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

时间:2021-06-21 10:05:06 兰亭集序 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性散文。单元提示强调:“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文言叙事有一种简洁的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弦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段表述与《普通高中课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八、九两条的精神完全一致。

  同时,本篇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它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生:秋林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欠缺自主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作一些必要的知识积累,巩固提高基础;其次,在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作一点准备。

  说目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三个层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三个层面的目标分别设置为——知识目标: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能力目标: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重难点:根据目标设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设置为: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设置为: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主要内容。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说教法:高中新课改要求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视对传统方法的继承,重视积累、感悟。鉴如此,确定如下教法:①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揣摩和体会人特的心态;②问答法,在积累疏通文句的过程中,学生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当众作答;③故事导入法,在讲解文章思想内容之前用答记者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④探究拓展法,文本特点及叙事特色、写作技巧,由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说学法: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生应该有相应该的学法。①诵读法,摩仿老师的阅读有感情的多次诵读;②勾画法,在读的过程中疏通文句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作好标记;③提问法,向老师提问,不会疏通的地方;④探究拓展法,师生共同探究文章的文本特点、叙事特色、写作技巧。

  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设置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听教师范读后自由诵读,勾画出不懂的字句,(大约要20分钟)教师答疑,课堂上回答学生不懂的文句,落实“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约25分钟);第二课时,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师生共同探究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约30分钟)归纳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落实德育目标。(13分钟)最后二分钟老师作结,布置作业。

兰亭集序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兰亭集序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兰亭集序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二。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3、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着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兴可乐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点: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

  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

  而为“痛”?

  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分析体会语言特点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

  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

  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

  第三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

  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五)总结全文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六)收集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然后谈谈自己生死的感触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住的重要话题

兰亭集序说课稿 篇5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2.语文《兰亭集序》说课稿

3.兰亭集序说课稿八篇

4.兰亭集序说课稿7篇

5.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6.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7.最新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

8.《兰亭集序》说课稿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