的心情是何等地痛苦。一日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对饮,忽然听到一阵阵笛声,笛子吹的是“梅花落”,江城五月,正是初夏暖热季节,可一听到凄凉的笛声,顿感有一股寒意袭来,就象置身与梅花飘落的冬季一般。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名家点评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复斋漫录》“古曲有《落梅花》,非谓吹笛则梅落。诗人用事,不悟其失。”余意不然之。盖诗人因笛中有《落梅花》曲,故言吹笛则梅落,其理甚通,用事殊末为失。

  谢榛《四溟诗话》:作诗有三等语,堂上语、堂下语、阶下语,知此三者可以言诗矣。凡上官临下官,动有昂然气象,开口自别。若李太白“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堂上语也。

  凌宏宪《唐诗广选》:蒋仲舒曰:无限羁情,笛里吹来,诗中写出。

  黄生《唐诗摘钞》:前思家,后闻笛,前后两截,不相照顾,而因闻笛益动乡思,意自联络于言外。意与《洛城下》同,此首点题在后,法较老。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凄切之情,见于言外,有含蓄不尽之致。至于《落梅》笛曲,点用入化,论者乃纷纷争梅之落与不落,岂非痴人前不得说梦耶?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因笛中《落梅花》曲而联想及真梅之落,本无不可。然意谓吹笛则梅落,亦傅会也。复斋说虽稍泥,然考核物理自应有此,不当竟斥为妄。

  朱宝莹《诗式》:首句直叙;二句转,旅思凄然,于此可见。三句入吹笛;四句说落梅,以承三句。若非三句将“吹节笛”三字先见,则四句“落梅花”三字无根矣。且“江城落梅花”,足见笛声从楼上传出,“听”字之神,现于纸上。(品)悲慨。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凄远,堪堕泪。潘稼堂曰:登黄鹤楼,初欲望家,而家不见;不期闻笛,而笛忽闻;总是思归之情,以厚而掩。

  三、《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李白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注释

  (1)屏风叠: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形状像九叠屏风。

  (2)黄鹤楼:故址原在湖北武昌黄鹄矾上。

  (3)蹉跎:失时。

  (4)淮海: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5)各散洞庭流:此句言如汇入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各自分散。

  (6)蹭蹬:失意,不得志。

  (7)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8)绿萝:即女萝、松葛,地衣类植物。

  (9)会稽:今浙江绍兴。

  (10)剡(shan音善)溪:在今浙江嵊县南。

  (11)楚台:楚地的楼台。古楚地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河南部分地区。

  (12)荆门:荆州荆门山。

  (13)倒:压倒。

  (14)屈宋:屈原与宋玉,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是荆州人。

  (15)梁苑:西汉梁孝王的兔园。

  (16)倾:超越。

  (17)邹枚:邹阳和枚乘,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曾做过梁孝王的宾客。

  (18)夸诞:浮夸放诞。

  (19)大盗:指安禄山。

  (20)鸿沟:今河南贾鲁河。曾是楚汉的分界线。

  (21)如风扫秋叶:此句形容安史叛军破坏的厉害。

  (22)济代:济世。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

  (23)中夜:夜半。

  (24)永与海鸥群:此句指归隐。

  作品译文

  昔日你我在黄鹤楼分别之后,我一直游离在淮海一带,大好时光也全都虚度。想当年,你我在洞庭湖分离,如同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分散各方,如同落叶一样各自飘零。时值中年依然没能再相见,失意的我独自一人在吴越漫游。我在什么地方恩念你呢?是天台山的月光正在照耀着绿萝的时候。会稽的风光是多么美好,剡溪水在周围萦回。云山仿佛是从那海上生出来,水清如镜,人行走在水边,就像是在镜子中走来。自从北渡浙江以后,十年的时间都在楚王的宫殿楼台上饮酒吟诗,沉醉不已。才智压倒了那荆门的屈原、宋玉,也可以令梁园的邹阳和枚乘倾倒。才华如此卓绝,却不见知音在何处,对此我只能苦笑。而今时局动乱,安禄山叛军猖獗,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而我却不是那个可以拯救时局的人,只好在这屏风叠隐居。夜半时分,我仰望天空,思念着你啊,想要和你相见。明天我就要拂衣归去了,从此以后永远都要隐居避世了。

  简介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是一首酬赠诗,诗中抒写了朋友间浓厚的情谊,也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感慨,结尾两句尤为明显。此诗令人体会到诗人的一颗执著而痛苦的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56(天宝十五载),当时洛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尽为安史叛军所占。当时李白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带着宗氏夫人到庐山躲避。这是李白第三次到江州,这次他隐居在庐山屏风叠达半年之久,并修建了读书草堂,期间写下此诗。李白此诗,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个总结,并表达了当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自己却无从用力的悲愤失望情绪。题中的“屏风叠”,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因形状像九叠屏风而得名。

  作品赏析

  本篇历叙与王判官聚散行迹,并因世乱而归隐庐山屏风叠。其所以退也,非所谓“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乃报国无门也。

  开篇“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二句,飘然而来,写的是公元726(开元十四年),诗人离开蜀中,自湖北顺江而下,在金陵、扬州一带漫游的往事。屈指算来,流光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自己仍然功业无成,一个“昔”,一个“蹉跎”,包含了无限的感慨。

  “俱飘”二句,牵入王判官。自己与王判官分手,就像落叶随风飘散,又像洞庭湖的诸多支派各自流向天之一方。

  这一别就是多年。青年惜别,至中年仍未能相见。自己虽曾于公元742(天宝元年),得道士吴筠举荐,应诏赴京,但至公元744(天宝二载),便为谗言所中,而赐金还山。自己于是再次放浪江湖,漫游吴越。这里用了一个“蹭蹬”,蹭蹬者,失道也,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悲愤心情。

  当诗人政治上失意之时,只有美好的大自然能给诗人以心灵的慰藉。那天台山上翠绿的藤萝,剡溪水面清朗的风月,海上变幻的云山,水中清彻的倒影,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然而置身于山水风月之间。有一件事诗人始终未能忘却,那就是“思君”,时时思念自己的朋友王判官。

  李白极重朋友交谊,尤致慨于知音之难得。诗人是很自负的,认为自己的才气,足可以倾倒生于荆州的屈原、宋玉,在梁孝王门下为客的邹阳、枚乘。但世人多笑我浮夸放诞,我的知音究竟在哪里呢?言外之意,只有您王判官是我的知音,可惜这样的知音是太少了。

  “大盗’’以下急转,由对往事的追忆转入当前的现实。“大盗”者,窃国之盗也,指安禄山。“割鸿沟”言其侵占地方之广,“扫秋叶”言其为害之烈。而被扫一方以“秋叶”喻之,也隐约可以见出诗人对唐军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的不满。

  “济代”即济世,唐人避李世民(唐太宗)讳而改。“吾非济代人”是作者的愤激之言,“且隐屏风叠”是作者此时不得不作出的抉择。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越是这样的时刻,诗人就越是企盼知音,思念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尽管夜中长望,仍然是思君不见,这更使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怅惘。但无论如何,诗人决心拂衣而去,立即踏上隐居的道路,永远与自由飞翔的海鸥为友。这一愿望诗人曾经多次表述过,但诗人的初心是“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而这次的表述却是面临着国难当头、自己却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现实,这对诗人的政治理想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本诗的情调便于豪放和旷达之中又带有激愤和伤感。

  名家点评

  明朝徐增在《而庵诗话》中评价他,“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

  南宋彦羽在《彦羽集》中评价他,“人境俱不夺”。

  四、《送储邕之武昌》

  李白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译文

  黄鹤楼西天的月亮,长江万里的流水,那就是我的心,我的情!

  春风三十多次去了又来,这些年里我徒然怀念着武昌城。

  现在来送你,分别实难,举起酒杯不忍一下子喝空。

  山崖追逐着流荡的行舟,湖水连着黄帝置乐的洞庭。

  作为楚人,你最重视自己的诺言,你的诗也如谢朓一样清丽。

  我也有一曲《沧浪歌》,一边行船,一边吟唱。

  词句注释

  ⑴储邕(yōng):李白友人。武昌:唐属江南西道鄂州,即今湖北省鄂城县。

  ⑵黄鹤: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之黄鹤楼。《潜确居类书》:”黄鹤山,在武昌府城西南,俗呼蛇山,一名黄鹄山。昔仙人王子安骑黄鹤憩此,地志云:黄鹤山蛇行而西,吸于江,其首隆然,黄鹤楼枕焉。其下即黄鹤矶。“西:一作”高“。

  ⑶张乐:奏乐。《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⑷诺(nuò)为楚人重:司马迁《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⑸诗传谢朓(tiǎo)清:谓谢朓诗以清丽著名。《南齐书》:”谢朓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⑹沧浪吾有曲:沧浪即《沧浪歌》。《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又见《楚辞·渔父》。此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

  ⑺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张衡《西京赋》:“齐栧女,纵棹歌。”

  简介

  《送储邕之武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排。此诗开头四句主要是说因送朋友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中间四句是写与储邕的惜别之情,结尾四句是送别时的祝托语。全诗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深切怀念和对储邕的深情厚谊,风格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

  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李白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作于巴陵(今湖南岳阳)附近。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云:此诗于上元元年春,李白游巴陵所作。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中首句“黄鹤西楼月”,写得江天一色,风清月朗。次句“长江万里情”则用来衬托诗人送储邕之情,手法含蓄,耐人寻味。李白对朋友的感情是十分诚挚的。他曾在《赠汪伦》中用“水深千尺”来衬托情谊的深厚。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写得时光流转,故地萦怀。武昌是储邕曾游之地,却已有三十年的暌违。李白夜深怀友不眠,从西窗望见:黄鹤楼的月色,武昌城的烟树,便想起三十年前和储邕交游的情景,故说“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将储邕欲往重游的激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描绘出一幅友人储邕离别诗人到武昌的伤感惜别景致。“难为别”,意寓以离别为难。“惜未倾”,意寓惜别情深,频频劝酒,以不忍举起酒杯一下子喝空为惜。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黄帝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所以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舟行处会途经多座山,好像众山在追逐行舟一般。因此,储邕前往武昌,途经“张乐地”,也是说其所途经的地方。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借用楚人重诺言、诗如谢朓般清丽来寄寓诗人送别时的祝托话。楚人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曹丘生扬季布之名于天下。谢朓字玄晖,有美名,昔日曾经游楚赋诗,至今传颂谢朓的诗极为清丽。可见李白与友人储邕之间情意的深切。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借用《沧浪歌》典故,来寄寓出诗人不忘武昌之情,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现了李白待人至诚之意。正如《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因送朋友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中间四句是写与储邕的惜别之情,末后四句是送别时的祝托话。此诗全幅结体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怀念和对储邕的留恋。

  名家点评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起四语韵胜,不比自佳。后亦流动,行云流水,飘然不群。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起语雄健,亦复自然,景物收入笔端如矢口唱出。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此诗音韵铿锵,俪偶参错,排律之变体,同时惟孟襄阳有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逸度逸才,铿然合节。

  《唐诗评选》:供奉体本非胜场,乃此一篇又一空万占,要唯胸中无排律名目也。冲口云烟,无端萦绕。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以古风起法运作长律,太白天才,不拘绳墨乃尔!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健笔凌空,如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云:起两句一字非类,而错揉成对,最新,不独情境之佳。

  五、《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

  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

  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词句注释

  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凤歌笑孔丘: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祸。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中国名山。

  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古天文学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

  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九叠如屏而得名。

  “影落”句:指庐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阳湖中。青黛(dài):青黑色。

  金阙(què):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指黄金的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庐山西南有铁船峰和天池山,二山对峙,形如石门。

  银河:指瀑布。三石梁:一说在五老峰西,一说在简寂观侧,一说在开先寺(秀峰寺)旁,一说在紫霄峰上。近有人考证,五老峰西之说不谬。

  香炉:南香炉峰。瀑布:黄岩瀑布。

  回崖沓(tà)嶂:曲折的山崖,重叠的山峰。凌:高出。苍苍:青色的天空。

  吴天:九江春秋时属吴国。“飞鸟”句意思:连鸟也难以飞越高峻的庐山和它辽阔的天空。

  大江:长江。

  黄云:昏暗的云色。

  白波九道:九道河流。古谓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李白在此沿用旧说,并非实见九道河流。雪山:白色的浪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

  石镜:古代关于石镜有多种说法,诗中的石镜应指庐山东面的“石镜”。传说在庐山东面有一圆石悬岩,平滑如镜,可照人影。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

  谢公:南朝宋谢灵运。谢灵运曾进彭蠡湖口,登庐山,有“攀崖照石镜”诗句(《谢康乐集·入彭蠡湖口》)。

  服:服食。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故谓“还丹”。

  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

  玉京:传说元始天尊居处。道教称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先期:预先约好。汗漫:无边无际,意谓不可知,这里比喻神仙。一说为造物者。九垓(gāi):九天之外。

  卢敖:战国时燕国人。《淮南子·道应训》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迎风而舞,想同他做朋友而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遂纵身跳入云中。太清:最高的天空。

  简介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晚年的作品。此诗先写作者之行踪,次写庐山之景色,末写隐退幽居之愿想;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庐山秀丽雄奇的景色,更主要的是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流露了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的美好风物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极尽抑扬顿挫之美,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即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的次年。李白遇赦后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往浔阳(今江西九江)重游庐山时,作此诗寄卢虚舟。当时李白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

  作品鉴赏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起句即用典,开宗明义表达胸襟:我本来就像楚狂接舆,高唱凤歌嘲笑孔丘。孔子曾去楚国,游说楚王。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嘲笑孔子迷于做官。李白以楚狂自比,表示了对政治前途的失望,暗示出要像楚狂那样游诸名山去过隐居生活。“凤歌”一典,用语精警,内容深刻,饱含身世之感。接着诗人写他离开武昌到庐山:“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人以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表述他的行程: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于晨曦中离开黄鹤楼。为什么到庐山来呢?是因为“好入名山游。”后两句诗,既可说是李白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寻仙访道的隐逸之心。

  以上是第一段,可谓序曲。然后转入第二段,诗人以浓墨重彩,正面描绘庐山和长江的雄奇风光。先写山景鸟瞰:“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古人认为天上星宿指配地上州域,庐山一带正是南斗的分野。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北的九叠云屏。三句意谓: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树木青翠,山花烂熳,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般展开;湖光山影,相互映照,烘托得分外明媚绮丽。以上是粗绘,写出庐山的雄奇瑰丽;下面,则是细描:“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金阙、三石梁、香炉、瀑布,都是庐山绝景。这四句是从仰视的角度来描写: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石梁瀑布有如银河倒挂,飞泻而下,和香炉峰瀑布遥遥相对,那里峻崖环绕,峰峦重叠,上凌苍天。接着,笔姿忽又宕起,总摄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旭日初升,满天红霞与苍翠山色相辉映;山势峻高,连鸟也飞不到;站在峰顶东望吴天,真是寥廓无际。诗人用笔错综变化,迂回别致,层层写来,把山的瑰玮和秀丽,写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然后,诗人登高远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几句意谓:登临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九派,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雄伟壮美。大自然之美激发了大诗人的无限诗情:“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外苍苔没。”李白经过永王璘事件的挫折后,重登庐山,不禁感慨万千。这四句意思是:爱作庐山歌谣,诗兴因庐山而激发。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清爽,谢灵运走过的地方,如今已为青苔所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禁油然产生寻仙访道思想,希望超脱现实,以求解决内心的矛盾。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道家所谓服后能“白日升天”的仙丹。琴心三叠,指道家修炼的功夫很深,达到心和神悦的境界。这两句表明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以摆脱世俗之情,到那虚幻的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诗人仿佛远远望见神仙在彩云里,手拿着莲花飞向玉京。诗人非常向往这样自由自在的世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此处用卢敖遇怪仙的典故。李白在这诗里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卢敖借指卢虚舟,邀卢共作神仙之游。两句意谓:我李白已预先和不可知之神在九天之外约会,并愿接待卢敖共游仙境。诗人浮想联翩,仿佛随仙人飘飘然凌空而去。全诗戛然而止,余韵悠然。

  此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对儒家孔子的嘲弄,也有对道家的崇信;一面希望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一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风物。诗的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诗的韵律随诗情变化而显得跌宕多姿。开头一段抒怀述志,用尤侯韵,自由舒展,音调平稳徐缓。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转唐阳韵,音韵较前提高,昂扬而圆润。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删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没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庚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前人对这首诗的艺术性评价颇高:“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今观其……《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见《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方外玄语,不拘流例。全篇开阖佚荡,冠绝古今,即使杜工部为之,未易及此,高、岑辈恐亦胁息。又襟期雄旷,辞旨慨慷,音节浏亮,无一不可。结句非素胎仙骨,必无此诗。

  《李杜诗选》:刘须溪曰:为此桀态。

  《李诗辨疑》:辞有纯驳,强弱不一,为可疑也。

  《唐诗快》:伯敬云:读李白诗,当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又云:太白有饮酒、学仙两路语,资浅俗人口角,言俱不谬。若如此等诗、则有雄快而无浅俗矣。

  《唐诗别裁》:先写庐山形胜,后言寻幽不如学仙,与卢敖同游太清,此素愿也。笔下殊有仙气。

  《唐宋诗醇》:天马行空,不可羁绁。

  《昭昧詹言》:“庐山”以下正赋。“早服”数句应起处,而提笔另起,是以不平。章法一线乃为通,非乱杂无章不通之比。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此就山中典故铺叙,非游山之景(“庐山秀出”句下)。

  《唐宋诗举要》:吴曰:壮阔称题。

  六、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词句注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译文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习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简介

  《望黄鹤楼》(原作“楼”,误,应为“山”)是盛唐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是李白在眺望黄鹤山时即景生情而写下的抒情篇章。诗中以夸张的手法描写黄鹤山奇伟瑰丽的景色,描绘仙人飞逝以后的荒凉景象,诗人联系自己一生的遭遇,决心把全部情感托付给黄鹤山,以结束客居他乡的流浪生活。

  创作背景

  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黄鹤山,即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武汉市长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诗中描绘了黄鹤山的雄伟气势与壮美景色。

  作品鉴赏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前六句诗句,全由首句“东望”二字引出,其中有上望、纵望、侧望、环望。整个黄鹤山几乎全被诗人望遍了。可以看出,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暗寓李白心向往之,因此山曾有仙人居住过。“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人去楼空,仙去室寂。如今山上只剩下仙人当年炼丹的石室了。“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炼丹的“金灶”,已满是烟尘和埃垢;注满玉液之潭,如今已一无所有;整个黄鹤山似乎都被一种清幽寂静的静的气氛所笼罩,一切是那样的神秘。“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一片荒凉冷寂的画面展现于读者面前:古老的荒地,草木丛生;庭园里,灵芝之类的药草,已经苍老枯萎。

  从“颇闻列仙人”至“庭寒老芝术”是第二段,共八句。诗人扣紧有关黄鹤山的传说,描绘仙人飞升后的荒凉景象。写法仍从“望”字入笔,但却已经杂入许多虚无的幻想,浓化了全诗的气氛。

  从“蹇予羡攀跻”至篇终是第三段。这一段写由黄鹤山的奇伟和有关仙人的传说所引起的向往之情。“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两句,毫无隐讳地抒写自己的仰慕与欣羡,诗人很愿攀援而上。诗人之所以产生这种感情,原因在于“保闲逸”,亦即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过着闲逸的生活。“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两句,与一、二两段相呼应,说明,尽管诗人走遍了五岳名山,但黄鹤山却是无与伦比、无可匹敌的。

  总体来说,此诗经过实际的比较,诗人终于决定把黄鹤山作为自己感情寄托之所在,从此永远结束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这里的“青松”代指黄鹤山,同时也象征看诗人坚韧不拔、冬夏常青的性格。“悟”,觉悟,醒悟。“客情”,暗指客居他乡的思想情感,也包括了诗人奔波流浪,怀才不遇的一生。

  名家点评

  南宋诗论家严羽云:前两句,叠一“雄”字,倍觉轩翥。接而十四句,“因欲保闲逸”,能“保闲逸”便是真仙,“学飞术”更多事。最后四句,是了语,此外却政悠然未了。

  七、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注释

  ⑴阎伯珵《黄鹤楼记》: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图经》云,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

  ⑵《汉书》:黄霸为颍川太守,吏民咸称神明。

  ⑶《汉书》: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⑷《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

  译文

  黄鹤高楼已被我捶碎了,骑黄鹤的仙人无所依凭。

  黄鹤飞上天庭跟玉帝告状,玉帝却把黄鹤流放回江南。

  神明太守再把黄鹤楼重建雕饰,新近图画的粉壁还芳菲犹闻。

  整州的人都笑我为狂客,连你这个小小少年也来讥笑讽刺我。

  我去严君平帘下打探过,我知道你姓丁,你家祖宗就是汉朝的辽东太守丁令威,是个神仙。

  你竟然在我面前写诗调笑我!坏我酒兴,哈哈,关公面前耍的什么刀?

  瞧瞧俺这把笔,那是笔尖生花儿,笔杆子绕着白云窗前飞的笔。

  小子,等我明天酒醒了,写一首让你知道什么叫诗歌的诗给你看看,再与你一起寻找诗中烂漫的春晖。

  八、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注释

  ①江夏,唐时郡名,即鄂州也,属江南西道。

  ②宋玉《讽赋》:“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③杨齐贤曰:黄鹤楼,在鄂州。《国经》云:“费文祎得仙,驾黄鹤憩此。”

  ④鲍照《舞鹤赋》:“振玉羽而临霞。”

  译文

  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

  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

  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

  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送别时的离情别绪。第一句表达了雪花点缀在青云般的山峦上形成的美景,接着送别者送别心切、情深。第二句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风光,寓意着送别者祝愿旅行者像黄鹤一般振翅高飞。第三句则突出了送别人的感慨万千,觉得即便将自己最珍爱的凤毛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也无法表达深深的思念和祝福。

  最后两句则是送别者与旅行者相互凝视的场景,泪水落下,心中的离别之情化为汉江之水流淌不尽。整首诗意蕴含深沉的离别之情,表达了送别者对旅行者的祝愿和思念之情。

  九、《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译文

  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月遥忆峨眉。

  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海,长与人万里相随。

  在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人。

  如今,峨眉山月又将随风伴送您西入长安。

  长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随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人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

  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

  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词句注释

  ⑴蜀僧晏:事迹不详。中京:指长安。

  ⑵巴东:即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巴东郡。治所在今湖北巴东县。

  ⑶沧海:此泛指江湖。

  ⑷黄鹤楼:原在今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岸蛇山黄鹤矶上。月华:即月光。

  ⑸峨眉客:指蜀僧晏。

  ⑹秦川:指长安附近的渭河平原,古为秦地,故称。此指长安。

  ⑺黄金狮子:指当时的皇帝与王孙贵族。

  ⑻麈(zhǔ)尾:麈是似鹿而大的一种动物。其尾可制为拂尘,魏晋以来的玄学家清谈时执之以示高雅。重玄:此指老庄哲学。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⑼殢(tì):滞留。吴越:此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⑽丹阙:赤色宫门,此指皇宫。

  ⑾帝都:即首都,指长安。

  ⑿归时:一作“归来”。

  简介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是作者为送别蜀僧晏所作,通过写峨眉山月,为临行的好友指点帝都王孙公子的喜好与唐王朝崇道的思想风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友人怀恋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以“峨眉山月”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从“我”到月,从月到僧,再写到月,侃侃谈来,动感强烈,毫不气窒,充分显示出李白作为歌行高手的艺术水平。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在江夏送蜀僧晏上人入长安之作,当作于李白流放夜郎遇赦释归的途中。晏上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两唐书载,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原西京长安改为中京;上元二年(761年),中京又复为西京。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归至江夏(今湖北武昌),恰遇故友蜀地僧人来自峨眉,前往长安。这让李白勾起对峨眉山月的回忆。他曾经为寻道家真谛,在峨眉长住,那里的一山一景,包括日出月下,更多的峨眉开怀有朋相聚,高山流水,使这个重情重义的才子难以忘却。此时此刻在遇赦途中邂逅自峨眉来的故友,顿时百感交集写下这首绝妙七古。

  作品鉴赏

  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峨眉月与他相伴而行。而黄鹤楼前来自故乡的僧人,带来了峨眉月,让李白百感交集而追忆峨眉山月。诗中的“峨眉山月”既是贯穿始终的主线,也是诗人与蜀僧晏关系的纽带。

  此诗前两句“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是在写异地“看”蜀,表达了李白思念蜀地,赞美那里的心境。其实是影射自己的酸楚。简单两句,纵横宽广跃然纸上。峨眉的秀峻,也一目了然。此时忆峨眉的景色,百感交集。“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两句描述异地之月,借月抒怀。由故人联想到许多,同月不同境,缘由心境来。李白说:就用我的心境,送君入长安吧。“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两句是在描写俩人相见默契相谈畅怀的情景。忆故谈今,别有心意。人生如月,阴晴圆缺,己是浮云,来去自如。潇洒超脱,浩然脱俗。也影射了作者虽身不能脱俗,心却早已超脱世俗的暗意。“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四句说,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还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两句写嘱咐故人如果能在京城高善谈重玄哲学,就可以受到极高的礼遇,这是作者给故人的嘱咐,为临行的好友指点当时帝都王孙公子的喜好与唐王朝崇道的思想风气。“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两句意思是说:我现是落魄去,您却是乘风归。虽心境不同,但李白在这里体现出了他乐观向上,不甘命运的豪情。“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两句意思是说:到成功的时候,我们再忆故时峨眉。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

  全诗以月为媒,贯彻始终。此诗从“我”到月,从月到僧,再写到月,侃侃谈来,动感强烈,毫不气窒,充分显示出李白作为歌行高手的艺术水平。

  名家点评

  宋代严羽:是歌当识其主伴变幻之法。题立峨眉作主,而以巴东三峡、沧海、黄鹤楼、长安陌、秦川、吴越伴之,帝都又是主中主:题用“月”作主,而以“风”、“云”作伴,“我”与“君”又是主中主。回环散见,映带生辉,与有月映千江之妙,非拟议所能学。巧如蚕,活如龙,回身作茧,嘘气成云,不由造得。(《李太白诗集》)

  十、作者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生平简介

  李白的生平经历,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 二十五岁以前的蜀中生活时期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李白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热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2. 二十六岁至四十二岁之前以湖北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时期

  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3. 四十二岁至四十五岁,应召入长安,三年供奉翰林期间 天宝元年(742),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特别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这一时期虽不长,但诗人接触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这些诗,鞭挞了权贵,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

  4. 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期 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5. 五十五岁至六十二岁,从“安史之乱”参加永王李璘幕府直至去世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幸好,中途遇大赦,得以放还。《早发白帝城》一诗就记述了当时的心情。上元二年(761),已六十一岁的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兵追击史朝义,决定投军,但行到金陵因病折回,“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翼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宝应元年(762)十一月,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终年六十二岁。

  作品的风格特点

  1. 气骨高举。前人论李白的诗,多标之以气。称李白“以气为主”实际上揭示出了李白诗歌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特征,即李白诗的强烈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色彩,他的诗是他的理想、才具、人格力量的自我表现。

  李白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就是旷世奇才,无人可与伦比的英雄。所以他一生都执著人生价值的自我表现,热衷功名事业。而其雄豪的尚气任侠性格,又使他粪土权门,敝履富贵,保持着布衣尊严,不愿为人为物所羁约,追求一种飘然而来、飘然而去的洒脱生活。这种既矛盾又统一的性格,在李白诗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2. 情感恢张。李白的诗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

  李白是一位充满激情的人,理想与现实的激烈撞击,使他的诗充满了悲慨不平之气,情 感慷慨激荡。高亢而又激荡的情感是李白诗具有激荡宏大情感张力的内容基础。如《将进酒》。 在情感的表达上,使人又选取了与这种情感相适应的形式——宣泄的方式。这种率真的宣泄方式,完美地表达了诗人高亢、激荡的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酣畅淋漓、率直奔放的特点。如《梁甫吟》、《行路难》。

  3. 想落天外。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极富于天才的艺术想像力。李白的诗言出天地 之外,思出鬼神之表,如天马行空,飘然而至,忽然而去,充满了“出鬼入神,惝恍迷离”(胡应麟《诗薮》)的奇幻色彩。

  李白的艺术想像,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涌动着无尽的历史、神话、传说。如《蜀道难》。

  其二,想像丰富,构思奇谲,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创造新奇鲜明的艺术形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古风》、《秋浦歌》。

  4.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是李白诗歌语言的艺术特色。如《静夜思》、《登金陵凤凰台》、《清平调》。

【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李白黄鹤楼古诗赏析07-13

李白关于黄鹤楼的古诗10-14

李白的古诗大全赏析09-30

《立冬》李白古诗赏析10-29

李白古诗《将进酒》赏析06-05

古诗李白《将进酒》赏析09-06

《将进酒》李白古诗赏析09-21

李白的古诗《月下独酌》赏析11-04

崔颢古诗《黄鹤楼》赏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