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2-11-08 11:15:30 红楼梦 我要投稿

读《红楼梦》有感【推荐】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用优美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读过一遍我就记住了宝玉和黛玉的名字。

  贾宝玉在他父亲的眼里是叛逆,不喜欢读书的"坏孩子",他尤其是厌恶八股文,从内心鄙视和抵触所谓的功名利禄,所以父亲认为他是不求上进的孩子。我却不这么认为,他和朋友开设海棠社吟诗作对,一步一步地壮大诗社,到后来他们一起重建桃花社,我发现宝玉是一个爱学习、有上进心的人,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我也喜欢林黛玉这个角色。她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必须全面发展,将来才能立足于社会。我们都是中国好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未来的栋梁之才,要有青松一般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应该做一个乐观、坚强的孩子,将来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

  读完《红楼梦》我感到一个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在好的环境中,都争当那个近朱者赤中的“朱”!用自己的积极的思想去影响别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部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我非常佩服曹雪芹,他的写作方法值得我学习,从今以后,我要博览群书,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力求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读《红楼梦》有感2

  假期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批判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道德规范,堪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面镜子。

  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讲述了贵族由盛转衰的过程。贵族们生活奢华令人咋舌,而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辛不已。

  贾宝玉天性善良、体贴,有着强烈的叛逆精神,厌恶仕途。宝玉喜欢与女孩一起玩,经常谈论些奇谈。林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与宝玉是知己。薛宝钗外热内冷,心机沉重。全书描尽三人的爱情悲剧,一代女性的青春,爱情,生命就如此摧残,写出封建社会青年婚姻不能自主、不可选择的无奈。

  在大观园中,有一位最有个性、不屈服于人、性格刚烈的丫环——晴雯。她天生丽质,敢说敢做,与其他丫环截然不同,深受贾母喜爱。但晴雯的命运却是悲惨的,正是因为她的性格是当时社会不能容忍的,以致惨死。但我很欣赏她,有自己的思维,不随波逐流,敢于与封建思想的人抗衡。正是因为她的性格衬托出了权势之人的腐朽,封建社会的衰败和否定,最终香消玉殒。

  《红楼梦》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它所蕴含的精神,因人理解而不同,因人感受而不同,因人经历而不同,这座宝库正在等待我们更深一步去了解它,挖掘它。

读《红楼梦》有感3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暮尽红颜老,花漆人亡两不知。——题记

  记得之前很少读名著,一般都是以一种看电视剧的爱好而了解了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有一次,朋友突然对我说,不要只看剧不看书,剧是一个给你策划好的画面,而书是有无限的画面。于是,便认真地捧着书,沐浴着微风细雨,阳光晨露,开始了一场贾府之旅。贾府之中,十二金叉的命运悲凉凄惨,有人或许从有了名字便开始经历磨难: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的谐音便是原应叹息。怜惜王熙凤吗?我怜惜,或许她生错了时代,如若在21世纪的新时代,她绝对是位女强人。但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善弄权术,心思殆毒,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黛玉婚姻,最终不免落了个“机光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但她若生在平凡之家,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又何尝会是如此结局?怜惜林黛玉吗?我怜惜。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感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惨死去。如若父母健在,朋友又多,又怎会多愁善感、为何不是王熙凤般的泼辣?为何不是宝钗般的圆滑?有人说,在红楼梦里,最热闹的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是黛玉焚稿。怜惜薛宝钗吗?我怜惜。爱着贾宝玉,却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与他成亲,顶着他人的名号与自己最爱的人成亲,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人前待人和善,不起冲突,小心谨慎,是人见人爱的薛宝钗。可命运给她的是独守空房,孤寂一生。如果宝钗有新时代的思想,何必再一棵树上吊死?怜惜袭人吗?怜惜晴雯吗?怜惜妙玉吗、自然怜惜,袭人有个聪明头脑,却最卑躬屈膝;晴雯反抗叛逆,却被封建捆住了手脚。最让我怜惜的是贾元春!明明只是一个弱女子,为何却背负起家族的兴衰荣耻,一如皇宫深似海。在宫廷剧中,知道当皇上的妃子非常不容易,要对付其他许多妃子,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一不小心就会丧命。元春最后的下场不过是英年早逝。花季少女,“背景离乡”,如何承受得住?如果她只是一位普通女子,早已在家相夫教子,幸福生活,可不是,她是贾府千金,一生下来,就注定了这样的命运。“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宝黛的爱情故事悲剧下场。

  或许是因为黛玉的清高个性所致的,她的自卑,自尊,自怜无不令人痛哭流涕。在她《葬花词》中祖露无遗:

  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①,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②?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③。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怜黛玉,怜宝钗,更怜那封建时代中命运悲凉凄惨的红颜女子,她们不如巾帼英雄,却有着对命运反抗,顽强不屈的精神。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用优美的文字阐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富贵荣华走向衰败的过程,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了他们的虚伪、欺诈、腐朽和罪恶。

  《红楼梦》里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作者把他们写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林黛玉了。“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短短一席话,既具体写了林黛玉的美若天仙,又隐隐道出她的性格。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很有才华的人。她的个性孤高自诩,目下无尘;说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她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叫人喜欢也不是。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哭,而现实中的我们应该坚强,不能遇到一点儿小挫折就哭个没完,更不能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要学会乐观、勇于面对困难。

  《红楼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很感动,可那些故事现在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如今我们是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生活在新中国,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珍惜时光,好好学习,为我们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红楼梦》有感5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绕过山间的小涧,站在这破落庙前,心中不觉惘然。忽见庙殿前施施走过一素衣女子。口中惊呼:"妙玉存兮。"追影而去,却是一个门槛,隔远了距离。再睁眼,依旧是家中熟悉的灯阑。嗟乎,又只是浮楚一场!

  支起头,眼前赫然是摊开着的那部红楼。书扉已有些泛黄了,有许锴皱。约莫是岁月划过的痕迹!

  眼前这卷红楼,是我从十岁时就持着读的。可说道也奇怪这四五遍的翻阅下来,在这各守方韵的十二钗里,我都喜妙玉一个!

  她的出场并不算多的,看遍全书约莫也只有不到十次吧。而说也是奇了,她的每次现身,都是在她的那座庵里。她是何等清闲的人,积存复年冰,只求今日茗;她又是何等落寞的人,盛筵终要散,自就槛内人;她自然是坚贞的,不从盗贼去,一跃深海中。她身来没有好的家室,自小被尼姑收留庵中,自小跌坐铭佛,别无他想。但你说要是再有来生容她选择,她是否会想做一位大小姐,天日星如别府的小姐玩乐,缝荷包,做针线活,抚琴作画?她想的,她当然想,必然想。但是有些时候,天命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

  谁也不会知道多少次她倚在庵墙边,望向庵外小姐们吟诗作乐时嘴边的苦涩与眼角的几行清泪。没人明白她的心意,她就像是个天宫中的仙女,跌落凡间,有了至尚的心,却无人理解,无人倾诉!

  曾经问过身边人对妙玉的看法。她们听了大笑,――"这人除了装清高还会什么。"刹那间,我仿佛听了妙玉在庵内的哭泣!

  她就是被心中的那本经而束缚住了内心。

  人生何尝不是一本经,诠释了年华游走的踪迹。但这本经永远都有一个逃不过的篐,越念越紧,越逃脱越挣脱不得。

  妙玉自然是被框住了。而我呢?我虽是独喜她一个,但我终究不望成为她。我到底是为了自己而活。

  我哭是因为我真实,我笑是因为我乐观。我努力是因为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心经不是百尘不变的,心经也是人用生命记划上去的。

  心经不是魔咒,在真正强大的人眼里,心经是一册人生目标与见证。所以说,我更喜欢在这本经里画上一朵太阳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终日面朝阳光。

读《红楼梦》有感6

  我国文学史上,有四部著名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前不久,我阅读了《红楼梦》,令我深有感触。

  《红楼梦》主要叙述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从兴盛风光到衰落的全过程。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可悲的爱情和众人在大观园的生活,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描写十分细致,“凤辣子”王熙凤的精明能干、泼、弄权作势、两面三刀;林黛玉的纤弱多病;贾宝玉的叛逆、乖张;薛宝钗的乖巧伶俐……其中以王熙凤的个性最为鲜明。王熙凤,大家称她为“凤辣子”,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个人一定很泼辣。王熙凤设计害死贾瑞,又用阴谋诡计逼迫尤二姐吞金自尽。她能干聪明,精打细算,管理着贾家的财政,把什么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她又很懂得依靠贾母,讨贾母欢心,深得贾母宠爱。贾宝玉则喜欢和丫头小姐们呆在一块儿,造就了他喜欢女孩子,和喜欢耍性子的性格。林黛玉是悲惨的,自幼丧母,体弱多病,最后因为患有重病又因宝玉成亲之事伤心绝望,最后惨死,可谓“红颜薄命”。

  故事的结局是悲惨的,而故事的本身也是悲惨的。最后黛玉香消玉殒,四大家族家破人亡,妙玉(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被劫,荣国府被劫,熙凤死去,宝玉离家出走,什么都没留下。

  这个结局留给我许多感慨。而更让我感到可悲的,是封建社会的黑暗。只能可怜黛玉和宝玉,在那种环境下相爱。

读《红楼梦》有感7

  我不是尊崇红学之人,亦不是熟读《红楼梦》之人。但对最近几天我所刚开始理解的红楼梦,却颇有想法。

  刚开始了解《红楼梦》,我只以为这是一本写一群小女人和小男人之间谈情说爱的故事,藕断丝连。其实不然,真乃大爱无限也。在人们的印象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像是一对情敌,互相敌视,但经过两个坦诚的相处,却情深似姐妹,关心备至,倍显真情。但此书中的结局却都以悲剧收场,则体现了作者那个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像涛浪中毫无还手之力的一片枯叶,在现实的阴霾中沉寂。

读《红楼梦》有感8

  读《红楼梦》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我让懂得人们之间不只有美好事物,也是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叙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

  文中曾说过,费府一代不如一代,生吃空山。这句让我想起了“啃老族”。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大大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老人的健康。他们不愿去努力,只等着天上掉下大陷併、砸中他们。所以,他们终日待父母的呵护下,啃着父母的老本,享受着来衣来伸手、饮来张口的简单生活。其实要改变他们,改变这种现状,就是要他们自己养活自己,自己照顾自己。

  改变现状,也要从娃娃抓起。因为“啃老”的根本原因是当代的人生活在宠溺之中,高高在上,过着小皇帝小公主般的生活。所以,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一声:“您‘懒’一些吧!”

读《红楼梦》有感9

  《红楼梦》此书很长,故事情节很多,但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林黛玉进贾府的那回。这一回是作者第一次正面写贾府,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让读者认识了一大批重要的人物。作者尤其注重人出场时的描写

  随着林黛玉踏入贾府,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贾府这个簪缨世家的气派:宁、荣两府是奉皇帝之命“敕造”的,“荣禧堂”的匾额是皇帝御笔所赐,室内陈设的“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显示着对君王的忠诚与尊敬,来往的宾客也都是“座上珠玑昭日月”的豪门贵族,表明贾家的尊贵地位。就连仆妇们的吃穿用度、交接礼节,也不是寻常人家可比。这是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也正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里,他们形成了各自的性格。

  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生性敏感,言行小心谨慎。自从母亲(贾敏)去世以后,林黛玉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兄弟姊妹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过去就“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响。现在置身其中,“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比如邢夫人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这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处处留心。再如在王夫人房中,她不接受王夫人让她东坐,因料定那是贾政之位,是绝不应该坐的,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在贾母房中吃饭时,为座位事黛玉更是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做了解释,她才肯入座。林黛玉时时处处持这种谨慎态度,是她将要寄人篱下的思想反映。这是课文所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重要一面。至于课文中关于黛玉的外貌、神态、风韵的描写,则反映了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特点。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她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课文从四个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出场,肖像,会见黛玉,回王夫人。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举止言谈中表现得很充分。她见黛玉先是恭维──因为她知道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所以不惜恭维到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情感的转变。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初次露面,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示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总之,曹雪芹写《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上是匠心独具的,非常讲究方法的。仅从这一回可看出《红楼梦》这部鸿篇巨作的巨大文学价值不愧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读《红楼梦》有感10

  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诗了。诗,是对一个女子灵魂最高度的评价。一部红楼,诗文贯穿其中,成了全书的`灵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诗文中的玄机。黛玉把自己的一生谱成了一首“感时花溅泪”的诗。曹公笔下的人物是充满着诗性美的,我一直觉得,是诗歌让林黛玉这个形象立体起来。诚然,黛玉如诗。

  颦儿的才情带有诗意美,具有一种独特的婉转风流。黛玉自己的诗,有两种表现。一种风流缠绵,哀婉动人。一种才思无限,引人入胜。在黛玉的每一首诗里,我都能深深感到林黛玉那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让人那样百感交集,悲欣交加。她的诗韵致是洋溢的,我看到了她最活泼、最可爱的一面。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潇湘妃子,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的颦儿。这样的一诗性女子在表现她的内心的那种莫名的感受时,她的一言一行又是给人怎样的韵致呢?

  黛玉的诗每次出场都会让人惊艳,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葬花吟》了,从小我就听闻“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但那时我对黛玉的身世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已长成和她一般大,而她却没变,我想,女诗人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吧!就是那天,我目睹了黛玉气怔,立在宝玉门外,几番思量,滚下泪来。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的花阴之下,戚戚悲悲的呜咽起来。我才明白她的苦衷,我才明白“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阁”。

  随后,我随黛玉去了花冢,我亲眼看着她把花收入锦囊,葬入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剖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眼里目睹了花的命运,心中悟透了自己的归宿,她葬花就是在葬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泪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真情的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对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漂泊之无奈,黛玉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属于她的那份温暖,从小寄人篱下,饱尝无家漂泊的艰辛。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诗中才是不朽的源泉。每次读到《葬花吟》,我的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她为花写诗,我为她写诗。

  自结诗社以来,黛玉的诗风流别致,拔得头筹,大放异彩,不愧为令人敬佩的“咏絮才”。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借菊来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怀。她将陶潜引入诗句,既歌颂了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深婉、秀美。只有聪慧灵秀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篇。此外,与《葬花吟》相呼应的《桃花行》,不仅是桃花诗里的精品,更是超越了古人。“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既为桃花的命运而悲伤,更为未来的命运而担忧。恨却无力回天,爱却不能援手,唯有两行深情的眼泪。这首诗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这是一个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黛玉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一首诗,却也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种人生,既是凄美的吟咏,也是真诚感情的流淌和激荡。

  黛玉是一位真正的女诗人,她的多愁善感,在我眼中成了女诗人的独特禀赋。她的故事,葬花、夺魁、焚稿……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的回放,好似就在我的眼前,生活在我的身边,那么真实,比我的邻居还要真实,还要亲切。

  恰是这样美丽而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这无疑是让人敬佩而又心痛的!然而,无关乎其它,我确早已沉沦在她那些沁润心灵的诗句当中了!

读《红楼梦》有感11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这本书讲了贾家兴亡的故事。贾家是一个大家庭,但是最后为什么灭亡了?因为王熙凤放高利债,最后闹得家破人亡。但是我很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是敏感而善良的,刚强、冷漠,但最后含恨离世。为什么呢?因为她喜欢贾宝玉,但最后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她本来身体就不好,一听便昏了,不久含恨离世。

读《红楼梦》有感12

  虽然,我看《红楼梦》是囫囵吞枣但我已经爱上了《红楼梦》。

  从第二回开始,在冷子兴的口中得知了贾家那庞大的亲系关系。然后再从林黛玉初到贾家时,四处拜见各位亲戚时更了解到贾家庞大,而且连再贾家里面去拜见亲戚也能用上轿,随行的丫鬟嬷嬷都是管教有方,可知贾家在金陵更是举足轻重,是一户大富大贵的人家。

  然后继续读下去,印象尤其深刻的就是林黛玉初到贾家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自有各自的特色,让我不禁地联想到“百家争鸣”这一局面。像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然后她关心黛玉由悲转喜幻变的态度与一连串的问题,似乎一下子让人插不上嘴一样,大概这就是她的特色。我跟许多未细读《红楼梦》得人一样,脑海中最觉得重要的就是林黛玉与贾宝玉了。如今作者仅用一小段落就把王熙凤“辣妹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这个虚构的人物活灵活现。再说,林黛玉尚未正式与两位舅舅见面以及尚未一露面的人物必定是成就这部名著地位不朽的关键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是一根线索,如果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就是儒家学派的话,那么其余得人物必定是“百家”了,每个独特的人物独特的个性都有着给人深刻的印象。即便他们不是主角,但如果没有了他们整部《红楼梦》就会显得单薄。虽然如此庞大的人物关系读起来还真会容易混淆,但是亦只有这错中复杂的关系才更引人入胜。

  以前还未曾看过红楼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十分经典。至于内容,当然也就是一知半解。这周要看的章节里正好有“黛玉葬花”,于是这次就简单写写拜读之后对27回的感想。27回精彩的地方,是将宝钗和黛玉这两的心情和遭遇人对比着写——一个戏蝶,一个葬花:一个欢乐,一个悲泣,对比起来就有互相衬托对比之感。

  说到黛玉,自看了这么久就觉得她总是很容易就哭。例如26回,当宝玉向她吐露真情时,明明是真心喜欢对方却反而因此恼怒伤心,当爱情稍稍受到挫折,就悲悲切切地伤心落泪。说实话我个人不太喜欢总是抱着悲观主义过日子的人,无事也无病呻吟,不是很无聊很可笑么?人生应该乐观面对才对。我以前的确是不喜欢黛玉,但看这里,才渐渐明白到她的多愁善感也是值得同情的。但是毕竟黛玉生活的封建时代,她阶级的出身和父母双亡的环境下,才造成她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读《红楼梦》有感13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取、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薄。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读《红楼梦》有感14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或许便是小说拉开前的缩影。《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第一回的回目。假如没有兴趣读完全部,会不会以为甄士隐与贾雨村便是书中的主角?哪有什么贾宝玉的影子啊。这回小说,没有说到贾府的故事,只有一个梦,甄士隐的一个梦。一个神话故事引发的引子,在姑苏阊门十里街人情巷葫芦庙旁展开。

  这位甄士隐老先生算是当地望族,家中人不多,老两口只养了一个女儿。家中有一些佣人使唤。老先生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梦见了神秘的一僧一道,带着一块刻满了字的“通灵宝玉”,他请求看看,只看到了通灵宝玉四个字,更多的字却是一个没有看到便跟着僧道两人到了太虚幻境牌坊前。那块玉被讨要回去。他想跟进幻境,被响声惊醒,依旧还是热热时光。这梦很有想象力,是真的吗?

  被惊醒了的甄士隐,转脸看到奶妈抱着他的女儿,粉妆玉琢的小英莲。这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孩子。自己抱过来了。正好这时又过来一僧一道。他那个浪漫的梦,被惊醒时忘掉了大半。这时候好像第一次遇到僧道。僧,癞头跣脚;道,跛足蓬头。假如谁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僧道,肯定不会多看一眼。和尚看甄士隐抱着孩子,居然大哭起来:“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这样的疯话,又有谁愿意听?甄士隐,书中说将真事隐去之意。这个下午发生在甄士隐身上的事儿,哪一件是真的?

  后来,甄士隐还有更多的意想不到不得不接受。转年到了正月十五,家人带着孩子出去看灯,不曾想将孩子丢了。家人逃走了,留下甄士隐夫妇每日痛苦。又过了两个月,隔壁葫芦庙炸贡品,居然失火。大火烧掉了甄士隐的所有家产,两口子无奈投奔岳父母。那个名叫封肃的老丈人,可能是风俗所致,对女儿女婿不甚好。他甚至半抢半骗地掠去了女婿家变卖田产的银子。真是人情纸薄!

  伤心失意的甄士隐,眼看活不长了。某天,他一个人拄着拐杖闲溜达,竟然又看到一个跛足道人。那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不是好,就是了”的言词。这段话到是合了万念俱灰的甄士隐的心境。甄士隐与跛足道人对上了话,还自告奋勇地为那些“好、了”作注。注解完毕,跟着跛足道人扬长而去。

  这是甄士隐的故事,真事隐去的故事。甄士隐走了,甄家娘子只得在娘家苦熬岁月。新任太爷上任了。这位太爷名叫贾雨村,曾经潦倒地寄住在葫芦庙里被甄士隐救助过。贾雨村一表人才,不同于甄士隐的老迈年高。他心怀大志苦于没有银子。甄士隐的帮助,给了他龙回大海鸟飞天空的机会。如今,贾雨村回来了。而贾雨村再没有机会报答他的恩人甄士隐。贾雨村的表演,明明是世相,放在今天同样有市场。作者偏偏说是假语村言。

  甄士隐的退场与贾雨村的登场,可见得真,真的很难。唯有假,才能活跃,才能步步高升!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两个人的故事。后面徐徐拉开的大幕,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故事,是真还是假?

读《红楼梦》有感15

  寒假里,我阅读了著名作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巨著,围绕贾宝玉写了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并且塑造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吸引我的是这些人物的塑造。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我不太喜欢她的性格。因为她多愁善感,并且细心眼,我喜欢活泼开朗的人。可是她及其富有写作才华,作出来的诗词简直无法比喻,这一点实在令我为之佩服。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薛宝钗。她活泼、稳重、大方,是我最欣赏的性格。在林黛玉生病时,她还向林黛玉提出意见,告诉她药方的不足之处,并把对林黛玉更好的药材寄了过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女孩。

  我还比较欣赏一个不起眼的主角——那就是刘姥姥。她虽然土生土长,是个粗俗的农民。但她十分有良心。以前在她自我家没有钱花的时候,贾家帮忙过她;等到贾家穷困潦倒时,算不上富裕的她却能拔刀相助,是一个正直的人。

  在阅读《红楼梦》时,常常有令人垂泪的时候。期望大家能亲自体验和享受美吧!

【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读红楼梦的读有感09-17

《红楼梦》读有感09-17

读《红楼梦》有感10-24

读红楼梦有感11-25

读《红楼梦》有感09-09

读《红楼梦》有感11-29

读《红楼梦》有感11-20

读《红楼梦》有感11-16

读《红楼梦》有感05-26

读《红楼梦》有感05-18