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时间:2020-11-04 18:33:23 兰亭集序 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序:非常感谢我们组的小陈老师,不吝力气,竟以实录的方式记下了我的这堂课,使我有了平生的第一个教学实录。我又凭着记忆,略作整理与补充,张挂于此,留作存照。自然,因记忆力有限,还多有遗漏之处,尤其是学生的发言、以及若干旁逸的细节很难尽现。但我已是感动异常!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师:徐老师布置预习了,你们有没有预习啊?

  生:预习了。

  师: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

  生:好。

  (教师指名)

  生:我感觉文字很朴素。

  师:这是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觉得好?我也觉得好。

  生:我说的是不好。

  师:我刚为作者感到高兴,以为他又找到了一个知音了。没想到……

  (从零星回答中已感到学生没有很好的预习)

  师:你们真的读过了?

  生:嗯。

  师:我相信你们读过了。这篇课文谁写的?

  生:王之。

  师:知道这个人吗?知道多少?

  生: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

  生:他被后人称为“书圣”。

  生:他又叫王右军。

  师:为什么又叫王右军?

  生:右军是他的官职。

  师:对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个习惯,对做官的总以官职相称,比如,我要是做了校长,你们就应该称我“成校长”了,不过现在还不是。

  生:我还知道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他们王家与当时的东晋皇族又非比寻常的关系。

  师:确实,王家那时可称得上是除皇室之外的第一家族,声名显赫。

  (投影显示关于王之的图文介绍和兰亭集序的书法)

  师:刚才大家介绍了王之的一些情况,难道就这些?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就没有别的认识?

  (问了几个后)

  师:读了这篇兰亭集序后,难道你不认为王之也可以称得上一位文学家?王之的文学修养很深,《兰亭集序》千古名文,称得上“书文双绝”!

  师:大家到底有没有认真预习?我担心有些同学没认真去读,甚至根本没读。我想起一句台词:“曾经有一篇美丽的文章放在我面前,我不知道珍惜……”说的就是某些同学。我们先看看同学们读得到底怎么样。

  (指名分段读,教师点评)

  师:(对生1)没有预习吧?这么好的文章读得急急巴巴,王之泉下有知,多伤心!而且还有几个字读错了。哪几个字?(对生2)你读得比她(生1)好。(对生3)你读得又比她(生2)好。不过呢,都没有我好,我呢,又没有他(指多媒体)读得好。

  (放多媒体)

  师:他读得又没有我想象的好。你们听完了以后,有没有新的`感受?有没有听懂?

  师:我们一段一段来看。一起把第一段朗读一下。注意,读书不是认字,一边读一边体会,这一段写了什么,好吗?

  (学生齐读)

  师:读书要提纲挈领,找到关键点。你认为第一段哪个地方最关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好想想,想好了,把你们的小手举起来!

  生:我以为是“引以为……畅叙幽情”。

  师:为什么?

  生:(表达不太流畅清晰)

  师:刚才读的这一句你能不能理解?什么叫“流觞曲水”?

  生:(迟疑)

  师:什么叫流觞?

  生:(迟疑)

  师:什么叫“觞”?

  生:酒杯。

  师:“流觞”呢?

  (略)

  师:“丝竹管弦”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指音乐。借代的手法。

  师:“一觞一咏”什么意思?

  生:喝一杯酒,吟一首诗。

  师:一边喝酒,一边吟诗。我们校园里有个池塘,什么时候,我们也“流觞”去。他说这一节关键是这一句,有没有不同看法的?

  生:我以为是“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师:为什么?

  生:(表达不太流畅清晰)

  师:这一句什么意思?什么叫“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生:就是抬头看到浩的宇宙,低下头看到万物生机勃勃。

  师:“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呢?

  生:用来。

  师:圈下来,这个词很重要,记住了。如何理解“游目骋怀”?“骋怀”好理解,什么意思?

  生:开畅胸怀。

  师:“游目”呢?刚才是“流觞”,把杯子放在水面流,“游目”,把眼珠抠出来放水里游?

  生:纵展眼力,张眼看。

  师:仅仅是看吗?那就叫“张目”好了。古文很精练,读古文,要咬文嚼字,时间关系,课堂上我们不能都咬,就以这个字为例,“游目”有什么不同?

  生:……

  师:游目,是张眼看,向远处看,看得尽兴,看得自由!你知道宇宙之大吗?知道,地球人都知道,但你可能没看到。“知道”和“看到”有什么不同?“知道”是知识,是输得来的,“看到”,是个人的真切的主观体验,只有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宇宙之中,才能“看到”宇宙之大!这是一种什么状态?

  生:天人合一

  师:对!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状态!还有没有人认为关键句不是这两句的?

  生:我认为是前两句:“永和九年……群贤毕至”。

  师:为什么?

  生:这两句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情。

  师:什么事?

  生:“修事也”。

  师:什么意思?

  生:一种祈福的活动。

  师:不准确。

  生:农历三月三,在水边,举行的祈福仪式。

  师:有三种观点了,还有没有?好,我们把这三种观点梳理一下。第一二句和“引以为……”一句,都是写事,那一句更应该是关键句?

  生:第一二句。

  师:这里有个小技巧,如果一个段落开头结尾和中间都有一句内容相近可作为中心句的,一般首选哪一句?对,第一句。再将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比较,第一句纪事,最后一句抒情。记叙为了抒情,还是抒情为了记叙?

  生:记叙为了抒情。

  师:如果以事为中心,那么再看看,这一段仅仅是写事吗?还写了什么?

  生:写景。

  师:哪一句?一起读一下。

  师:除此而外,还写了什么?

  生:……

  师:第二句写什么?读一下。

  生:写人。

  师:都是一些什么人?

  生:贤人雅士。

  师:可谓“谈笑都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是“谈笑有鸿儒”。

  师:“有”不够多。再回过头来看最后一句,最后一句还说“信可乐也”,“信”什么意思?“可乐”在何处?

  (生自由发言:乐在其人,乐在其事,乐在其景,乐在饮酒作诗……)

  师:现在看出来,哪一句是中心?

  生:最后一句。

  师:浓缩一下,哪几个字?

  生:信可乐也。

  师:再浓缩一下,哪一个字?

  生:乐。

  师:多美啊,多快乐啊!当时要是有我就好了,不会写诗,讨杯酒喝也好啊。事隔一千多年,我们还能真切的感受到彼情彼景,心生向往之情。读书可以与古圣贤对话,读书可以濡养性情,这么好的文章放在面前不读,都可惜啊。所以,要对自己说“以后上天再给我这样的好文章,我要读你,一万年!”

  (这时出了一个意外,后退时差点被讲台的台阶绊倒,惹来哄堂大笑)

  师:我是差点倾倒在王之面前了。大家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好不好?跟刚才应该不一样了,这次应该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出来,读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雅士之乐来!

  (学生齐读)

  师:下课!下节课我们继续!

  跋:我发现,阅读整理这篇实录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两节课上完,自我感觉很不错,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反响似乎也不错。但是,对照实录再来回顾,我感到这节课至少存在着三大缺陷:1、在已经意识到学生预习相当不充分的情况下,没有加强语句的理解,使分架空。2、自我陶醉,肢体语言太多,反客为主,虽能活跃气氛,感染学生,但也会冲淡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和体验。3、第二节课学习文章的后两段,思想性更强,我的挖掘过深,学生有点晕,没有从学生出发。至于其他的可取或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批评指教!

  再次感谢小陈老师!
 

【文学网小编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五篇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原创精品)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兰亭集序》教案

中学语文优质课《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点评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诗歌教学实录11-08

背影教学实录12-23

《背影》教学实录07-18

《劝学》教学实录09-11

名师教学乡愁教学实录11-13

高一语文下册《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1-09

鸟 梁实秋 教学实录12-19

《雨巷》教学实录10-29

望岳教学实录12-20

《望岳》教学实录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