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兰亭集序》之美

时间:2024-04-28 18:46:06 林强 兰亭集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品《兰亭集序》之美

  《兰亭序》的美,美的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美的让人心神向往,美的让人难以自拔。现结合自身学书体会与有关资料进行浅略阐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品《兰亭集序》之美,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简介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率真美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以“率真萧闲,不事琢磨”评定羲之之文,真乃至言。《兰亭集序》是一篇至性之文,字里行间洋溢着率真的襟怀,作者把一颗真诚而又敏感的心袒露在读者面前,或喜或忧或悲或叹,信笔挥写,清新俊逸,真切而可视,情味隽永。

  《兰亭集序》开篇直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寥寥25个字就严谨从容地清楚交代了兰亭之会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以严肃的史家笔法纪年纪月,其后的“会于”之“会”,言真意浓,审慎之至,最后深情点出“修禊事”,令人豁然开朗,原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而是一次敬重生命的重要典礼。接着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字,不仅概括出高朋满座、名流云集的场面,而且写出了随性聚会、无论少长、不分贤愚的和谐氛围,其中的“毕”和“咸”一字千金,既写出了人们对“修禊事”的极度重视,也写出了自己的心满意足。以下惜墨如金,大处落笔,先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一句一景,动静结合,素淡雅致。下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率真任情之至,一句一意,轻忽世俗和人为的礼仪,欣喜与兴奋流于笔端,简洁明快,这是一种质朴中见高雅,淡然中见追求的风流盛会,一改传统的舞乐娱神之惯例,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身心俱畅的一次陈情申志之会。之后,淡淡数语补足笔意,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而结语“信可乐也”四字,则足见作者率真的襟怀。这里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是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激情激越、在宇宙的一方净土悠闲栖息,难得放飞心性的真实写照;这里景致之优美,与会之欢欣,聚会之情趣,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跃然纸上,毫无雕琢之痕,奏出了生命中最真实最和谐的美丽乐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士人们的儒雅风度和诗意人生。

  《兰亭集序》在极尽张扬精神归隐的欢愉时,王羲之以其对人类漫长历史的觉醒与观照,率性而议,真情而叹:聚散倏忽,人生短促,死生悬隔,令人痛惜。原文以117字,侃侃道来,自由活泼,执着深沉: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魏晋时期承继着东汉末期以来对生命个体短暂无常的伤感,而王羲之的苍茫浩叹则是魏晋一代的时代主旋律,但王羲之语约意明,其中“曾不知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语凸显了其特有的清醒与伤感,而“岂不痛哉”四字率真之情一览无余,与时人褒与誉王羲之性情“清鉴贵要”高度吻合。唐代王勃说“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大概也是受王羲之等先贤深深影响的一笔。

  《兰亭集序》是兰亭集会时修禊祓除之记,也是为集会赋诗而写的序,文章最后作者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若合一契”的情感体验,想到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极其相似,于是,伤痛之情油然而生,并不断深化。文中“临文嗟悼”、“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致一也”、“有感于斯文”等语情殷、意切、理昭,既是现身说法,又是指点迷津,同时充满着期待,感悟率真,语切旨显。尤其是“悲夫”之叹,痛心疾首,情气俱现,饱蘸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对生命的思考和珍视之情。清·林云铭在《 古文析义》中说“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此乃中肯之言。

  《兰亭集序》全文透露出王羲之的率真之性,率真美是《兰亭集序》的首要特质,而钱钟书所言“萧闲”则在该文中体现为从容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使率真蕴含更具情趣的审美取向。

  《兰亭集序》的哲理美

  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魏晋时期是被称为人的觉醒和文化的觉醒的时代,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是明显带有哲学意识的。自然是心灵的风景,《兰亭集序》在对自然的参悟中处处折射着理性的光芒,体现着深邃的哲理美。全文由两部分构成,前者诠释生活哲学,后者聚焦生命哲学。王羲之借兰亭修禊投入大自然怀抱,既领略了生机勃发的春光,宣泄了快然自足的情感,从自然美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和活力,也从宇宙永恒和人生有限的鲜明比照中彻悟到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的至善至美追求。

  《兰亭集序》文思幽远,超然玄远,散发着多重生活哲理美。首先,揭示了和谐的生活即是美的生活。文章开篇的一段,不仅写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自然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山抱水拥,清风佛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人则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心纯意净;而且也写出了人与人的心胸澄明,相处甚恰,你看“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多么惬意,多么消闲,又多么自得。其次,展示了个性的生活即是美的生活。文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大胆表白,不仅仅是陶然自得,更为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当你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尽情驰骋你的才情,个性化地体验你的精神生活,展示你的精神品格之际,你就可能会获得高旷寥廓的快感,对现实生活充满好奇与追求,下文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多样生活形态的展示,也是作者所认可的。再次,凸显了平和的生活即是美的生活。无论是“取诸怀抱”的静态生活,还是“因寄所托”的动态生活,一旦“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久就会产生人生的倦意,甚至会产生伤感,只有“欣于所遇”之时清醒“老之将至”,“情随事迁”之时泰然释怀,才会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有更为了然的把握,在平和而恒常的生活中珍惜每一天。第四,暗示了自主的生活即是美的生活。虽然“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甚或“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产生情感的共鸣,但这是令人悲痛的。人不仅要带着理性去生活,而且要在参悟“昔人”的精神需求时“能喻之于怀”,学会自主与超越,真挚地拥抱生活,化悲为喜,从容自在。

  《兰亭集序》立意高远,慧心独运,浸透着深邃生命哲理。虽然王羲之与其他魏晋名士一样,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置身其中,似乎忘却了自我,与物同化,生命意识渗透在深邃的自然宇宙之中。但兰亭修禊,更使羲之在触悟山水之美、生活之美的过程中深解了宇宙之玄和人生真谛。“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历来是生命哲学的母题,羲之在“仰观宇宙之大”,“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之际,从人生经验出发,对人生无常进行了理性思考,不仅发现了每一个生命都独立地面对整个宇宙,并借以获得精神的畅游,而且发现生命短暂,必须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存的意义,去思考在有限的人生中如何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在人的生命旅程中,欢乐总是暂时的,尽管有时是忘情的、任性的。人生的悲剧莫过于“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前者揭示乐而忘忧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后者则指明痛定思痛是人生的另一大悲剧。而这两大悲剧的发生恰恰是人自身的弱点酿成的,很多人只忘情于“暂得”的欢愉,却很少关注人生的“短暂”,并不能觉察时光飞快流逝,衰老即将到来,反而容易对眼前的“所遇”感到高兴和满足。人生的深沉悲剧更在于高度关注生死却常常混淆生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羲之文化觉醒的宣言,是对生命真谛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感悟。人只有珍惜生命,正视现实,憧憬未来,追求人生价值,才能淡化悲剧底色,活出人生的精彩来。人生要经常回头看,也要学会借鉴,学会创造,让人类美好的情怀成为激励后人的不竭动力,“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践行与祈愿就是珍惜人生的最好的明证。

  《兰亭集序》的章法美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诗序,自显其“雅人深致”(清代李兆洛)的章法美:承传创新的脉络美,起承转合的变化美,曲径通幽的递进美。

  承传创新的脉络美 《兰亭集序》 开篇承传了“序”的一般写法,仅用了数十字就把参加兰亭集会的时地、人事等叙述得清清楚楚,且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而最后一节也是言归序体的正统写法,文脉清晰,张弛有度。但全文以情感为主线,情脉一新耳目,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第二段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一“痛”字,第三段在古今参悟中,引出一“悲”字。“乐”“痛”“悲”注满深情,遥相呼应。

  起承转合的变化美 全文情深意厚,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笔法精严,如行云流水而神情兼具。文章首段以“信可乐也”收束虽有豹尾之强,却是在上文写人贤、辰良、景美、情真、心怡等聚会情景基础上水到渠成的总结。而中段开头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则是巧承上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来,巧妙引出下文的拓展议论,妥帖自然又深藏不露。下文的“向”、“况”二字暗点难于释怀的感慨,由乐转悲,浑然天成。后又借古立论,让人警醒。而“岂不痛哉”的喟叹则是“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清代吴楚材等)的真情表白。末一段“昔人”“今人”“后人”和“我”的相互参见,足见《兰亭集序》的任重而道远。全文采用反村之法“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之大”(清代李扶九语),尽跌宕变化之能事而不着斧凿之痕。

  曲径通幽的递进美 开篇所言“修禊事”是我国古老的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夫天下事,莫祥于生,莫不祥于死”(清代李扶九),由此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清代吴楚材等)。先写天时地利人和,人们陶醉的情景,暗示人们最大的福莫过于如此健康而快乐的活着,接着笔锋一转,写快乐难久,人世倏忽,短暂急促,人生苦短,接着又翻出一层,写人们都有思古之幽情,但却抹杀了生死之别,这是十分荒诞的。自始至终,借“修禊事”叙事写景抒情,“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清代金圣叹),文意层层递进。文章的不少细处也折射了曲径通幽的递进美,如文中“俯”“仰”凡三见,其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只是普通意义上对外物的观照,“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已转变为对人生赋予精神意义的探寻,而“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中的“俯仰”则是人对自身生命瞬间的顿悟,三处“俯仰”文意递进,负载着深沉生命意识的涌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充满着“ 悲生悯死”的“ 幽情”,更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让人类的基本情感和生命的基本命题有所归附并不断增强厚度。

  《兰亭集序》的语言美

  魏晋时期,士族文人冲破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禁锢,士风与学风的转变,导致了文风的改变。《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行文“以达意为主,不事采饰”(范文澜),清新自然,飘逸隽朗,展示了作者宽厚博大的情怀和自由活泼的心灵。

  整句与散句 《兰亭集序》中的语言或整或散, 整则旋律优美,散则错落有致, 整散相间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各扬其长。如首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先整后散,既庄重又自然,加之句式或短或长,整齐而富于变化, 韵律和谐,乐耳动听。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则先散后整,既自由又形象。全文以整句和短句为主,有时又在散句中参以偶句,不拘音律,自由奔放,自然有致。

  繁复与简约 《兰亭集序》是一篇短文,但文中不时可见繁复之语,如开头点明年份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就是并用帝王纪年与干支纪年来指同一年,看似冗赘,实质上正足见作者的行文严谨,既明志又入俗,用帝王纪年以示自已为“永和之人”, 用干支纪年以示自已对传统风习的尊重,繁复而矜贵,颇具艺术匠心。再如上文所述“俯仰”二字,作者不避其繁,却旨趣深远,令人解颐;又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中的“丝竹管弦”也见繁复之迹,早在宋代就有人指责为重复,叠床架屋,但同时代就有人站出来为王羲之开脱,的确,这里的“丝竹管弦”自有其衬托率真萧闲之妙。文章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 ,有美不胜收之感。《兰亭集序》的简约则历来为人称道,如“一觞一咏”省却了许多笔墨,而张力巨大,展现了名士贤才尽情、尽兴、尽致的个性风采,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又余味不尽。再如“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简约之至,直抒情怀,既有对眼前美的体验的眷念,又有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的无奈。

  淳朴与高雅 《兰亭集序》绘景叙事,兴感述志,淳朴笃厚,如“此地有……又有”,“虽无”,“是日”毫无润色,自然洒脱,语脉清晰。文章最后一段据实而论,有感而发,遣词造句皆显淳朴之性,如一个“故”字信手拈来,既总结上文,又揭示因果关系,逸趣悠长。全文虽不事用典,不饰浓墨重彩、不用铺陈渲染、不加工笔细描,却语言精美,如高山流水,深谷泉鸣,自有境界,高雅富赡。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语言雅致干净,准确勾画出了兰亭优美秀丽的环境;“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意境开阔,情景交融,令人心旷神怡。文章的议论抒情也善于巧借形象,高雅脱俗,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等语,蕴藉深沉,耐人寻味。正因为《兰亭集序》语言的淳朴与高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已积淀为滋润后人的不朽的文化遗产,成为人们常用乐用的重要成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

  《兰亭集序》的文化艺术美

  《兰亭集序》之美,乃文化之瑰宝,艺术之典范。其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读之令人陶醉,品之使人赞叹。

  首先,其文字之美,堪称一绝。王羲之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将文字书写得如行云流水,既显得洒脱不羁,又不失规矩方圆。每一个字都仿佛有着生命,跃然纸上,令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字之美,不仅体现在其书写技巧上,更在于其内在的意蕴和气质。

  其次,其意境之美,更是引人入胜。王羲之在序中描绘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以及与会者们的饮酒赋诗之乐。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境界。这种意境之美,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更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短暂与美好。

  再者,其情感之美,也是其魅力所在。王羲之在序中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友情的珍视。他通过描述与会者们的欢乐与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这种情感之美,既是对生命的赞美,也是对友情的颂扬,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最后,其艺术之美,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王羲之以其卓越的书法技艺,将文字与意境、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之美,既在于其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也在于其艺术之美。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去品味、去欣赏、去感悟。每一次品读《兰亭集序》,都能让人领略到其独特的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兰亭集序》的神秘之美

  《兰亭序》不仅美妙绝伦,而且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神秘色彩。它有着梦一般的魅力,谜一般的存在。即便是时至今日,同样会让人们沉醉其中,去争相学习、谈论、品评。

  1、来源神秘。关于《兰亭序》的来源,历来有很多争议。有人说不是王羲之所作,也有人说不是王羲之即兴写的。直至上世纪70年代,关于兰亭真伪的话题,仍是争论不休。郭沫若先生就曾运用新发现的晋时碑刻,详细论证过《兰亭序》的文与书法俱假,称其为唐人仿作。

  2、经历神秘。关于《兰亭序》的经历,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王羲之自己本人在自己众多的书法作品中,独爱《兰亭序》,遂留于自家后人珍藏。待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智永和尚,智永圆寂后,又传至弟子辨才和尚处。至唐太宗时,李世民更是王羲之的铁粉儿,喜欢王羲之的书法都到了痴迷的程度,因其得不到《兰亭序》真迹而夜不能寐,特意派萧翼到老和尚辩才那里设巧记骗取了《兰亭序》,自此,唐太宗李世民如愿以偿。

  3、归宿神秘。关于《兰亭序》的归宿,更是扑朔迷离。据传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爱不释手,即便睡觉时也要把《兰亭序》放在枕边陪伴,以至于去世后还要带到陵墓里继续欣赏。后来昭陵被盗,《兰亭序》的下落自此成为一个千古之谜。有的猜测《兰亭序》还在唐太宗昭陵里,有的还说在武则天的乾陵里……林林总总,难辨真伪。

  如今,斯人已逝,丝竹已远。然而,关于王羲之与《兰亭序》的话题,依旧经久不衰。或许它永远只是一个谜,然而在我们内心早已镌刻下,一个鲜活的王羲之,一幅唯美的《兰亭序》,还有一份山水情怀,更有一条绵绵不绝的中华文脉在悄悄延续,代代相传。2020庚子仲夏安书楷

  《兰亭集序》的中和之美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兰亭序》之所以千百年来为后世所推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羲之的书法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上的中和之美,这种美进而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审美标准和思维定式。

  1、雅俗共赏。毫不不夸张的讲,上至庙堂中的历代帝王将相,下至市井平民百姓,都对王羲之的人与书法充满仰慕之情,乃至留下了诸如“换鹅帖”、“题扇桥”、“坦腹东床”、“入木三分”等众多趣闻轶事。可见王羲之在人们心目中既有高大上的“书圣”光辉形象,又有“邻家二哥”般超强的亲和力。王羲之俨然已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一座难以企及的神圣高峰,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全民偶像”。而《兰亭序》所展现出来的主要外貌,就是不狂不怪,温文尔雅,兼有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佛家的禅意,既不是狂怪粗劣,也不是逢迎谄媚,更不是气势汹汹。而是柔韧,是温润,是中和。

  2、共性之美。共性是相对于个性而言的。共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艺术讲究要有个性。然而这个个性不是一味的刻意塑造出来的,而是在相应的人文底蕴基础上,由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在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为了引人注意,以至于不惜通过一些“惊世骇俗”的外在粉饰或者举动,以此显示自己的不同凡响和标新立异。这些外在的个性若要和历史上的“竹林七贤”、朱耷等人相比较,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俗话说“字如其人”。虽然不是说字写得好看,人的外貌就一定会长得好看,但是这个人心里性格和基本素养,也可以通过他写出来的字略显一二。

  就《兰亭序》而言,因其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自然形成的书风变革的个性,从而这个个性成为了后来人们审美意识中的共性,为晋人“尚韵”的代表。

【品《兰亭集序》之美】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文学之美06-19

自然之美06-16

《背影》之美03-25

衬衫之美散文06-14

自信之美诗歌06-14

饮茶之美散文06-29

诗词之美范文07-03

古堡之美诗歌07-03

浅谈古诗之美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