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白杨教案

时间:2022-08-02 11:36:16 课文大全 我要投稿

课文白杨教案(通用12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文白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白杨教案(通用12篇)

  课文白杨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3.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置留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

  (学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用,这就要品味作者独特的方法再加以自悟,才会形成语言的个性美。)①、从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从文章的构篇上。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

  ③、从介绍白杨的方式上。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

  ④、从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

  ⑤、结尾处借鉴。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借物喻人”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

  ,写出事物的特征。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板书

  5白杨

  白杨边疆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抒情散文。作者借用大戈壁上的白杨的特点来表现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向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生长。然而,作为山旯旮的学生来说,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其远,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带来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

  在教学时,我选用学生陌生的大戈壁图片谈话入题,又巧妙地运用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景,激起学生情感共鸣,让空洞的内容鲜活起来。

  二、利用多种手段,突破重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时,我从城域网上、因特网下载了有关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生存的恶劣环境及白杨的品质。通过板书,使“借物喻人”的写法一目了然。

  三、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树”与“人”的关系,突出重点。

  2、采用了“变序”教学。听范读后,直奔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

  3、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学生自读、自悟,悟出白杨树旺盛的生命力与“建设者扎根边疆的无私奉献”紧紧联系在一起。

  教学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动态与设计有所差异,在教学中显现出的问题引人深思:

  1、要尊重学生的认识特点

  学生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说得过多、过深,学生接受起来难,应该循序渐进。

  2、应该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在教学时,应多让学生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多聆听学生的见解,使学生轻松走进文本,真真做到有感而发。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课上

  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

  【教学课题】

  《白杨》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

  【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三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展开讨论的事。爸爸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采用了“变序”教学与“读、写”结合法

  【课学思路】

  利用在百度、互联网中搜索资源,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文本的欲望,以及采取“变序”教学方法,从而来突破重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文白杨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⒈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⒊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知全文,理清结构,学习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回顾导入,学习第三段,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在哪儿?知道它的外形特点吗?(出示幻灯片)

  ⒉从课题看,本文是写白杨的,担实际上不是状物的文章,那写白杨是为了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就会揭

  二、初知全文,理清结构

  ⒈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

  戈壁gē清晰xī介绍jiè新疆jiāng

  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出示幻灯片)

  ②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③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④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分为三大段。)

  三、学习第一段、第二段

  ⒈自读第一段。思考:你认为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

  ⒉读了第一段,你认为白杨有什么特点?

  ⒊指出爸爸谈白杨特点的句子读读,深入分析白杨特点。(出示幻灯片)

  ①启发学生归纳这段话里所表达的白杨树的精神。

  ②爸爸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出示幻灯片)

  ⒌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名中心句的含义。

  ⒍有感情朗读第二段,体会爸爸的心。

  四、课堂作业设计

  ⒈背诵第二段中最后一个自然段。

  ⒉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⑴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部首,先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戈——()——()

  介——()——()

  析——()——()

  ⑵结合课文内容,给句子选择最恰当的含义,在括号里打上“√”。

  ①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说明白杨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

  b、借白杨的生态说明我们应该服从祖国的需要,不讲条件,不怕艰苦,祖国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c、说明白杨不论在什么地方生长都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

  ②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遥。

  a、借白杨的性格说明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要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动遥,不退缩,经得起考验。()

  b、赞美白杨的形体挺拔,具有耐寒的性能。()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说说白杨的特点是什么?

  2、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的特点?用意是什么?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这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说明什么?(出示幻灯片)

  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爸爸返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2、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①爸爸沉思什么?

  ②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③课文中还有几处在写爸爸的神情变化,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体会感情,巩固延伸(出示幻灯片)1、本文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物喻人)

  2、本文借白杨写的是谁?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了本课后,你们有什么感想?认为应该如何去立志向?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①、缩句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b、爸爸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②、下面两段话,在写景之外,还包含着很深刻的意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b)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尚昆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板书设计(出示幻灯片)

  白杨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扎根过疆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教育下一代

  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共同建设边疆

  赞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课文白杨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 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二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 )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 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 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 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 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3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望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课文白杨教案 篇4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水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课文白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不怕艰苦的高尚品质。

  2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白杨含义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读懂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 播放歌曲《小白杨》(感受白杨的品格。)

  一、导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小白杨》,谁来说一下,听了歌曲你知道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白杨》一课。

  二、 初读课文(了解学情,读懂了什么,哪里还没有读懂)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又写了什么内容。

  2、谁来说一下,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3、文中那些地方你没有读懂?﹙问题列在旁边﹚

  三、细读理解(思考提出的疑问理解课文并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并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地方。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戈壁滩的卫士?这个问题谁解决了?

  3、指名的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愿意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结合理解进行板书

  高大挺拔

  坚强不屈

  4、指导朗读

  (1)能把白杨树的高大坚强读出来吗?请自由练习朗读

  (2)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哪儿读得好?

  (3)还想给她提点建议吗?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4) 赛读。

  (5)是呀,多么令人敬佩的白杨树呀!在风沙面前,你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你像松柏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你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你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定牢固。你就是戈壁滩的卫士,有谁想读,请站起来一起读。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1)请同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孩子理解得好?

  (2)指名回答。

  过渡:爸爸希望孩子将来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旧中国留给新疆的是贫穷和荒凉,1954年,中央决定驻新疆的十万解放军就地转业,组建新疆建设兵团,肩负垦荒守边的双重历史使命。50年来,他们为了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克服重重困难,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请同学们看屏幕:(图片展是六十年代建设兵团在沙漠中工作的情景。)

  边看边解说……无数边疆建设这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们读懂了爸爸的心愿,可两个年幼的孩子读懂爸爸的心愿吗?

  5、学生自由读“他们只知道……”一段,并想一想他们不知道什么?

  指2—3名学生回答。

  6、两个孩子能完成爸爸的心愿吗?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决爸爸为什么笑了?)

  四、 欣赏与表达(当学生的情感到了高潮时,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1、经过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努力,如今的新疆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正值新疆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老师从新疆建设成果展中选取了部分图片,请欣赏。

  (展示美丽的新疆图片)

  2、欣赏老师自编的小诗。

  西北的风

  这里曾是风沙扬天

  这里曾是荒无人烟

  西北的风尽情地吹吧

  动情地讲述一个人间的神话

  雪白的长绒棉,甜甜的哈密瓜

  欢腾的骡马,高大的采油架

  飞快延伸的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一处处风景赛江南,一座座工程披彩虹

  自豪吧!不屈的脊梁

  骄傲吧!西北的风

  3、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建设者说,请拿起笔,把你要说的写下来。

  五、带着疑问思考走出课堂

  亲爱的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在困难面前,我们该怎样去做?当祖国需要我们奉献时,你将如何选择?

  课文白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板书:白杨)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课文白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  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 爸爸 建设边疆

  (袁鹰) 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私奉献 ↑    ↑

  课文白杨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

  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

  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白杨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3、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歌曲《小白杨》录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

  一首熟悉的《小白杨》是不是又一次把我们心中那棵挺秀的白杨树呈现在了眼前。下面,同学们把书打开,我们继续来学习《白杨》。

  二、默读课文,揭示目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找出爸爸神情变化的过程。 学生边回答老师依次出示:出神……

  小结:爸爸先是出神,接着是微笑,再接着是变得严肃起来,然后是陷入沉思,最后又浮起微笑,这就是爸爸的神情变化。

  三、细读课文,体会含义。

  l、首先我们来讨论,爸爸为什么出神。自由读课文的第1――4

  节,想想看,能回答吗?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2、爸爸为什么微笑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4至12节,然后我们互相交流。 (一人读哥哥的话,一人读妹妹的话,一人读爸爸的话,一人读叙述人的话、)

  指名读。

  3、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又变得严肃起来呢?

  请同学们快读课文的第14节,然后回答,好吗?

  是因为爸爸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品格,所以他显得严肃起来。爸爸用三句话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品格。试试看,能不能把爸爸的话读通。

  指名试读。

  齐读。

  看屏幕。教师叙述:

  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这是何等高洁的品格!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时怎能不肃然起敬变得严肃起来呢?

  让我们带着赞美、崇敬的感情再把爸爸的话读一遍.

  4`爸爸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不仅仅是出于对白杨的崇敬,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你能快速阅读课文第15节告诉老师吗?

  对了,爸爸是借白杨在表白自己的心。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5`爸爸的心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十四——十五节。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学到这里你明白了吗? 爸爸的心现在你知道了吗?

  板书: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6`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突然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默读最后一节课文,想想看。

  讨论。

  (爸爸在沉思什么呢?……)(孩子们将来会不会和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板书:小白杨茁壮成长

  四、理清线索,总结升华。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显示出了老一辈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博大胸怀。如此胸怀怎能不叫我们崇敬,带着这样崇敬的情感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歌。

  五、诗歌欣赏,

  板书设计:

  白杨树——高大挺秀 直 坚强 适应性强 ‖——借物喻人

  建设者——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课文白杨教案 篇10

  教学分析:

  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证明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设计意图:

  导语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电化教学,把学生领到大戈壁来,感受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品读词句,理解品格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师: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重点词句体会白杨的高尚品质,从而发展语感。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板书:适应性强,建设边疆)

  设计意图:

  意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读文段,体会感情

  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引读17小节。)

  师: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在沉思什么?

  (2)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在沉思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上的白杨树。

  生: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联想到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齐读,体会内含感情。)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杨来赞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生:赞扬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

  总结启发想象:

  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生:老师,辛勤的园丁。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师: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你们知道是谁呀?

  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教学反思: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1.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2.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3.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

  课文白杨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合作交流自己的见解,使这正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旧导新

  1、导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白杨树吗?

  (生自由谈)

  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其实,在荒无人烟的沙漠,白杨树也能顽强的生长。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一同领略白杨的风采。

  2、任务:

  这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生活的恶劣环境。初步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新授

  1、学生按自学提示,从整体上自学全文。小组内交流,要求:

  ⑴ 初课课文,注意标出字音及重点词。

  ⑵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归纳课文写作顺序。

  ⑶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并逐行理解。

  ⑷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⑴ 教师范读,学生段读,注意正音。

  ⑵ 引导学生按“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顺序说大意。

  ⑶ 生活环境:指名读相关语句。

  概括特点:抓住(环境恶劣)。

  重点词句:“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等。

  ⑷ 白杨树特点:

  读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谈理解)

  要点:

  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⑸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烘托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物色?

  (通过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4、质疑解难。

  三、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gē bì

  ( ) qīng xī

  ( ) fǔ mō

  ( ) jiè shào

  ( )

  2、选词填空:

  分辨 分辩

  ⑴ 到处浑黄一体,很难( )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⑵ “这不是我弄坏的!”小明( )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2、预习课后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部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阅读能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旧导新

  1、提问:

  回顾作者的写作思路。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板书:

  高大挺直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2、导言:

  白杨的生长不择环境,在哪里它都忠诚无私,坚强不动摇,爸爸在说完这段话之后,作者这样写到:“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3、任务:

  希望同学们结合自已收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们还要研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13~16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要求:

  ⑴ 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⑵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自己设计问题并回答。

  2、针对重点句子,交流自学结果:

  重点句子: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⑴ 表的是“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心。

  ⑵ 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爸爸请白杨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爸爸在新疆工作,他是服从党的需要,到边疆去的,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而且不怕艰难险阻,为建设边疆而作出自己的努力。爸爸请白杨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决心,所以说是表白自己的心。

  ⑶ 此时此刻,爸爸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

  希望孩子们能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学好本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⑷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爸爸的话,但听了爸爸的话后,他们懂得了什么?

  爸爸和妈妈长期在新疆工作,自己也要到艰苦边疆工作学习。

  父母和其他服从祖国需要到边疆参加建设的人们也是有白杨树的特点。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生命力强,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成长,贡献自己的一切。

  3、学习最后一段:

  结合课后3题,用提问题的方法对这段话加以理解。

  ⑴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

  (爸爸)

  “几棵小树”指谁?

  (孩子们)

  ⑵ 为什么沉思,或沉思什么?

  老一辈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滩上的白杨,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⑶ 为什么微笑?

  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这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反映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的博大胸怀。

  ⑷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各种困难,在边疆扎根,茁壮成长。

  ⑸ “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什么意思?

  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下,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他的微笑,也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愿望。

  ⑹ “搂着”说明什么?

  爸爸对孩子的爱。

  ⑺ 爸爸爱孩子,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和自己一样到新疆吃苦呢?

  爸爸对孩子的爱是从爱祖国为前提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杨那样,祖国哪里需要,我在哪里生长。

  ⑻ 说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长大了也要像边疆建设者一样,哪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扎根,为祖国作贡献。

  4、质疑,解难。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借物喻人。

  ⑵ 人物的神态变化,即: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浮起一丝微笑”。

  ⑶ 开头烘托作用。

  ⑷ 通过人物对话间接写白杨的特点。

  三、课内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背诵13~16自然段。

  四、总结

  同学们,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强者。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赁着自身的特点,在茫茫的戈壁顽强的生长着。作者明写白杨,实际上却通过白杨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将人和物巧妙地联系,这称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我们称为“借物喻人”。白杨的精神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愿同学们都能像白杨一样,随处扎深根。

  五、作业

  小随笔,描写孩子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

  【板书设计】

  望白杨

  高 环

  大 境

  挺 恶

  秀 劣

  说白杨 扎根边疆

  白杨 生 挺 坚 建设祖国

  命 直 强

  力 高 不

  强 大 屈

  做白杨 借物喻人

  课文白杨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xq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②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xq工作,妈妈也在xq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xq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xq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xq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xq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xq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xq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课文白杨教案】相关文章:

课文白杨教案11-13

白杨课文内容及教案11-05

《白杨》课文11-20

课文白杨教案(通用5篇)02-08

白杨的课文原文11-12

白杨课文解读11-20

白杨课文的内容11-16

白杨礼赞课文11-19

白杨人教版课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