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究竟是谁

时间:2022-07-26 17:02:09 兰亭集序 我要投稿

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究竟是谁

  在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究竟是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曾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究竟是谁

  大家都知道,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然而,1965年郭沫若却石破天惊地提出:《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此言一出,学术界一片震惊,作为史学界泰斗的郭沫若何出此言呢?原来,一切都因为南京出土的两块墓志。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城郊附近遍布着许多六朝世家的家族墓地,“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王谢”两大家族的墓地,就在其中。“王”指的是王羲之的家族,“谢”指的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家族。

  1965年1月19日,《王兴之夫妇墓志》出土于南京市燕子矶人台山。据专家考证,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堂弟,比王羲之小三岁,两个人还曾经在一起共过事。《王兴之夫妇墓志》两面刻字,一面为王兴之墓志,内容为:“君讳兴之,字稚陋。琅耶临沂都乡南仁里……”另一面为王兴之夫人墓志,内容为:“命妇西河界休都乡吉迁里,宋氏名和之,字秦赢,春秋卅五……”从墓志上可知,王兴之死于公元341年。从志文的口气看,墓志可能是王兴之的同胞兄弟所书。墓志共13行,每行10个字,字形方正,结体紧密,笔画挺直,被专家称为“方笔隶书”。其书风棱角分明,犹如刀削斧劈,有着稚拙厚重的显著特征。

  王谢家族这两块墓志的相继出土,很快引起了郭沫若的注意。他把两块墓志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反复对比,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很快写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文章在《文物》杂志上发表,随后被《光明日报》连载。在这篇长达两万多字的论著中,郭沫若提出了一个大胆论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写,而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和尚伪造的!

  此论一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然而,介于郭沫若在史学界的地位,很多专家虽然不同意郭沫若的.论断,却缺乏公开撰文与郭沫若论争的勇气。只有江苏省文史馆的馆员高二适写了一篇《(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文中引证大量文献和法帖资料,针锋相对地提出:《兰亭序》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铁案。

  高二适,江苏东台人,他擅长草书,其书法狂放恣肆,自具一格。性情耿直的高二适,写出批驳郭沫若论点的文章后,便把文章寄给了《光明日报》,谁知稿件却被退了回来。于是高二适请自己的老师章士钊把文稿转呈毛泽东,以求得到公正对待。

  毛泽东一生喜欢《兰亭序》,并时常临摹,他也觉得世传《兰亭序》并非王羲之真迹,所以对《兰亭序》的真假问题非常关注。两天后,毛泽东给章士钊回信说,希望对《兰亭序》的真假问题展开争论。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给郭沫若写了封信,提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郭沫若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当天就约见《光明日报》总编辑,建议在报纸上组织讨论。很快,高二适的《(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于1965年7月23日在《光明日报》的“兰亭论辩”栏目见报。这篇与郭沫若唱“对台戏”的文章发表后,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一场激烈的“兰亭论辩”。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各报刊上发表的论辩文章有几十篇之多。支持郭文观点的有著名学者启功、赵万里、史树青等人;支持高二适观点的,有唐风、严北溟、商承祚等人。

  如今,高二适和郭沫若两位学者都已经相继作古了。他们当年的那场“兰亭论辩”,因为谁也无法说服谁,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那么,《兰亭序》是真是假?论辩的双方,又是谁对谁错呢?

  事实上,郭沫若并非第一个怀疑《兰亭序》真假的学者。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一位名叫赵魏的学者首先提出,王羲之的字不可能像《兰亭序》那样,应该更有古意一些。到清朝末年,广东书画家李文田对此也心存疑问。李文田认为,古人评价王羲之,说他“龙跳天门、虎卧凰阙、铁画银钩”,如果是王羲之的真迹,应该像“虎卧凰阙”那样古拙才对。但你看《兰亭序》的书法,那么儒雅漂亮,哪里找得到这样的影子?然而,千余年来,《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人们对于它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清代赵魏和李文田的疑虑,在当时听来太过微小,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然而在1965年,郭沫若看到南京出土的两块王谢家族墓志,发现墓志上的字体与同时代创作的《兰亭序》的行书笔意大不相同,他立刻想起了赵魏和李文田对《兰亭序》真假的怀疑。经过一翻研究,郭沫若认为“天下的晋书都必然是隶书”,由此他大胆得出结论:行书《兰亭序》“既不是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笔迹”。在这个基础上,郭沫若进一步推论:《兰亭序》的文章和墨迹,都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写的稿本。

  专家分析,郭沫若的论点不够严谨。例如,他把晋朝墓志和石碑上的字跟手稿里的字体相对比,这种比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古人写正式文字,用的是正式书体,而手稿里的字,隶书的笔意可能相对就会少一些,甚至没有,所以他比较的对象就不对。另外,他大胆怀疑《兰亭序》是智永伪造的,也是毫无根据的推断。

  然而,郭沫若的思路并非完全不对,按照他的论述,把《兰亭序》和王羲之的其他行书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就会看到郭沫若所说的“笔意字体上的截然不同”。把王羲之存世的行书作品,如《丧乱帖》、《孔侍中帖》和《平安秋载奉橘帖》等等,与《兰亭序》放在一起比较,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他们在味道和风格上的不同特点。所以《兰亭序》并非不可怀疑,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只不过应该换一个角度。

  轰动一时的“兰亭论辩”,虽然并没有分出谁对谁错,却为学术界带来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1973年3月,文物出版社收集了有关“兰亭真伪”之争的18篇文章,编纂成《兰亭论辩》一书,里面汇集了许多关于兰亭的重要文献资料,为研究王羲之和《兰亭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拓展内容: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见后)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之后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述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一样,性情各异。刚刚对自我所向往且最终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梦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一样。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一样。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终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一样,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作者究竟是谁】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作者是谁11-05

硬笔兰亭集序行书11-29

行书兰亭集序 硬笔08-23

硬笔行书兰亭集序图片11-29

兰亭集序行书钢笔字帖04-25

究竟是谁离不开谁散文12-15

兰亭集序作者10-08

劝学作者是谁11-09

离骚的作者是谁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