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母亲》贾平凹

时间:2024-02-07 10:20:04 夏杰 贾平凹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写给母亲》贾平凹完整版

  《写给母亲》是一曲哀哀恸的挽歌。全文仅1300多字,却让读者通过这一扇小小的窗口,窥视到先生思亲、孝亲的博大精神世界。同时,这篇文章一峰突起补天漏,开创了亲情散文写作的一个新的思维空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给母亲》贾平凹完整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给母亲》贾平凹完整版

  《写给母亲》贾平凹完整版

  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

  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

  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我没有动一件家具,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而我再没有看见过我妈的身影。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给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醒来,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来,又宽慰着我妈在乡下的新住处里,应该是清凉的吧。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情到深处倍思亲

  ——读贾平凹《写给母亲》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远逝,留给子女无涯之戚。这种思亡之痛,不同的人会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一文抒发了深厚而又隐忍的思念亡母的真实情感,其言至平至淡,其情至真至诚,读后令人心弦触动涕泪沾襟。

  《写给母亲》一文语言平淡,细碎琐屑如话家常。虽然母亲已逝将满三周年,可在作者心中,她从未离开自己一日。正如作者所说,“3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在作者笔下,母亲的离开安静的就像“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只是“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之后的岁月里,写作时,每逢打喷嚏,都以为妈妈还在,有时还会听到“我妈叫我”,“自言自语我妈”出去买东西了,“故意藏到”照片里了,妈妈住过的房间仍然“原模原样”地保存着……

  所有这一切的不相信都源于儿子对母亲的爱,这些絮叨之语就如对母亲的轻声诉说,而母亲似乎正坐在儿子的面前,倾听着儿子的心声。语言淡至极致,不事雕琢,这不正是儿子对母亲自然纯净而厚重的爱的表现吗!

  美文名篇之所以感染读者,大多在于它细节的生动真实,《写给母亲》一文以细节打动人心、让人读后眼泛泪花的细节描写可谓俯拾皆是。之前“我”每打喷嚏,母亲总说“谁想哩,妈想哩!”母亲的陕西口音亲切平实,她喜爱说笑的性格亦跃然纸上。“我”写作时,母亲“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并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与疼惜在这些动作与语言细节中显露无疑。而“我”放下笔去找母亲,“立上半天”“自言自语”,给照片前的香炉上香,并说上一句“我不累”,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失母后的“我”的形象鲜活地再现出来,思母而母已逝的伤痛之泪怎能不溢满双目呢!而“我出远门后”,既没有人反复叮咛,“我”有好的吃喝,也无人可送。这一部分心理细节描写,将失母后的迷惘与失落真实地刻画出来了。

  《写给母亲》一文虽情感真挚深似海,但情感的表达不张扬不热烈,字里行间的克制隐忍更令人心痛。虽是向母亲倾吐思念之情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将这种情感无所顾忌地宣泄出来,而是静静追忆3年前母亲生病与去世时的情形,详叙了这3年里思念母亲的种种表现,娓娓而说理性而克制。可到了文末,家里要按风俗办一场仪式“去坟上”,想到“母子再也难以相见”时,隐忍许久的热泪便如开闸之水肆意流淌,痛哭嚎啕。如此真情如此深情,怎不令读者也流下感动的泪水呢!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母亲的大爱至爱积蓄至此,自然长歌当哭感人肺腑了!

  《写给母亲》贾平凹 读后感

  《写给母亲》是一曲哀哀恸的挽歌。全文仅1300多字,却让读者通过这一扇小小的窗口,窥视到先生思亲、孝亲的博大精神世界。同时,这篇文章一峰突起补天漏,开创了亲情散文写作的一个新的思维空间。

  《写给母亲》一文之奇,首先奇在构思上。写母亲,先生没有按部就班随大流,而是宕开一笔,避开俗套俗语,另辟一径:写自己的幻觉——母亲还活在身边。先生以平淡的口吻,质朴的语言娓娓而谈:三年来,自己一直以为母亲还活着,在小屋里、在老家棣花。因为写作时,还仿佛感觉到母亲在不时地和自己搭着话;打喷嚏时,似乎还听到母亲那句重复了几十年的话:妈想哩!在母亲眼里,多大的儿子都是孩儿。而母亲也一直以为自己还活着,像睡着一样,梳子放在枕边,钥匙还挂在腰带上……在儿子眼里,母亲便是主心骨,便是头顶的一片天。母子连心啊。作者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水到渠成地书写出对慈母的依恋与敬重。孟子曰:孰事为大,事亲为大。这种神奇的构思赋予文章以独特的神韵,触碰到了读者的神经痛点,诵读此文,你无法不泪眼婆娑,以至哽咽抽泣。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补充一则冯骥才先生在《老母为我“扎红”带》一文中的细节: 98岁的老母亲在红腰带上三拆四绣“马年大吉”四个金黄大字。除夕那天,母亲亲手将红腰带扎在72岁的儿子冯先生的腰上。多么幸福的一刻,多么金贵的母爱啊!

  《写给母亲》之奇,也表现在先生对自己情感的驾驭上。三年来,明明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但先生没有写自己的哀与痛,而是将它挤压在心底。前人有曰,人生的大境界之一是痛而不言。先生正是这样一个痛而不言的人:三年来,母亲住过的房间,家具摆设还原模原样;夏天了,恍惚里还想着给母亲的房间换个新空调……寥寥数语,一片孝子之情便盈溢于字里行间。直至要给母亲办三周年的仪式,要到老家给母亲上坟了,这才想到自己与母亲确已阴阳两隔,再也无从相见。至此,被压抑了三年的情感才如决堤的洪水,铺天盖地,喷涌而出——“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文章之奇还奇在文字上。前人有曰,文乃性情之华,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情深而文精,气盛而见奇。全篇文字如白描山水,朴素淡雅,没有一丝炫耀,不着一个形容词,却把浓浓的母子之情表现得风生水起。那些常用的平平淡淡的文字,在先生的笔下像一个个小精灵,有血有肉,带着温度,带着骨感,排列与组合成一篇和着作者心率的情真意切的悼文。先生妙笔仙风,这些文字便也沾染了禅意佛光,于字里行间,步步生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